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4阅读
  • 2回复

[娱乐八卦]印度教有多魔幻?为何印度种姓制度不灭?深扒印度教的真相[6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1509
金币
1263520
道行
1965
原创
2252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91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4-12-27) —




印度GDP排名世界第五,可全国仍有1.8亿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12.92%,是什么阻碍了印度的发展?
为什么在印度嫁个女儿,就要倾家荡产?为什么佛教起源于印度,却最终在印度消失了?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跟「世界上最神奇的宗教」---印度教有关。
我们都知道梵蒂冈的教皇生财有道,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印度教的神庙也是捞金捞到手软。今天我们来盘一盘印度教。

印度教究竟有多神奇呢?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印度教就像黑暗房间里的大象,马克思、英国殖民者、印度最高法院大 法官等一群聪明人来摸,也没摸清楚印度教究竟是个什么。
19世纪英国殖民者曾用了20年的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后来英国外交部宣布:
无法对印度教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

马克思也有类似的评价,说「印度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这是因为印度教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而且有很多流派。目前全球约有11.6亿印度教徒,信徒数目仅次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名列当世第三。
而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徒都居住在印度,占印度总人口的近8成。

印度教虽然有大小众神超过3.3亿尊,但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多神论的宗教,因为神与神之间也分尊卑贵贱,最高等级的是三大主神,即创造神梵天、毁灭神湿婆和守护神毗湿奴。
所以印度教是一个介于一神教和多神教之间的单一主神 教。
由于流派众多,印度教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如何祈祷、如何诵经、如何斋戒,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规定,规定多了又不统一,那就跟「没有规定」没啥区别了。

这也导致如果你是个外乡人,想要皈依印度教的话,可能会产生一种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感觉,因为没人来给你剃度啊、洗礼啊什么的,你很有可能都找不到组织。
1995年,印度最高法院甚至还做出了一项历史性判决,认定印度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这项判决在2017年又被否决了,但印度教的神奇特性,以及它对印度这片土地深入骨髓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想要搞清楚印度教为何这么独特的原因,还要从印度宗教简史开始说起。

印度宗教简史
很多人会把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划上等号,这话对,但也不完全对。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罗门教,而婆罗门教的前身是吠陀教,所以从吠陀教 婆罗门教 印度教,是印度信仰发展的一条主线,当然了,期间还出现了诸如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支线。
公元前2500 年左右,印度次大陆上出现了哈拉帕文明,组成这个文明的人是「达罗毗荼人」,即印度原住民。
他们的皮肤较黑,身材相对矮小,将自己的家乡---印度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称为「Sindhu」,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被译为「身毒」或者「天竺」。

后来,大约公元前1500年,一支原本居住在欧亚分界山「高加索山脉」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开始大规模翻山越岭,进入印度次大陆。
雅利安人皮肤白、高鼻梁、眼窝深,与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样貌上的差异,一眼便知。
游牧的雅利安人凭借战马、轻便战车和铁质兵器等军事上的优势,很快征服了印度次大陆上的原住民。

由于雅利安人发不出S的音,于是Sindhu就变成了Hindu,进而演变成了如今的「印度」一词。
随着雅利安人和印度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接触、交往的不断深化,两者的思想、文化、习俗相融合,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最原始的宗教「吠陀教」。
如今总有人说,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这其实说的是印度教的前前身---吠陀教的起源时间。

吠陀一词来源于雅利安人带来的《吠陀经》,它崇拜种种被神话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等,日月星辰、雷雨闪电、山河草木以及动物都可以被神话。
吠陀教虽然有灵魂这一概念,但还没有灵魂轮回转世的思想和信仰。
到了公元前 7 世纪,吠陀教发展为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与吠陀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婆罗门教引入了轮回和业力的思想,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种姓制度也由此应运而生。

先来说说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的,而是不断循环的。
人除了可以感知到的现世外,还有感知不到的前世和来世,任何人都在这三世中流转轮回,无始无终。
而业力是决定一个人命运轨迹和轮回去处的最主要因素。好的业力得好报,坏的业力遭恶报。婆罗门教还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连「神」都被分为了三六九等。

梵天是创造之神,也被称为「宇宙之主」;毗湿奴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之神;湿婆是三只眼的破坏之神。
这三位的神格最为崇高,在印度诸神中处于最顶端的地位。神都分为三六九等了,更不用说人了。
其实等级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社会贫富分化的结果,上层权力拥有者发明了等级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国家,并将其宗教化,对底层人进行洗脑。

处于雅利安人社会最顶层的是主导祭祀、教授吠陀经的婆罗门祭司。
他们掌握神权、垄断祭祀和文化产业,不从事生产劳动,却控制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被人们仰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言人。
可以说,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都是为婆罗门种姓服务的。

吠陀天启,指的是将吠陀经典视为婆罗门教的绝对权威,那是神明的启示,而只有婆罗门种姓有资格讲授吠陀经。
祭祀万能,指的是不管有什么天灾人祸,只要通过婆罗门祭司与神灵沟通,就能消灾祛病,降妖除魔,化险为夷。
祭品可以是食物、财物、酒、动物,甚至可以是人。婆罗门祭司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夸大祭祀的作用,把祭祀仪礼弄得异常复杂。

而「婆罗门至上」这一纲领的意思就更加不言而喻了,这一纲领将任何想要挑战婆罗门权威的逾矩念头都扼杀在了摇篮里。
婆罗门下面是以战事为业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大臣、将军等等,他们被称为「刹帝利」。
刹帝利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但是没有宗教权力,这一种姓也被称为「王种」。虽然与「神种」婆罗门相比,「王种」刹帝利略低一等,但依旧是统治阶级。

刹帝利再往下便是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缴纳贡税的「吠舍种姓」了。
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都是雅利安人。而吠舍种姓之下的首陀罗种姓,则是那些失去土地和自由的被征服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他们或被奴役,或从事低贱的行业。
婆罗门祭司还利用手中的宗教特权,将四大种姓进一步神化,称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创造神梵天用巨人普鲁沙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

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种姓将被降得更低。
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都不配与巨人普鲁沙的身体部位画上等号,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他们就是印度贱民,也被称为达利特人。
达利特人没有种姓身份,倍受其他种姓的压迫和凌辱。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于婆罗门教过度腐化,古印度社会各种姓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多个反对婆罗门特权、关心人民福祉的新兴教派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佛教了。
公元前563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诞生。迦毗罗卫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富裕小国,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
29岁之前,乔达摩.悉达多一直居住在衣食无忧的皇城里。

29岁生日过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出了皇城,并在目睹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苦难后,毅然决然放弃了王子的尊贵身份和王宫的奢华生活,走上了修行之路。
在苦修6年之后,乔达摩.悉达多于菩提树下顿悟,创立了佛教,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此后释迦牟尼弘扬佛法45年,于80岁时在拘夷那竭城示现涅盘。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佛教反对种姓歧视、提倡众生平等,也不承认「婆罗门至上」以及祭祀有救人于水火的作用。
从而否定了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在古印度颇受二三四等种姓者的欢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婆罗门教徒改信佛教。

不过,真正将佛教发扬光大并传播至世界各地的人,其实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孔雀王朝建立于公元前322年,是印度次大陆上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国。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他对外实行扩张的政策,不久后便征服了次大陆南部的羯陵伽。
至此,印度次大陆上,北起喜玛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都被并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图,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统一帝国。

而阿育王继位后的第七年,便大张旗鼓地皈依了佛教,从此佛教成了孔雀王朝的国教。阿育王皈依佛教,有信仰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把「佛教」用作了一种政治工具。
在统一大业宣告完成后,阿育王面对的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国家,仅靠军队和强硬手段进行管理,肯定是不行的,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王权,并削弱神权,而佛教是一个再好用不过的工具了。
对阿育王来说,宫内的婆罗门大臣们常常不肯与他积极合作,散居各地的婆罗门祭司又素来轻视孔雀家族的刹帝利出身而不服约束。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就来自王族,他的种姓就是刹帝利,佛教不承认「婆罗门至上」的特点,正合阿育王的心意。而且佛教还特别受到吠舍种姓的商人的青睐。
孔雀王朝时期的贸易已经非常发达,商业行会早已普遍建立起来,度量衡已经统一,货币稳定,贸易网络几乎把北印度所有的重要城市都连接起来了,佛教是阿育王亲近和拉拢商人阶级的最佳工具。
在阿育王的赞助下,佛教信徒们完成了三次结集,即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及信徒们为整理其教言,先后举行过的三次集会。佛教还走出印度,迈向了世界。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覆灭。后来存在于公元1世纪至3世纪前后的贵霜帝国也一度将佛教奉为国教。
得益于两代帝国君王的极力推崇,佛教的活跃程度和信众数量在印度达到了巅峰,一度把种姓制度挤压到没有生存空间。
但世间不存在永不落幕的王朝,贵霜帝国覆灭后,佛教的传播从此也受到了影响。

而且自从被王权视为统治工具后,印度佛教的发展就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变成了依赖权贵,必须依靠国王和贵族们的纳捐来生存,这使得印度佛教的生命力极为脆弱。
而且大约在释迦牟尼逝世100年后,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理解分歧,佛教内部发生了大分裂,分化出了18 ~ 20个派系,相互争斗不休。
公元1世纪以后, 佛教又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小乘之间也在相互争吵。长期的内部斗争,损耗了佛教的凝聚力。

公元7世纪,唐代僧人玄奘出访印度,据《大唐西域记》所述,当时玄奘发现有不少昔日佛教圣地已出现严重衰落迹象:「伽蓝倾毁,庙宇荒凉,僧徒稀少」。
公元8世纪,出生在婆罗门家庭的商羯罗,吸收了部分佛教思想,将婆罗门教改良为了印度教,这彻底敲响了佛教在印度的丧钟。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教义基本相同,但更强调「梵我同一」的概念。印度教和婆罗门教都认为,梵是宇宙中一切的本体,是唯一的实在;我只是梵的幻化,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

只有达到「梵我统一」,才能获得根本的真理和解脱。
听起来,这个「梵」有点像中国道家学说里的「道」,而「梵我同一」的境界又类似佛教禅宗《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破除「我」的执着,可证入涅槃,获得真正的常乐我净。
同时,「梵我同一」又完全合理化了低种姓人的苦难。你今生受苦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一旦「我」化归「梵」了,大家的性质就都平等了。

那怎样才能达到「梵我统一」的境界呢?自然是 放弃反抗、放弃挣扎、潜心进行瑜伽修行,消除业障了。
我今生受的苦越多,我的业障是不是消得越快呢?怎么看来低种姓人比高种姓人更接近「梵我同一」的境界呢。
另外,经商羯罗改革后的印度教还把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化为了印度教守护之神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说以恶魔罗刹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曾一度极为嚣张,毗湿奴为了消灭恶魔,拯救人类,就化身为佛陀降临人世,创立了佛教。

佛教鼓吹的「放弃种姓制度」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为的是引导罗刹上钩。罗刹听信了这种理论,时间一长,它们便失去了力量的源泉,逐步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可以说,这套理论是相当针对佛教的。
而且印度教的包容性还让印度教几乎成了一个「百变金刚」:每扩张到一个新地方,就把当地部族崇拜的神灵吸纳过来,作为印度教某个大神的化身。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轻松地将当地信众收编为印度教徒,百试不爽。

从公元8世纪开始,印度就不断遭到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入侵。伊斯兰教是个排他的宗教,穆斯林入侵印度的过程中,大量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都遭受了迫害。
这成为了佛教在印度消亡的临门一脚。公元1203年,位于恒河右岸的佛教超岩寺被伊斯兰教徒烧毁,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灭亡。
可问题来了,同样遭到了穆斯林的迫害,为何最终佛教在印度亡了,而印度教却将伊斯兰教取而代之了呢?最主要的原因还在印度教的包容性上。

打不死的印度教
早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就逐渐控制了印度河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区。11-12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们开始向今天的印度境内扩张。
1206年,德里苏丹国建立,标志着穆斯林正式在印度次大陆建立政权。随后,许多穆斯林传教者来到印度,希望将这片广袤的大地伊斯兰化。
佛教虽然在穆斯林的攻势下消失殆尽,但印度教就没那么好对付了。

印度教是一个松散的、兼容并蓄的、 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宗教,它不像佛教一样,根基扎在寺院中,高僧和学者都集中在寺院里,一旦寺院被毁坏,高僧被驱赶,佛教就像没了根的浮萍。
印度教的根基可以说就是种姓制度,和千百年来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大批的婆罗门分散地居住在各地,每个村庄都有婆罗门的势力存在。
只要婆罗门和种姓制度存在,即使印度教的神庙被焚毁,印度教也不会垮掉。

而且穆斯林在印度建国后,就从征服者变成了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地对当地人进行管理。
穆斯林曾极力强调伊斯兰教是一种高贵的信仰:「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穆斯林皆兄弟」,这引得很多低种姓者,甚至是贱民改信伊斯兰教。
可贱民改宗后,居然开始跟统治者讲平等了,这又令穆斯林统治者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设法和社会底层群体保持距离,同时尽力拉拢那些高级种姓的印度教徒,壮大统治集团的势力。

另外,许多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都是以种姓群体的形式集体皈依的,他们原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都延续了下来。
最重要的是,穆斯林内部其实也具有一定的血统观念,这和种姓制度的精神不谋而合。古代阿拉伯人常常把自己的宗谱追溯到人类始祖阿丹,相当于基督教中的亚当。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先知穆罕默德用广泛的兄弟情谊和平等观念打破了狭隘的部落意识,将阿拉伯人凝聚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

但是,贵族血统的观念仍然流行,与先知有亲缘关系的人、早期的阿拉伯贵族,往往自带光环,更容易被接受为统治者。
所以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敢相信,在数百年的统治过程中,这里的穆斯林们非但没能让印度次大陆上伊斯兰化,自己反而被种姓化了。
大致而言,印度穆斯林种姓分为三类:阿什拉夫、阿吉拉夫、阿贾尔。阿什拉夫是赛义德人、莫卧儿人、帕坦人等穆斯林征服者的后裔。

他们内部又被分为更细化的等级。阿吉拉夫和阿贾尔群体则是皈依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其中阿吉拉夫是一般的改宗印度教徒,而阿贾尔则是由「贱民」改宗而来的。
在印度穆斯林中,阿什拉夫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之子,而非阿什拉夫则天生低劣,这乃是神的意志。
可怜了那些印度教徒中的低种姓者和贱民达利特人,为了打破等级身份而改变信仰,但折腾了半天,结果还是穆斯林群体的最底层。

就这样,种姓制度此后被刻入了印度人的骨髓里。虽然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被法律明令废除。
但在社会运作中,种姓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印度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跟印度教和与其绑定的种姓制度脱不开关系。

天价嫁妆
2019年4月20日晚间,印度海得拉巴的一户人家里,妻子辛杜·夏尔马遭到了公婆、丈夫以及家中佣人的暴力殴打。
打斗从楼上一直持续到了楼下,最后辛杜·夏尔马甚至都站不起来了。而类似的被打事件,在过去7年里一直时有发生,被打的最主要原因是,结婚时带来的嫁妆不够。
当晚由于下手太重,辛杜·夏尔马的丈夫和公婆担心闹出人命,“好心地”将辛杜·夏尔马送往了医院。刚才大家看到的画面,是辛杜·夏尔马后来提供给警方的家里的监控录像。

辛杜·夏尔马和丈夫瓦西斯塔于2012年8月结婚,婚后没多久,婆家就开始指责她带来的嫁妆太少,并让她继续从娘家搞钱,搞不来就是一顿拳脚相向。
后来,辛杜·夏尔马接连生下了两个女儿,又引起了婆家的不满。
公公婆婆撺掇儿子瓦西斯塔和辛杜·夏尔马离婚,因为他们觉得辛杜·夏尔马是生不出男孩了,想让瓦西斯塔离婚后再娶,顺便还能再捞一份女方带来的嫁妆。

2019年4月20日的打人事件闹到警局后,瓦西斯塔一家声称,监控录像是被断章取义了。他们不是在殴打辛杜·夏尔马,而是在救辛杜·夏尔马。
辛杜·夏尔马当晚试图自我了结,他们为了阻止辛杜·夏尔马,才全家出动按住了他。
但这种荒唐的说法,连印度警察也不信,辛杜·夏尔马后来也向媒体表明,自己没有任何轻生的念头,她说「我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我不可能抛下她们去任何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辛杜·夏尔马的公公还是安得拉邦高等法院的一名前高级法官,于2017年退休的。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场闹剧的结局,居然是辛杜·夏尔马表示不会跟丈夫离婚,希望继续和丈夫一起抚养两个孩子。她说,为了孩子,她愿意和解。
印度的天价嫁妆可以说是世界闻名。

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的印度裔高级经济学家阿努克里蒂和美国高校的另外两名经济学者Nishith Prakash、Sungoh Kwon,研究了1960年至2008年间,印度农村地区的近4万桩嫁妆支付情况后发现
印度人结婚时,男方给的彩礼大约在5000卢比左右,折合人民币大概是430块钱,而女方给的嫁妆大约在3.2万卢比左右,折合人民币大概是2780块钱。
也就是说,女方嫁妆是男方彩礼的6倍多。而且在2008年,彩礼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嫁妆金额则在持续上升。

怪不得在印度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时,她的父亲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从明天起,不,从现在起我就得给孩子攒嫁妆了」。
在印度次大陆上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凶杀案类别:嫁妆死亡,指的是因为夫家认为嫁妆不足,直接或间接造成妻子死亡的事件。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嫁妆死亡常见于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而印度的嫁妆死亡率自然是冠绝印度次大陆的。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2年间,每年在印度因为嫁妆问题而死去的女性人数一直在6500名以上,2010年至2014年间,人数一度突破8000名,换句话说,平均每一个小时就有1位女性因为嫁妆问题被夫家迫害致死。
2014年1月的一天,印度北方邦的一户人家里,两个女孩的妈妈---26岁帕瑞妮塔在院子里旋转、挣扎,火焰在她身上越燃越高。
是她丈夫的妹妹桑吉塔在她身上浇了煤油,然后划了一根火柴。

帕瑞妮塔全身40%的面积被烧伤,但好在经过治疗后,帕瑞妮塔保住了性命。
20年前,就在同一个院子里,另一个年轻妇人就没这么好运了,她在大火中失去了生命,而她是帕瑞妮塔的妯娌。
对于事情的经过,帕瑞妮塔与丈夫家人各执一词。帕瑞妮塔坚称自己是被泼了煤油,丈夫一家却说她是做饭时不小心失火了。
好在,最终法律站在了帕瑞妮塔这一边,因为她身上确实有浓重的煤油味道。帕瑞妮塔的公公和小姑子桑吉塔被判入狱。

帕瑞妮塔的经历不是孤例,火,是许多因嫁妆不够被婆家嫌弃的印度女性的宿命。在大火中丧命后,婆家往往会借口说,是媳妇做饭时,不小心把自己点了。
因此,这类火灾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厨房烧伤」。都21世纪了,这种做个饭把自己点了的故事,不知道大家信不信,反正很多印度法官是信了。
如果受害者身上没有散发出煤油味道,或者没有其他蹊跷的蛛丝马迹,失火的真相是很难被查清的。

虽然印度人自己把这类案件美化为了「厨房烧伤」,但外界社会学者更倾向于将其称为「索奁焚妻」。
索奁焚妻是新娘因嫁妆不足而被夫家迫害的最常见形式,它的由来跟印度教古老的习俗----娑提习俗,脱不开关系。
娑提是印度教中掌管婚姻的女神达刹约尼的别名,在印度神话中,娑提为了维护丈夫湿婆的声誉而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了争执,最后无奈投了火。
这段神话在印度民间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丈夫死后,妇女在自己丈夫的葬礼上,投入火中,以表忠贞。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嫁妆金额为何会如此高?要深究背后的原因,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要指出最关键的一条,还是跟印度人的信仰及种姓制度有关。
根据婆罗门教法典《摩奴法典》第三章第51条、52条的规定:「姑娘的父亲若有知识就不应该接受彩礼,即使极少;因贪而接受彩礼的人就成为了卖后代的人」;
「那些因愚蠢而靠新娘的财物甚至乘具或衣服为生的恶亲属必将得恶趣」。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摩奴时期,彩礼和嫁妆都是不流行的。

但同时,《摩奴法典》规定了,不同种姓阶层之间的婚姻受严格管制。
理论上来说,只有同种姓之间可以通婚,如果同种姓内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高种姓的男人可以娶低种姓女人,但高种姓女人不可以下嫁低种姓男人。
对低种姓女来说,嫁给高种姓男意味着阶级的跃升,父母需要随嫁大量金银,以保证女儿嫁过去后不被欺负。

而且印度教重男轻女的思想由来已久。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因经常对外作战,需要很多男人,男人的地位由此不断上升。
此外,几乎每一个印度教徒都认为,生儿子是祖辈的功德,女大不能嫁则是父母的罪过,家中没有儿子是最大的不幸。
印度教相关经典有规定,女子结婚五年若不能生子,丈夫可再娶一妻。即便在今天,一个生不出儿子的印度妇女可能受到的虐待和歧视也是不言而喻的。

19-20世纪,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期间,女子出嫁时,娘家人赠送嫁妆被作为法律确立了下来。男方的种姓越高,文凭越高,地位越高,长得越帅,对嫁妆的要价就越高。
印度独立后,1961年尼赫鲁政府颁布了《嫁妆禁止法》,该法案在1984年和1986年两次被修订。法案规定,凡是接受和索取嫁妆的行为皆属犯罪,当处6个月以上两年以下监禁。
1986年修订的《刑法》规定,妇女在婚后7年内,因为嫁妆问题受到男方家庭及其亲属对其进行肉体虐待与精神摧残而致死亡的,行为人将被处以5年监禁并处以罚款。

但在延续数千年的传统面前,法律规定难以执行。
每年因违反《嫁妆禁止法》而被捕的印度男性中,真正被定罪的还不足三分之一。
而除了天价嫁妆之外,印度教神庙的富有程度也令人咋舌。

印度神庙捞金术
我们曾在之前的视频中揭秘过天主教圣城「梵蒂冈」的教皇经济。天主教廷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宗教机构,这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神庙的捞金术丝毫不逊色于天主教廷,而且比起天主教廷的富得大张旗鼓,印度神庙更懂得如何闷声发大财。
2011年6月,印度喀拉拉邦政府开箱了一座名为「帕德马纳巴史瓦米」的神庙,名字太长了 ,以下就简称瓦米神庙吧。

根据相关报道,清点工作开始当天的场面,就像《夺宝奇兵》一样,工作人员在神庙下方发现了6个密室,用字母A至F编号。
单单在A密室内,就发现了1200多根长约2.7米、重2.5公斤的金链;3个黄金皇冠;
近1吨重的黄金饰品、钻石古董珠宝、以及各类宝石;17公斤重的金币,有的金币甚至直接从木柜里爆出来了;

还有一尊3尺半高的镶钻毗湿奴金像。在其他密室中,也发现了不同数量的财宝。
喀拉拉邦行政长官贾亚库马尔称,初步估算,已发现的宝藏总价值超过了5000亿卢比(约合112亿美金)。
印度人的恋金情结众所周知,早在2000年前罗马人就发现,印度商人见到罗马的金币就走不动道,嘴角还会露出神秘的微笑,他们会把手里的货全换成黄金,然后开心地背回印度,啥也不要,就要金子。
如今看来很多金子都流向了印度神庙。

2011年被邦政府清点的瓦米神庙,建造年份不详,但有关它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
那次宝藏挖掘之前,神庙一直归当地瓦尔玛王族后裔所有。政府之所以清点它,还与一位名叫桑达拉拉江的退休情报员有关。
桑达拉拉江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他每天都会到瓦米神庙祷告,而当地一直有「神内藏有大量财宝」的传说。

桑达拉拉江越来越对神庙管理人员心存疑虑。2009年,他向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投诉,称相关人员对神庙管理不善,政府应该收回神庙的管理权。
2011年1月,喀拉拉邦高等法院裁定,由邦政府接管神庙。就这样,大批财宝重见天日。
而瓦米神庙只是印度众多神庙中的一个,可以想象,像这样富得流油,却没人知道的神庙,在印度应该是数不胜数的。

2022年,印度《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称,印度安德拉邦东南部山区蒂鲁马拉的蒂鲁帕蒂巴拉吉神庙在银行中存有约10.3吨黄金和1600亿卢比存款。
此外,还有属于神庙的土地、房产等,资产总额约2.5万亿卢比,约合300亿美元,是已知的印度最富有的神庙之一。蒂鲁马拉是印度教的圣城之一。
这座神庙每年吸引约4000万信徒慕名前来朝圣,最多时每天有约10万信徒朝拜。

和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机构一样,印度神庙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信徒的捐赠,或者说朝圣经济。
比如2021年,就有报道称,一位来自海得拉巴的印度教信徒给蒂鲁帕蒂巴拉吉神庙捐赠了一把重约6.5公斤、价值 4 千万卢比的金剑。
这哥们还说,早就想捐了,就是被疫情给耽误了,看看人家这境界。

那如果是没有钱的穷人来朝圣,神庙是不是就割不了韭菜…哦嘴瓢了,是不是就收不到捐款了呢?
金钱财物可能是收不到了,但信徒可以留下他们的头发。2012年的一则报道称,蒂鲁帕蒂巴拉吉神庙因为卖头发,在短短5个月内就狂赚了2560万英镑。
每天会有超过4万名的朝圣者来到这里剃发,以祈求神灵的保护。为了满足信徒的捐发热情,神庙雇用了约650位理发师,分别在16个大厅中为信徒剃发,其中两个大厅甚至是24小时运营的。
神庙会将剃下的头发根据长短、发质,分为不同的等级,卖给欧美以及中国的假发制造商。

在印度,堆满金山银山的印神庙,与1.8亿在极端贫困线下挣扎的贫民,构成了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画卷。
有很多人将制约印度发展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宗教信仰和种姓制度,坦白说,这的确是有些片面了。
土地问题、历史问题、甚至是国际关系问题都是印度崛起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宗教习俗中的糟粕成分和种姓制度依旧会在印度持续产生余温。


1条评分金币+36
huozm32831 金币 +36 - 2024-12-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1509
金币
1263520
道行
1965
原创
2252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91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12-26
  “印度教有多魔幻?为何印度种姓制度不灭?”这两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印度文化和宗教的深层面。以下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详细解答:

  一、印度教有多魔幻?

  印度教,这个被形容为“世界上最神奇的宗教”,其魔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定义的模糊性:印度教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这种多重特性使得印度教难以被精确定义,也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2. 信仰的多样性:印度教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而且有很多流派。这使得印度教内部存在着极大的包容性,信徒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修行方式。

  3. 神明的数量与等级:印度教有大小众神超过3.3亿尊,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多神论。神与神之间也分尊卑贵贱,最高等级的是三大主神——创造神梵天、毁灭神湿婆和守护神毗湿奴。这种神明体系的复杂性也是印度教魔幻性的一个体现。

  4. 宗教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在印度,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渗透到了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习俗到社会结构,都深受印度教的影响。

  二、为何印度种姓制度不灭?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影响,其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宗教支持: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印度教密不可分。印度教教义认为人们的身份地位取决于他们的前世业报,因此认为种姓制度是一种神圣的制度。这种宗教观念为种姓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社会分层的需求:从经济角度讲,社会分层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赚钱的能力有强弱之分,资产能在家族中迭代累积,这会导致阶层固化。而种姓制度正好迎合了这种社会分层的需求,使得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 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和价值观。它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也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种姓制度仍然难以被彻底消除。

  4. 法律和传统习俗的并存:印度宪法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但它仍然容许宗教法律和传统习俗的存在。这使得种姓制度得以在宗教和法律的框架下合法存在。同时,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与种姓制度相关的传统习俗和观念,这也为种姓制度的延续提供了土壤。

  综上所述,印度教的魔幻性主要体现在其宗教定义的模糊性、信仰的多样性、神明的数量与等级以及宗教与生活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而种姓制度之所以在印度社会中得以延续至今,则是因为它得到了宗教的支持、满足了社会分层的需求、深受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法律和传统习俗的并存。

  印度教的神奇与印度社会问题的关联

  1. 印度教的特点与影响

  印度教作为一个综合了多种信仰、流派众多的宗教,其特性确实如马克思所言,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其包容性极强,但也因此导致了教义的不统一和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信仰上,也深刻影响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和文化。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创造神梵天、毁灭神湿婆和守护神毗湿奴,以及众多的神灵和神话,构成了印度教丰富的神话体系。然而,这种多神论的背后,却隐藏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地位,这种制度在印度教中被神圣化,成为了不可动摇的社会秩序。

  2. 印度教与印度经济发展

  印度虽然GDP排名世界第五,但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印度教的影响不容忽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严重不均,高层种姓掌握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而低层种姓则往往生活在贫困和边缘化之中。这种社会结构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也限制了低层种姓人群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此外,印度教的宗教习俗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例如,印度教中的某些仪式和节日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同时,印度教中的一些信仰和观念也可能导致人们对现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抵制或忽视,从而影响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

  3. 印度教与嫁女儿问题

  在印度,嫁女儿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嫁妆,这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家庭倾家荡产。这一问题的根源也与印度教有关。在印度教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因为她们需要支付嫁妆才能出嫁。这种观念导致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低下,也加剧了嫁女儿时的经济压力。

  同时,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在高层种姓中,嫁妆往往被视为展示家庭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方式,因此嫁妆的金额和规模也往往更大。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了嫁妆的不断攀升,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4. 佛教的兴起与消亡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最终却在印度消失了。这一现象的背后也与印度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在兴起之初,以其平等、慈悲的教义吸引了大量的信徒,特别是低层种姓的人群。然而,随着印度教的改革和包容性的增强,佛教的优势逐渐丧失。

  印度教通过吸纳佛教的一些思想和教义,以及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化为印度教守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成功地削弱了佛教的影响力。同时,印度教的包容性也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和融合新的文化和信仰,从而保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佛教则因为内部的分裂和斗争,以及外部环境的变迁而逐渐衰落。

  5. 总结

  综上所述,印度教的神奇与复杂不仅体现在其教义和信仰上,更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结构、文化和发展。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宗教习俗和信仰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印度教也通过其包容性和适应性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解决印度面临的问题,如贫困、性别不平等和文化冲突等,就需要深入理解和反思印度教的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动印度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1条评分金币+16
huozm32831 金币 +16 - 2024-12-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94434
金币
51086
道行
39038
原创
108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9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4-12-26
印度教的魔幻世界:种姓制度与文化传承的双面镜像


在遥远的南亚次大陆上,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宗教——印度教。它不仅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文化与精神传承,还深深植根于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提到印度教,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独特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印度教究竟有多“魔幻”?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揭示印度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意义。

印度教的历史渊源
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它没有单一的创始人或经典的教义,而是由多种信仰、仪式和哲学体系共同构成。印度教的神灵体系极为庞大,包括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众多主神,以及无数的小神和地方神祇。这些神灵不仅代表着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也象征着人类的精神追求。

信仰与哲学
印度教的信仰体系丰富多彩,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业报”(Karma),即人的行为会决定其未来的命运。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轮回”(Samsara),认为灵魂会在不同的生命中不断转世,直到达到解脱(Moksha)。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其他亚洲宗教,如佛教和耆那教。

宗教仪式与节日
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繁多,从日常的家庭祈祷到盛大的节日庆典,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的排灯节(Diwali)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家户户点亮蜡烛,庆祝光明战胜黑暗。此外,还有湿婆节(Maha Shivaratri)、杜尔迦节(Durga Puja)等众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种姓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印度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祭司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和统治者)、吠舍(商人和农民)和首陀罗(劳动者和服务人员)。此外,还有大量被排除在种姓体系之外的“不可接触者”,即达利特人。

种姓制度的起源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吠陀经》。据《梨俱吠陀》记载,宇宙之初,人类是从原初巨人的身体不同部位诞生的,婆罗门从口中出生,刹帝利从手臂出生,吠舍从大腿出生,首陀罗从脚出生。这一神话传说为种姓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了宗教依据。

种姓制度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逐渐固化,成为印度社会结构的重要支柱。尽管印度独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消除种姓歧视,但种姓制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职业和社会地位。许多低种姓和达利特人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印度教的全球影响
尽管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但印度教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以下是从艺术、瑜伽、哲学和文化多样性四个方面探讨印度教的全球影响。

艺术与建筑
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为印度的艺术和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从古老的寺庙雕刻到现代的绘画作品,印度教的元素无处不在。例如,泰姬陵不仅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融合的杰作。此外,印度的传统绘画、雕塑、文学、戏剧、音乐和舞蹈等都带有强烈的印度教文化色彩,是世界上最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之一。

瑜伽与冥想
瑜伽是印度教最著名的贡献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近年来,瑜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成为一种健康和放松的方式。瑜伽的普及不仅促进了身心健康,还推动了全球对印度教哲学和精神追求的了解。此外,冥想和禅修等精神修行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补充。

哲学与思想
印度教的哲学和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也对其他宗教和哲学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佛教中的“因果律”就是从印度教的“业报”概念发展而来的。此外,印度教的非暴力思想(Ahimsa)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和平与正义的重要象征。

文化多样性
印度教文化展示了丰富、多姿多彩、多元化、强大和鲜活的文化表述。从北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南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印度的社会生活,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印度电影产业(宝莱坞)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其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印度教的现代意义
尽管印度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从多元性与包容性、非暴力倡导、思想贡献以及艺术与文化影响等方面探讨印度教的现代意义。

多元性与包容性
印度教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印度教中,不同信仰和派别之间相互尊重,共同繁荣。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也为全球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世界,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保持对他人信仰的尊重与包容,避免暴力与冲突,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提升。

非暴力倡导
印度教中的非暴力思想(Ahimsa)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贯穿于社会和政治层面。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甘地就是这一思想的杰出代表,他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功领导印度走向独立。在当今世界上,我们面对着许多冲突和暴力事件,印度教的非暴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启示。通过避免暴力行为,用慈悲和宽容来对待他人,我们可以为解决冲突、维护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思想贡献
印度教的哲学和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也对其他宗教和哲学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佛教中的“因果律”就是从印度教的“业报”概念发展而来的。此外,印度教的非暴力思想(Ahimsa)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和平与正义的重要象征。

艺术与文化影响
印度教的文化和艺术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老的寺庙雕刻到现代的绘画作品,印度教的元素无处不在。例如,泰姬陵不仅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融合的杰作。此外,印度的传统绘画、雕塑、文学、戏剧、音乐和舞蹈等都带有强烈的印度教文化色彩,是世界上最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印度电影产业(宝莱坞)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其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结语
印度教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宗教,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尽管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但印度教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非暴力思想、哲学贡献以及艺术与文化影响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通过了解和学习印度教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发,为建设更加和谐、包容和美好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印度教的魔幻世界不仅仅是神话和传说,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体现。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探索印度教的奥秘,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2024-12-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