-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30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30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3-04-26)
—
<<孙子兵法>>中的第五篇名叫"势篇",有人把它称作是第四篇"形篇"的姊妹篇。关于"势"的解释,曹操曾注云:"用兵任势",后世学者把它解释为"兵势",亦即根据一定的作战意图而部署兵力和掌握运用作战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一种客观作战态势.非常拗口的解释.其中孙子主要论述在强大的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杰出指挥才能,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作战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文中的有关"奇正"相结合的战术变化运用问题,尤其为广大军事家所重视.而如何根据战场上"势"的不同,调整己方的军事部署以谋求胜利,三国中一些相关的例子就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文章的一开头,孙子就强调了管理军队的重要性,那就是号令统一,这样才能保证部队在受到敌人突然打击时而没有溃败;在对敌人实施打击时,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轻松.他认为这属于"避实就虚"原则的正确运用问题.三国中优秀的将帅在管理军队方面都是很有一套的,就拿姜维来说,尽管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指责他不知天高地厚,逆天而行,出兵北伐,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姜伯约确实是一个将才,他在带兵打仗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连对手都为之肃然起敬.第93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首战便大败以魏国权贵子弟夏侯懋为主将的魏军,并生擒之.然后派人假冒夏侯懋的使者向魏天水郡太守马遵求救,意图和上次诳骗安定太守崔谅一样,把魏军调到半路聚而歼之,乘虚再夺取天水郡.却未料被时为魏国中郎将的姜维识破,将计就计,反败蜀军.诸葛亮闻之,亲自带兵来到天水郡,见城墙上刀枪林立,旗帜整齐,未敢轻易攻城,于是就地宿营.半夜里,早就埋伏在蜀寨周围的魏天水郡士兵,在姜维的率领下,杀入蜀军寨中,蜀兵大乱,诸葛亮在部将的保护下,才得以逃脱.孔明回头看时,见姜维军马如长蛇一般,丝毫不乱.亮叹曰:"兵不在多,在人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遂设计收服了姜维;第113回,姜维率蜀军第七次出祁山伐魏,在谷口下寨.魏将邓艾发现蜀军左寨正处在他事先挖好的地道之处,大喜.当夜派遣工兵部队"掘子军"从地道直至左营,与寨外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了蜀军左寨,并乘势杀到蜀军中军寨前.姜维在帐中听得左寨中大喊,料到有内应外合之兵,遂急上马,立于中军帐前,传令曰:"如有妄动者斩!便有敌兵到营边,休要问他,只管以弓箭射之!"一面传示右营,亦不许妄动.果然魏兵十余次冲击,皆被射回.冲杀到天明,魏兵不敢杀入.邓艾收兵回寨,乃叹曰:"姜维深得孔明之法!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真将才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姜维对其部队出色的管理能力,使得他的军队做到了如孙子说的那样,在号令统一下的"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这,虚实是也."有良将必有精兵,难怪诸葛亮对姜伯约如此器重:"今得伯约,得一凤也".光看在姜维的指挥号令下,部下军士们在作战中整齐有序,令出必行.其将三军如将一人,姜维之材可知矣. 在第二节,孙子发出了他的又一名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奇正",就是以“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三国中的曹操奇袭乌巢一役,就是“奇正”相结合最经典的一例战术。曹操以正兵在正面阻挡袁绍的大军,以奇兵从侧面偷袭敌军的中枢神经之地-----乌巢大营,从而获得了官渡战役的胜利。而袁绍本来是有机会以此战术打赢这场战争的。第30回,袁绍谋士许攸得知曹军缺粮,正处在军心不稳之时,立即向主子建议:分兵偷袭曹操老窝许昌,然后两路夹击,必获成功。这也就是“奇正”之术。主力大军在正面拖住曹操,奇兵乘虚进攻敌方的要害部位。该计成功率之高,所造成的后果之严重,足以让素以狡诈闻名的曹阿瞒都闻之变色。只可惜袁本初不用耳!“奇正”的运用,在三国中也非常的多。就如魏灭蜀一役,魏将钟会带领主力部队在剑阁与蜀将姜维在正面相持,另一魏将邓艾则率领一小部分人马,出其不意偷渡蜀军无人把守的阴平小路,突然出现在蜀国的大后方。造成了蜀国内部的大混乱和大投降,为赢得胜仗立下了大功。也是“奇正”一例。其它如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有用到奇正之术的地方。就连三国的最后一场大战,晋灭吴之役。尽管此时的东吴已如枯枝朽叶一般了,但晋军仍相当重视。最末一回,晋将杜预连破吴国水陆二军,斩吴将孙歆,伍延,得江陵,用的就是这一战术。由此可见,“奇正”之术的厉害。故孙子为之发出感慨:“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端,孰能穷之?”如何正确熟练的运用“奇正”之术以制胜,也是检验一个军事将领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曹操的奇袭乌巢,周瑜的火烧赤壁,陆逊的火破连营,胜利者的所作所为无不如此。一旦他们发现了对手的破绽,其进攻之势,快如急水,猛如鸷鸟,从不给敌方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往往是一战而定乾坤。正如孙子所云:“是固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孙子还提出,要善于调动敌人的军队,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曹操在夜袭乌巢成功,袁军二位大将张郃,高览又投降自己的有利情况下,并没有立即发动全面反击。而是听从了谋士荀攸的建议,对外到处散布曹军要去攻取黎阳,邺军,以截断袁军的后路。并假意作出兵力正在调动的假象来迷惑对方。果然已如惊弓之鸟的袁绍中计了,立即分兵去救援二处要地。此举正中曹操的下怀,本来袁军在兵力还拥有的最后一点人数上的优势,一下子荡然无存。反使得曹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迅速朝袁军发起了总攻,从而彻底打败了袁军。 孙子还特别强调,一定要在混乱之中作战做到军队整齐不乱。“斗乱而不可乱也”,姜维的临阵不乱,就是其中一例。“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就是说严整或混乱,是由组织编制的好坏所决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战态势的优劣所造成的;强大或弱小,是由双方实力的对比所显现的。曹操奇袭乌巢,部队正在一面厮杀,一面点火之际,袁将晆元进,赵睿领兵赶来救援,探马报知曹操,曰:“贼兵在后,请分军拒之。”操大喝曰:“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于是众军将无不争先掩杀。一霎时,火焰四起,烟迷太空。一直到袁军晆,赵二将杀至屁股后面了,操军才勒马回战,杀败了袁军,晆,赵二人也被操军所杀,乌巢的袁军粮草尽被烧绝。而此战曹军所表现出的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与勇敢,强悍的作战精神,和曹操平时严格的训练,以及当时紧张的作战态势密不可分的。 孙子在文中还充分的考虑了“势”与“节”的关系,主张在“任势”时,要善于控制距离,捕捉时机予敌以打击。在“任势”问题上,他认为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择人而任势”,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任势”就是利用,掌握,驾驭势态的意思。“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不过依我个人看法,这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灵活运用。第117回,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沿路皆不战而胜,兵锋直抵绵竹城下。蜀军在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率领下,击败了魏军前锋,取得了首战告捷。邓艾闻之,谓子邓忠,部将师纂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汝二人再不取胜,必当斩首!”师,邓二人引兵再战,又被杀败。魏兵死者不计其数。二人回见邓艾。艾见二将俱已带伤,未加指责。另与众将商议,最后用埋伏计大胜蜀军,杀诸葛瞻父子,夺下了绵竹,为魏军顺利进抵成都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而另一魏将钟会则在汉中不顾众将的求情,斩了功臣之后许仪,原因是许仪在南郑关下,没有尽责,差点使主帅送命的缘故。同样是违反了军令,处理结果各不相同。邓艾没对部下进行处罚,是因为他们确实已经尽力了,而且处于非常时期,急需有人卖力之时,所以从轻发落;而钟会对部将严惩,是由于已经拿下了汉中,士气得到了保障。为了让部属们对自己更俯首贴耳,故拿许仪杀一儆百。二人对待下级的不同处理,所收到效果都差不多,在战争没有结束之前,二人的手下对他们都心存敬畏,不敢有丝毫反抗。其中邓艾在“任势”方面做的最为成功,他一方面放过了没有遵守自己军令的部下,一方面努力营造了一个有利自己的态势,从而打了一个大胜仗。 孙子的“势”论,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学术史和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三国这部辉煌的巨著,让我们得以一窥兵法究竟是如何在实际作战中得以体现的。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2-08-11 21:42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