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生所遇到的人,所拥有的财物,都是我们的福报,应该倍加珍惜。
惜福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主张,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都强调“惜福”的重要性。
惜福之人福常在,只有惜福的人,才会有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钱,他把每天生活开支,平均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这一天的全部开支,只买该买的东西。
他给自己立下了“勤俭”的规矩,写下了《节饮食说》:“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
对苏轼来说,每天一杯清酒,一个肉菜就足以生活,粗茶淡饭里才有真滋味。
正因如此,苏轼渡过生活困境,成为我国北宋时期的一大大文豪。
古今有很多高僧大德,都用行动践行着勤俭惜福的精神。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印光大师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看到别人浪费会呵斥其不懂珍惜;
虚云老和尚直到一百多岁的高龄,都保持着最简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