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痛!
痛!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让人“痛到怀疑人生”的疾病,许多患者形容发作时就像 “被火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很多人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吃出来的病”或“中年男性专属”,其实痛风远不止如此。
Question-1
我们,为什么会痛风?
痛风的本质是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的急性炎症。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关节里进了玻璃渣”。

当血液中的尿酸过多(高尿酸血症),多余的尿酸会形成针状结晶,堆积在关节、肌腱等部位。免疫系统发现这些“异物”后会发动攻击,导致关节突然红肿热痛。
常见误区
1、忌口,就可以完全避免痛风吗?
● 20%来自食物(如海鲜、红肉、酒精)
● 80%是身体自身代谢产生
因此,单纯忌口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痛风
2、高尿酸就会痛风?
高尿酸≠痛风,约10%的高尿酸患者会发展为痛风, 但尿酸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Question-2
谁,更容易被痛风盯上?
● 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有痛风,子女患病风险增加2~3倍
● 饮食不当:
常吃内脏、浓肉汤、啤酒、含糖饮料(尤其是果糖)的人群
● 代谢问题: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 药物影响: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部分降压药可能诱发痛风
● 性别与年龄:
男性多见(雌激素帮助女性排泄尿酸),但女性绝经后风险上升
常见误区
1、我瘦就不会得痛风?
错!瘦人代谢异常也可能中招
2、年轻人不怕痛风?
现在20~30岁患者很常见,与饮酒、奶茶、外卖相关
Question-3
痛风发作的典型表现
● 部位:
大脚趾根部(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占70%),其次是踝、膝、手指
● 疼痛特点:
常在夜间突然发作,疼痛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轻微触碰(如盖被子)都难以忍受
● 伴随症状:
关节红肿,可能伴低烧(38℃左右)
● 病程:
不治疗时,通常3~10天自行缓解,但会反复发作
注意啦!
如果长期不控制,尿酸结晶会形成“痛风石”(皮下鼓起的白色结节),导致关节畸形,甚至损伤肾脏!
Question-4
痛风急性发作时,该怎么办?
● 对症治疗:
1、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2、多喝水(每天2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
● 药物选择:
1、非甾体抗炎药:依托考昔或者塞来昔布或者双氯芬酸钠(消化道溃疡者慎用)
2、秋水仙碱:发作24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需遵医嘱,过量易腹泻)
3、激素:严重时可短期口服或关节注射(需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
Question-5
如何预防痛风复发?
预防痛风复发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 要低嘌呤饮食:
(1)优选:蛋、奶、蔬菜(豆类适量)、低糖水果(如草莓、樱桃)
(2)适量:白肉(鸡肉、鸭肉),煮肉时焯水去嘌呤
● 要控制体重:
BMI建议<24,但避免快速减肥
● 要定期监测:
尿酸目标值<360μmol/L(有痛风石者<300)
三不要
● 不要喝酒:
啤酒、白酒尤其危险,红酒也需限制
● 不要喝甜饮料:
可乐、果汁中的果糖会抑制尿酸排泄
● 不要忽视并发症:
每年检查肾功能、血糖、血压
Question-6
关于治疗的常见疑问
● 不痛了还要吃药吗?
必须吃!急性期药物只是“治标”,降尿酸药(如非布司他、苯溴马隆)需长期服用,否则尿酸结晶会持续破坏关节
● 吃药后反而发作了?
这是“溶晶痛”,说明药物起效,尿酸结晶正在溶解,需配合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
● 痛风能根治吗?
痛风是慢性病,但通过规范治疗可达到“无发作、无结石”的临床治愈
痛风不是简单的“吃多了”,而是遗传、代谢、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期及时止痛,缓解期坚持降尿酸,才能避免关节毁损和肾衰竭。记住: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遵医嘱,你也可以和痛风和平共处!
更多关于痛风的问题
请关注今天上午10:00
浙大二院直播间
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

科普专家
许伟红
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病及各类型关节炎等疾病的临床诊治。
门诊时间
解放路院区:周二下午、周日上午
滨江院区:周四上午、周六上午

科普专家
叶绿
风湿免疫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等。
门诊时间
解放路院区:周三上午、周五上午、周六上午
滨江院区:周一上午
城东院区:周四上午

文字 | 许伟红
审核 | 陈国忠 方序 吴华香
责编 |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