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一场马拉松,让人形机器人去魅了吗?[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5432
金币
95308
道行
1988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8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3

图源搜狐科技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汉雨棣

编辑|杨锦

北京时间4月19日上午,万众期待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翻车、“萌爆了”和观众无数的赞叹与期待中结束。

20个高矮不一、金属发亮的身影列队像人类一样“呼吸”——胸腔起伏、镜头旋转、足部轻微摆动;又和人类运动员一样顽强---有的身型很小却爆发大能量、有的撞杆之后继续调整方向、有的“头掉了还在跑”。

这场比赛引发的插曲远超比赛本身。宇树G1在起跑线摔倒,随后站起,重新投入比赛,这一事件也引发热议。

赛后,宇树科技回应称,是购买了宇树G1的客户,用自己的算法训练后参与了比赛,“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对搜狐科技表示,宇树(公司官方)完全没有参与(机器人马拉松),“绝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都没有参加。”。

此外,松延动力公司包揽第二第三,在颁奖时被主持人读错公司名,引发创始人姜哲源现场抗议。

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比赛结束了,比赛背后的博弈仍在继续:技术团队的野心、资本的注视、舆论的惊叹,和一条指向AGI的未来之路。

比赛如同照妖镜,机器人差距仍然巨大

一场春雨后,北京的气温正适合马拉松。搜狐科技观察到,赛场人类运动员与机器人赛道分离,配备LED屏、应急人员及120急救车。机器人赛道含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最大坡度9°。

机器人从外观形态到各类配置都多样。有1.8米高"天工Ultra",也有仅17kg的Mini Hi。从硬件设备上来看,动力系统电动为主(如宇树G1),部分搭载航空动力(钛虎队)。传感器配置有视觉感知(天工Ultra)、足部力传感(轩辕)、陀螺仪(BoosterT1)。续航时间2小时(宇树G1)至6小时(行者二号),部分支持快换电池。自主导航能力上,多数具备基础环境感知,但需人工辅助(如领跑员)。

人形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像人,甚至也有了自己的性格。宇树G1机器人和灵宝机器人都穿上了鞋,以此来减缓震动冲击。还有机器人身着黑色衣服,在领航员的搀扶下懒洋洋地行走。而0306的“小巨人”看起来小巧玲珑,步伐也非常可爱。

搜狐科技观察到,发枪时起,天工就跑在第一个,也是最被大家就是寄予厚望的一个。据搜狐科技目击,天工机器人的起跑配速就和人类选手的速度相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之前预计了天工的冲线时间正是10:10,天工也正在此时撞线,这也就意味着天工在2小时40分钟内跑完了25km全程。

但是“翻车”的机器人也状况百出。有的机器人起跑失控撞杆,有的机器人一直在起点原地摇摆,未能成功出发,被人类搬下赛场。有观众向搜狐科技表示,“网上那些机器人说的都是漂亮话。线下跑一跑,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还经常需要人扶。”

有观赛工程师表达了对机器人表现的不满,主要集中于“跑得太慢,性能不稳定。技术对标上,运动能力仍落后于波士顿动力Atlas(时速20km/h)。奥运潜力方面显然短期内难替代人类选手。”但他也表示理解,强调赛事为技术验证平台,解决关节发热、续航等共性难题。

据搜狐科技观察,大量机器人都还需要人类引导员。公开资料显示,赛中两位引导员的作用是:前面的引导员通过 UWB tag 与机器人上的 transceiver 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以保持固定的距离与方位;后面的领跑员主要起保护作用。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有意义吗?

虽然机器人有着各类形态,但其面临的挑战都是相同的,主要包括技术问题和环境适应性问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在接受搜狐科技采访中表示,天工机器人之所以夺冠,一方面是硬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同机器人面对冲量、冲击磨损等情况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软件的运控算法,天工采用了强化模仿学习运控算法,与人类跑马拉松使用的类似。

“我们采集了人跑马拉松的数据训练机器人,同时结合强化学习技术,其特点是实战派,通过不断试错变强,优势在于泛化能力强,很好应对比赛中的转弯、上下坡、挖坑等不同地形。”

有分析表示,‌技术问题‌是导致机器人起跑状况百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机器人在动态平衡和机械结构上存在显著短板。例如,某些机器人在起跑时因重心失控而摔倒,甚至出现“无头奔跑”的情况,依靠躯干和腿部的惯性完成后续动作‌。

此外,小个子机器人如“N2”通过高频步态来提高稳定性,而大个子机器人则因重心过高而屡屡踉跄‌。这些现象揭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步态算法优化与机械结构设计上的巨大差异。

其次,‌环境适应性问题‌也是导致机器人起跑状况百出的重要因素。机器人在面对复杂地形如井盖、斜坡和不平路面时,容易因感知不准确而触发紧急制动甚至摔倒‌。此外,机器人在比赛中依赖人工干预,如更换电池和调试代码,这也暴露了其在自主导航与环境感知上的短板‌。

尽管技术短板明显,比赛现场的氛围却热烈且人文感十足。赛事终点设在公园开放区域,吸引大量观众,有观众为反复摔倒仍坚持完赛的女性机器人“幻幻”鼓掌加油。

有观众告诉搜狐科技,她很久没有为观看比赛如此真情实感过了,“特别为他们紧张。虽然天宫虽然赢了是在预期之内,但能跑20多公里也是很震撼。”还有观众表示,自己在起点看到起跑后骑上小黄车“狂奔”到终点只为观看机器人冲线。

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初具产业生态。从能力上看,中国机器人目前仍在多项运动指标上落后于波士顿动力Atlas(其最高时速可达20km/h),但在结构仿生、抗跌倒机制、低成本实现等领域已有突破。

虽然现场情况频发,最终21位赛手只有5位左右跑完比赛,虽然这几位完赛的机器人也还远不及人类选手,但正如不少网友所说,“这不是黑历史,这是科技进步的来时路。”

这场比赛,也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历史性时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5432
金币
95308
道行
1988
原创
2393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8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7:24
  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也揭示了目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1. 技术多样性和差异:参赛的机器人在硬件配置、传感器和动力系统上都有所不同,这导致了它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差异很大。这表明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在快速发展和分化中。

  2. 动态平衡和机械结构挑战:许多机器人在起跑和比赛中出现了摔倒和失控的情况,这揭示了在动态平衡和机械结构设计上存在的技术短板。

  3. 环境适应性问题:机器人在面对复杂地形时的适应性问题,如感知不准确导致的紧急制动或摔倒,显示了在自主导航和环境感知上的不足。

  4. 软件算法的重要性:天工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夺冠,部分归功于其强化模仿学习运控算法,这种算法通过不断试错来提高性能,类似于人类跑马拉松的训练方式。

  5. 产业生态的初步形成:尽管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在某些运动指标上落后于波士顿动力Atlas,但在结构仿生、抗跌倒机制、低成本实现等领域已有突破,显示出产业生态的初步形成。

  6. 公众参与和情感投入:比赛吸引了大量观众,许多人对机器人的表现感到紧张和兴奋,这表明人形机器人赛事能够激发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7. 科技进步的象征:尽管比赛中出现了许多技术问题,但这场比赛被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是人形机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总的来说,这场比赛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个测试,也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展示。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9311
金币
126861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95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2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10
一场马拉松,让人形机器人去魅了吗?
比赛现场与预期的落差
在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人形机器人的实际表现与网络视频中的酷炫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使得部分人认为人形机器人被“祛魅”了。在网络视频里,人形机器人能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但在现实比赛中,诸多问题暴露无遗。比如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旋风小子”在冲刺阶段摔倒,头都摔掉了;一些外形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刚起步就摔倒在起跑线上;部分机器人在中途出现故障,需要拿出备用机器人继续比赛;很多机器人需要人工辅助,甚至被人搀扶着前行;还有些机器人走出S形路线,需要陪跑工程师拉回;高强度运动导致关节发热,需要喷冷却液降温。

行业角度看比赛意义
极限演练与问题暴露
业内普遍认为,这场比赛更像是一次人形机器人系统工程的极限演练。钛虎机器人产品生态负责人谌威表示,比赛本质上是在测试人形机器人的基础身体能力,考验了机器人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通过实战,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得以全面暴露,这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快速迭代。例如天工机器人夺冠,一方面得益于硬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强化模仿学习运控算法,结合人类跑马拉松的数据训练机器人以及强化学习技术,使其能很好地应对不同地形,这也凸显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的差异和发展方向。

数据积累与产业推动
比赛创造的20多公里封闭路段的珍贵数据,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对于具身智能产业而言,数据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而这场比赛的数据有助于解决部分数据采集的难题,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具身智能产业链长、市场体量大,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最高的部分,其发展对整个产业意义重大。目前业界正在探索将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推动人形机器人在产业中的落地。

公众认知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虽然部分人因比赛中机器人的不佳表现而对其祛魅,但从产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速度来看,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发展是在加速的。大模型出现后,机器人行业的驱动范式从传统的模型驱动变为数据驱动,尽管这给具身智能带来了数据获取等挑战,但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公众应该以更理性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给予新产业更多的宽容和时间,就像汽车诞生之初跑得比马车慢,但最终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一场马拉松让公众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现实与宣传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形机器人祛魅,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