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阅读
  • 2回复

[猎奇]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有想过除掉李世民吗?不是不想,是不敢[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276
金币
301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23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20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0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28) —

隋末天下大乱,烽火连天。就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从晋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长安城,唐朝建立。
可以说,唐朝的基业,几乎一半以上是靠李世民的血与汗拼出来的。
可谁能想到,天下初定,父子之间的关系却迅速紧张起来。李世民并不满足于“秦王”“功臣”的身份,他要的,是那个最高的位置。

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了,兄弟相残、骨肉成仇,最终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得父亲李渊退位,自己成功登基。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难道看不出李世民的野心吗?一个父亲,真会对儿子心中所想一无所知?显然不可能。
李渊不笨,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李世民的锋芒。那为什么他迟迟没有下手,反而眼睁睁看着儿子一步步坐上皇位?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渊根本杀不了他。
一、李世民的开国地位
要说唐朝谁的功劳最大,恐怕不是坐在皇位上的李渊,而是他身边那个年轻的儿子李世民。
晋阳起兵是他出的主意,攻下长安是他带兵冲锋。随后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这些地方割据的势力,一个个都倒在了李世民的铁骑之下。每一场关键的硬仗,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百姓们在谈论唐朝时,常常第一反应不是“高祖李渊”,而是“秦王李世民”。
换句话说,李渊虽然是名义上的开国皇帝,但在无数人心里,真正打下天下的,是李世民。
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如果李渊贸然动手杀了李世民,天下人会怎么看?
杀掉一个从战场上拼命打天下的功臣,还要是自己的亲儿子,这种事不但不容易收拾,反而可能直接动摇大唐的根基。
二、李世民不只是皇子
更要命的是,李世民不仅有军功,他手里还握着实权。
作为秦王,他的地位本就不低,皇帝亲封天策上将,兼中书令、雍州牧,在军中,他还是京师禁军的最高指挥。
这样的地位,已经不是“皇子”能形容的了,而是开国功臣与实权大臣的结合体。换句话说,大唐朝廷的权力网络,以他为中心在运转。
李渊要是真想杀他,不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更可能在动手的那一刻就引发叛乱。

三、李渊的制衡失败
李渊其实不是没想过办法,他也尝试过各种手段来制衡李世民。
比如,他先是干掉了李世民的智囊刘文静,接着,他大力培养李元吉,让这个小儿子多带兵打仗,希望能成长为李世民的对手。
甚至,他还把宗室子弟李神符、李孝恭送去领兵练权,寄望他们能独当一面。
就连瓦岗军悍将徐世绩,李渊都收为义子,改名李勣,好让他将来能牵制住李世民。
可以说,李渊把能想到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
但无奈的是,李世民实在太强。他不是靠父亲的庇护长大的,而是靠一次次刀尖上的胜利打出来的。
与之相比,李元吉们的成长太慢,甚至还没站稳脚跟,就被李世民彻底压制。

更讽刺的是,那些李渊想要用来制衡李世民的人,最后反而纷纷倒向了李世民。李神符、李孝恭、李勣,这些人都成了秦王的支持者。为什么?
因为他们看到了李渊的优柔寡断,李世民的果断有魄力。跟谁才能有前途,不是显而易见吗?
四、李世民的威望远超父亲
说到底,李渊能当皇帝,靠的是家族势力和时势机缘;而李世民能立于不败,靠的是真刀真枪拼来的声望。
这种差距,哪怕李渊真下诏要杀他,也未必有人愿意替他执行。毕竟在将士们心里,李世民才是那个能带他们赢得未来的人。
所以,李渊其实很清楚,能压得住最好,压不住,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一步步走到自己头上。
历史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玄武门血战之后,李世民成为太子,几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成为了千古明君唐太宗。

有人说李渊是心太软,其实不尽然,他不是不想杀,而是杀不了。
因为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儿子,而是一个功劳赫赫、声望如日中天、权势滔天的秦王。
李渊也许早就明白,这个儿子迟早会走到最高的位置。与其铤而走险,不如保全自己和大唐的局势。
在明朝历史上,提起那些让人意难平的人物,于谦一定榜上有名。许多人替他惋惜,觉得这个坚守北平、拯救社稷的忠臣,不该死在朱祁镇的刀下。
但换个角度,如果从朱祁镇本人的立场去看,再他复位后,于谦几乎是必须清除的隐患。

一、土木堡之变
1449年,年轻的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动。就在所有人不知所措时,于谦站了出来。
他一方面迅速调集勤王兵,布防京城,在九门之外摆下22万大军,还配备火器数十万。
另一方面,他与孙太后合谋,让朱祁钰从监国迅速升级为皇帝,景泰政权不到一个月便稳稳落地。
也就是说,在朱祁镇还在瓦剌大营发愁如何回家时,他在大明的“皇帝身份”已经被废掉了。这一切,是于谦策划推动的。
从这一刻开始,于谦对朱祁镇来说,不再只是大臣,而是亲手把他推下皇位的“罪魁祸首”。

二、京师保卫战
当瓦剌人押着朱祁镇来到北京城下时,他们以为这是制胜的筹码,毕竟手里有明朝的皇帝。
可于谦却冷冷一挥手,下令火炮齐发,轰得也先措手不及。
据记载,光彰义门一役就消耗火药二十万斤。于谦完全无视朱祁镇的安危,大炮轰得离俘虏营地不远。
从国家的角度,这是大义,是冷静果断的军事决策;但从朱祁镇个人的角度,这就是致命的羞辱:自己还活着,却成了“可以牺牲掉的皇帝”。
想象一下,当年在瓦剌军营里,朱祁镇该是多么心寒?

三、支持朱祁钰废立太子
景泰三年,朱祁钰想废掉朱祁镇之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亲儿子。朝堂争议很大,所有人都看着于谦的态度。
结果,于谦只轻飘飘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这等于赤裸裸地表态支持景泰帝换太子。
对于朱祁镇而言,这一刀比大炮更狠,不仅自己被逼做太上皇,连儿子的皇位继承权都要被砍掉,而于谦就是推手之一。
于是,历史留下了这样一个悖论,于谦的所有选择,从国家大义上看或许正确,但放在朱祁镇个人角度,都是一次次的背叛和羞辱。

四、夺门之变之后的清算
1457年,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回皇位。
他心里最清楚,阻挡自己复辟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当年“立弟废兄、炮轰太上皇、支持废储”的于谦。
所以,在重新掌权的第一时间,朱祁镇就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于谦处死。
无论历史怎样评判,这在后人看来,既是清算旧怨,也是巩固皇权的必要举措。
于谦是明朝少有的真正忠臣,他守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江山。
但在朱祁镇的眼中,于谦却是那个抛弃自己、剥夺皇位、甚至威胁皇权的政敌。
忠臣与君王的立场彻底错位,于谦的死,从国家层面看是悲剧,从权力逻辑看却是必然。
1条评分金币+14
wowoni 金币 +14 - 08-2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439
金币
386114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28
李世民与李渊的权力博弈

隋末天下大乱,烽火连天。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从晋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长安城,唐朝建立。可以说,唐朝的基业,几乎一半以上是靠李世民的血与汗拼出来的。然而,天下初定,父子之间的关系却迅速紧张起来。李世民并不满足于“秦王”“功臣”的身份,他要的,是那个最高的位置。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了,兄弟相残、骨肉成仇,最终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得父亲李渊退位,自己成功登基。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难道看不出李世民的野心吗?一个父亲,真会对儿子心中所想一无所知?显然不可能。李渊不笨,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李世民的锋芒。那为什么他迟迟没有下手,反而眼睁睁看着儿子一步步坐上皇位?答案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渊根本杀不了他。

一、李世民的开国地位

要说唐朝谁的功劳最大,恐怕不是坐在皇位上的李渊,而是他身边那个年轻的儿子李世民。晋阳起兵是他出的主意,攻下长安是他带兵冲锋。随后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这些地方割据的势力,一个个都倒在了李世民的铁骑之下。每一场关键的硬仗,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百姓们在谈论唐朝时,常常第一反应不是“高祖李渊”,而是“秦王李世民”。换句话说,李渊虽然是名义上的开国皇帝,但在无数人心里,真正打下天下的,是李世民。

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如果李渊贸然动手杀了李世民,天下人会怎么看?杀掉一个从战场上拼命打天下的功臣,还要是自己的亲儿子,这种事不但不容易收拾,反而可能直接动摇大唐的根基。

二、李世民不只是皇子

更要命的是,李世民不仅有军功,他手里还握着实权。作为秦王,他的地位本就不低,皇帝亲封天策上将,兼中书令、雍州牧,在军中,他还是京师禁军的最高指挥。这样的地位,已经不是“皇子”能形容的了,而是开国功臣与实权大臣的结合体。换句话说,大唐朝廷的权力网络,以他为中心在运转。李渊要是真想杀他,不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更可能在动手的那一刻就引发叛乱。

三、李渊的制衡失败

李渊其实不是没想过办法,他也尝试过各种手段来制衡李世民。比如,他先是干掉了李世民的智囊刘文静,接着,他大力培养李元吉,让这个小儿子多带兵打仗,希望能成长为李世民的对手。甚至,他还把宗室子弟李神符、李孝恭送去领兵练权,寄望他们能独当一面。就连瓦岗军悍将徐世绩,李渊都收为义子,改名李勣,好让他将来能牵制住李世民。可以说,李渊把能想到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但无奈的是,李世民实在太强。他不是靠父亲的庇护长大的,而是靠一次次刀尖上的胜利打出来的。与之相比,李元吉们的成长太慢,甚至还没站稳脚跟,就被李世民彻底压制。更讽刺的是,那些李渊想要用来制衡李世民的人,最后反而纷纷倒向了李世民。李神符、李孝恭、李勣,这些人都成了秦王的支持者。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李渊的优柔寡断,李世民的果断有魄力。跟谁才能有前途,不是显而易见吗?

四、李世民的威望远超父亲

说到底,李渊能当皇帝,靠的是家族势力和时势机缘;而李世民能立于不败,靠的是真刀真枪拼来的声望。这种差距,哪怕李渊真下诏要杀他,也未必有人愿意替他执行。毕竟在将士们心里,李世民才是那个能带他们赢得未来的人。所以,李渊其实很清楚,能压得住最好,压不住,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一步步走到自己头上。

历史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玄武门血战之后,李世民成为太子,几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登基,成为了千古明君唐太宗。有人说李渊是心太软,其实不尽然,他不是不想杀,而是杀不了。因为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儿子,而是一个功劳赫赫、声望如日中天、权势滔天的秦王。李渊也许早就明白,这个儿子迟早会走到最高的位置。与其铤而走险,不如保全自己和大唐的局势。

于谦与朱祁镇:忠臣与君王的立场错位

在明朝历史上,提起那些让人意难平的人物,于谦一定榜上有名。许多人替他惋惜,觉得这个坚守北平、拯救社稷的忠臣不该死在朱祁镇的刀下。但换个角度,如果从朱祁镇本人的立场去看,在他复位后于谦几乎是必须清除的隐患。

一、土木堡之变

1449年,年轻的朱祁镇亲征瓦剌(也先),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自己也被俘虏。消息传回北京后举国震动,在所有人都不知所措时于谦站了出来。他一方面迅速调集勤王兵布防京城,在九门之外摆下22万大军,并配备火器数十万;另一方面他与孙太后合谋让朱祁钰从监国迅速升级为皇帝(景泰帝),景泰政权不到一个月便稳稳落地。

也就是说,在朱祁镇还在瓦剌大营发愁如何回家时他在大明的“皇帝身份”已经被废掉了。这一切都是于谦策划推动的结果。从这一刻开始于谦对朱祁镇来说不再只是大臣而是亲手把他推下皇位的“罪魁祸首”。

二、京师保卫战

当瓦剌人押着朱祁镇来到北京城下时他们以为这是制胜的筹码毕竟手里有明朝的皇帝。可于谦却冷冷一挥手下令火炮齐发轰得也先措手不及。据记载光彰义门一役就消耗火药二十万斤。于谦完全无视朱祁镇的安危大炮轰得离俘虏营地不远。

从国家的角度这是大义是冷静果断的军事决策;但从朱祁镇个人的角度这就是致命的羞辱:自己还活着却成了“可以牺牲掉的皇帝”。想象一下当年在瓦剌军营里朱祁镇该是多么心寒?

三、支持朱祁钰废立太子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想废掉朱祁镇之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亲儿子朝堂争议很大所有人都看着于谦的态度结果于谦只轻飘飘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这等于赤裸裸地表态支持景泰帝换太子。

对于朱祁镇而言这一刀比大炮更狠不仅自己被逼做太上皇连儿子的皇位继承权都要被砍掉而于谦就是推手之一。

四、夺门之变后的清算

1457年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重回皇位。他心里最清楚阻挡自己复辟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当年“立弟废兄、炮轰太上皇、支持废储”的于谦。

所以在他重新掌权的第一时间朱祁镇就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于谦处死。无论历史怎样评判这在后人看来既是清算旧怨也是巩固皇权的必要举措。

于谦是明朝少有的真正忠臣他守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江山但在朱祁镇的眼中于谦却是那个抛弃自己剥夺皇位甚至威胁皇权的政敌。

忠臣与君王的立场彻底错位于谦的死从国家层面看是悲剧从权力逻辑看却是必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唐朝还是明朝历史上的权力斗争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残酷性。无论是父子之间的权力博弈还是君臣之间的立场错位都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哀。这些历史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反思权力斗争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388
金币
246
道行
1926
原创
0
奖券
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67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8
李世民是天之骄子啊。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