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绵茂公路主题展馆的公开信息,结合设计任务要求,对该纪念展览馆的设计逻辑与内容规划分析如下:
一、设计核心主题:“天堑与巨石”的工程史诗
自然天堑的具象化
展馆需突出龙门山地质环境的极端险峻性:
通过地貌沙盘、断层剖面模型展现 4条地震断裂带、77处地灾隐患点 的复杂性;
利用多媒体装置模拟 暴雨、泥石流、堰塞湖 等灾害对施工的阻断(如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冲毁在建工程事件)。
“巨石”象征建设者精神
以开凿隧道的巨型钻头、抗灾钢架等 实物工具 作为空间雕塑,呼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意志;
结合光影艺术,在墙体投射建设者 悬崖作业、隧道掘进 的影像,强化人力与自然的对抗叙事。
二、展陈结构设计:四维时空叙事
展区 核心内容 设计手法
序厅 绵茂公路地理区位与战略意义(联通川西北、九寨沟旅游线、国防通道) 大型LED弧形屏动态展示公路全线地貌,地面镶嵌“56公里”光带
天堑之困 地质风险数据(桥隧比73.96%,清平段高达94%3)、汛期施工窗口期<6个月 互动地质沙盘+灾害模拟声效舱,顶部悬挂险峰峭壁装置
巨石之志 建设者故事(如小木岭大桥百米落差攻坚3)、党员先锋队“以百姓心为心” 隧道场景还原+工装/日记实物展柜,镜面反射创造“万人施工”视觉延伸
通途之梦 2022年通车历史影像、经济民生效益(德阳至茂县车程缩短2小时) 全景式通车仪式环幕影院,末端设置“民族团结大道”互动签名墙
三、空间策略:建筑与精神的共生
结构隐喻
保留原四川路桥指挥部 钢结构框架1,新增倾斜混凝土墙体象征“地震断裂带”,形成空间张力
流线设计
参观路径模拟施工历程:狭窄险峻的“地质灾害通道” → 隧道式低矮展厅 → 豁然开朗的“通途大厅”。
材质对话
粗粝毛石墙面(自然天堑)与精密桥梁模型(人工奇迹)并置,呼应主题矛盾性。
四、特色体验区
数字档案库
触摸屏可查询 13年建设期 的灾害记录、技术攻关档案(如高线方案优化过程)。
沉浸报告厅
播放微党课《锦绣山河献人民》,结合振动座椅模拟隧道爆 破震感。
文创衍生
以“巨石元素”开发镇纸尺(刻公路高程数据)、桥梁拼装模型。
设计需紧扣 “人民至上”精神内核(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授牌基地),将工程奇迹升华为 党群同心跨越天堑 的时代象征。展馆本身即应成为一座“建在断层带上的纪念碑”,通过空间叙事让观众感知:每一块巨石的粉碎,都是通向民族共同体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