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阅读
  • 2回复

[猎奇]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3390
金币
22800
道行
38009
原创
2396
奖券
4894
斑龄
135
道券
111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46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9-02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01) —



《——【·前言·】——》

鲁迅家的衰落,一点都不光彩。他若在天有灵,肯定不会碰这段历史。但它真实存在,不可回避。



山海望断:祖业崩塌的那一天

绍兴那条小巷,泥土味混着木头香,是鲁迅童年最熟悉的味道。门前的石阶,窗边的竹椅,都曾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但一切在 1893 年翻天了。

祖父本来是官宦人家的样板,进了翰林院那种学问地位都算风生水起。可是一次科举作弊被揭,祖父几乎被判斩首,勉强从死里逃回来,却进了狱。家里的田庄、租金,还有亲戚们的脸色,从此灰暗起来。附近乡邻对着门楣避而远之,笑声里没有温度,仿佛曾经的声望被当作笑话养肥了。

父亲再也无法应付繁重的科场竞争,心灰意冷,染了酒瘾又染了鸦片瘾。那些所谓的“良医”,开出一堆天价药方,什么“三霜甘蔗”“墨”“鼓皮”之类见不得人的杂七杂八来“疗治”。花得是亲钱,治得却是亲命。父亲最后败给了病痛与情绪,早早离世。那时鲁迅才十几岁,家里只有借钱才能过日子。



好端端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就在这一连串打击中土崩瓦解。房子不再是温暖的庇护所,反倒像一件敝鞋,被每一阵风吹得咯吱作响。鲁迅出生的那天起,家门口就不再有敲锣打鼓的热闹,只有冷静压抑的沉默。



少年背井:贫困的现实怎么讲

考试考不上、父亲喝醉死、祖父还在狱里,家里没人撑得住也压不住那股无形的重力。鲁迅还在念书中间,忽然对着黑板无言。母亲没受过正规教育,自学识字,自立成才,足够撐起母亲一片天。但山河已碎,家里变成一锅煮不熟的粥,再热也吃不太下。



当时父母长辈们安排他去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省钱又省心,那学费全靠补贴。本意是为了教育,也无奈带上维持这条失控船的负担。

少年鲁迅不得不穿着略嫌破旧的校服,一边学习西洋知识、一边感受自己肩上的枷锁。他的同学里有人穿得光鲜,有人家里能跑船做生意,那些笑话和目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进入矿务铁路学堂之后,那是他第一次被外来的思想刺激到真正动心。开着笔记读着西方哲学、自然科学、进化论、自由思想,他像是给自己输下一针醒酒药,认识到自己之前读的四书五经其实没什么用。这种思想解放,带来了对家庭衰败的更大痛感:原来自己一直被锁在封建思想搭成的牢笼里。

直到回顾那段家庭历史,鲁迅都觉得丢人,但那是清醒得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写的“呐喊”与“彷徨”里,多少字句都是写给那个曾经衰败、曾经被欺负、曾经麻木的家庭的——写给那个不敢提、不敢想却摆在面前的真相。





羞耻与负担的交织

鲁迅少年时,已清楚感受到家境一步步塌陷带来的羞耻。绍兴城里人最敏感,谁家中举,谁家落魄,都成了街巷茶楼的谈资。鲁迅家昔日风光不再,牌坊下那块写着“进士第”的石额,成了邻里窃笑的对象。

父亲去世时,家里已经山穷水尽。棺木要借,药钱要赊,母亲不得不卖掉一些旧物度日。那些曾经用来招待客人的瓷器、字画、家具,一件件被典当铺收走。鲁迅跟着母亲去当铺,看着掌柜翻来覆去打量,最后冷冷丢下一句“价低”,那种屈辱感刻进了记忆。

更让人难堪的是,鲁迅上学时常常交不起学费。别的同学家境尚好,能衣着体面,能按时交书钱,他却要托母亲去求人借钱,甚至靠亲戚接济。亲戚的脸色比债主更难受。那种“看在祖上情分上”的借钱方式,带来的是一次次低头。鲁迅心里明白,自己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家族的阴影。



家道中落不仅体现在经济,更体现在社会地位的急速下滑。鲁迅的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身陷囹圄,差点丢命,这在士林是最大的耻辱。士族家庭最怕的就是声誉破产,一旦传开,子孙科举几乎断路。鲁迅少年时正赶上这样的窘境,仿佛背上一个沉重的枷锁。

在这种压迫下,他常常陷入沉思:为什么一个家族的荣辱,可以因为一个人的过错而瞬间毁灭?为什么父亲会在虚伪的医术中耗尽家产?为什么自己要承担别人的笑柄?这种羞耻和不公,是他后来作品里反复提到的“吃人”的社会的缩影。

少年鲁迅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他能做的,就是尽力读书。母亲李氏虽不识字,却深知“寒门无出路”的残酷现实,一直支持儿子求学。她典当衣物,节衣缩食,只求给鲁迅一点读书的机会。鲁迅在这样的支撑下,走上了另一条路。



但家道中落的阴影,却从未离开。他常常在夜里想,如果祖父没有出事,如果父亲没有沉迷荒唐疗法,如果这个家依旧富足,他的人生是不是完全不同?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成了鲁迅内心最深的刺。



文字里的复仇

鲁迅成年后,选择了留学之路。表面上是追求新知,学习医学与科学,实则也是一种逃离——逃离那个破败的家族,逃离绍兴街巷的冷眼,逃离那段抬不起头的过去。

在日本求学期间,他逐渐放弃医学,转向文学。这个转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内心长期压抑的情绪找到了出口。他意识到,真正让家庭走向崩溃的,不仅是个人的不幸,还有整个社会的沉疴。虚伪的官场、腐败的制度、落后的思想,都让一个个家庭走向毁灭。他把个人的羞耻,转化为对社会的愤怒,把家道中落的痛,化成文字的利刃。



鲁迅写下《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看似描写普通人物的悲剧,实则都是他亲身体验过的耻辱和痛感的延伸。他笔下的“吃人礼教”,不只是抽象的文化批判,而是他在家族衰败中亲眼见过的现实。他看过亲戚的冷漠,看过世人的嘲笑,看过父亲在偏方和药铺里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些都成了他文字中的黑暗背景。

在文学中,他报复性地揭露这一切。阿Q的自欺,祥林嫂的悲惨,孔乙己的迂腐,都折射出他对旧社会的厌恶。那些作品里,有他对自家衰败的控诉,也有他对更大层面“民族病”的批判。

有人说鲁迅刻薄,冷酷,爱写黑暗。其实,这种黑暗不是凭空生造,而是他自己走过的道路。家道中落带来的羞耻,让他没有办法写“粉饰太平”的文章。他用犀利的笔,写下的是自己和无数同类的痛苦。

当别人还在追求功名富贵时,鲁迅已经看清:靠科举、靠虚名,无法拯救任何家庭。他的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只有砸碎旧的枷锁,才有新的可能。于是,他选择用文学作为武器,把文字当作一把刀,去剖开那层虚伪的皮。

鲁迅家衰败的真相,不是贫困两个字能概括,而是一种深刻的耻辱感。这段耻辱,他从未在作品中直接写明,因为过于丢人,也过于私人。他宁愿写成普遍的社会悲剧,也不愿揭开自己家丑的细节。但越是回避,越说明那段经历对他打击之深。

到后来,他已不再是那个羞愧的少年,而是用愤怒和冷峻改变时代的文人。家族的破败,成了他愤怒的燃料,也成了他一生不愿轻易触碰的隐痛。

1条评分金币+12
huozm32831 金币 +12 - 08-3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353
金币
385871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0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9
鲁迅家的衰败:一段不愿提及的历史

鲁迅家的衰落,一点都不光彩。他若在天有灵,肯定不会碰这段历史。但它真实存在,不可回避。

山海望断:祖业崩塌的那一天

绍兴那条小巷,泥土味混着木头香,是鲁迅童年最熟悉的味道。门前的石阶,窗边的竹椅,都曾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但一切在1893年翻天了。

祖父本来是官宦人家的样板,进了翰林院那种学问地位都算风生水起。可是一次科举作弊被揭,祖父几乎被判斩首,勉强从死里逃回来,却进了狱。家里的田庄、租金,还有亲戚们的脸色,从此灰暗起来。附近乡邻对着门楣避而远之,笑声里没有温度,仿佛曾经的声望被当作笑话养肥了。

父亲再也无法应付繁重的科场竞争,心灰意冷,染了酒瘾又染了鸦片瘾。那些所谓的“良医”,开出一堆天价药方,什么“三霜甘蔗”“墨”“鼓皮”之类见不得人的杂七杂八来“疗治”。花得是亲钱,治得却是亲命。父亲最后败给了病痛与情绪,早早离世。那时鲁迅才十几岁,家里只有借钱才能过日子。

好端端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就在这一连串打击中土崩瓦解。房子不再是温暖的庇护所,反倒像一件敝鞋,被每一阵风吹得咯吱作响。鲁迅出生的那天起,家门口就不再有敲锣打鼓的热闹,只有冷静压抑的沉默。

少年背井:贫困的现实怎么讲

考试考不上、父亲喝醉死、祖父还在狱里,家里没人撑得住也压不住那股无形的重力。鲁迅还在念书中间,忽然对着黑板无言。母亲没受过正规教育,自学识字,自立成才,足够撐起母亲一片天。但山河已碎,家里变成一锅煮不熟的粥,再热也吃不太下。

当时父母长辈们安排他去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省钱又省心,那学费全靠补贴。本意是为了教育,也无奈带上维持这条失控船的负担。

少年鲁迅不得不穿着略嫌破旧的校服,一边学习西洋知识、一边感受自己肩上的枷锁。他的同学里有人穿得光鲜,有人家里能跑船做生意,那些笑话和目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进入矿务铁路学堂之后,那是他第一次被外来的思想刺激到真正动心。开着笔记读着西方哲学、自然科学、进化论、自由思想,他像是给自己输下一针醒酒药,认识到自己之前读的四书五经其实没什么用。这种思想解放,带来了对家庭衰败的更大痛感:原来自己一直被锁在封建思想搭成的牢笼里。

直到回顾那段家庭历史,鲁迅都觉得丢人,但那是清醒得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写的“呐喊”与“彷徨”里,多少字句都是写给那个曾经衰败、曾经被欺负、曾经麻木的家庭的——写给那个不敢提、不敢想却摆在面前的真相。

羞耻与负担的交织

鲁迅少年时,已清楚感受到家境一步步塌陷带来的羞耻。绍兴城里人最敏感,谁家中举,谁家落魄,都成了街巷茶楼的谈资。鲁迅家昔日风光不再,牌坊下那块写着“进士第”的石额,成了邻里窃笑的对象。

父亲去世时,家里已经山穷水尽。棺木要借,药钱要赊,母亲不得不卖掉一些旧物度日。那些曾经用来招待客人的瓷器、字画、家具,一件件被典当铺收走。鲁迅跟着母亲去当铺,看着掌柜翻来覆去打量,最后冷冷丢下一句“价低”,那种屈辱感刻进了记忆。

更让人难堪的是,鲁迅上学时常常交不起学费。别的同学家境尚好,能衣着体面,能按时交书钱,他却要托母亲去求人借钱,甚至靠亲戚接济。亲戚的脸色比债主更难受。那种“看在祖上情分上”的借钱方式,带来的是一次次低头。鲁迅心里明白,自己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家族的阴影。

家道中落不仅体现在经济,更体现在社会地位的急速下滑。鲁迅的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身陷囹圄,差点丢命,这在士林是最大的耻辱。士族家庭最怕的就是声誉破产,一旦传开,子孙科举几乎断路。鲁迅少年时正赶上这样的窘境,仿佛背上一个沉重的枷锁。

在这种压迫下,他常常陷入沉思:为什么一个家族的荣辱,可以因为一个人的过错而瞬间毁灭?为什么父亲会在虚伪的医术中耗尽家产?为什么自己要承担别人的笑柄?这种羞耻和不公,是他后来作品里反复提到的“吃人”的社会的缩影。

少年鲁迅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他能做的,就是尽力读书。母亲李氏虽不识字,却深知“寒门无出路”的残酷现实,一直支持儿子求学。她典当衣物,节衣缩食,只求给鲁迅一点读书的机会。鲁迅在这样的支撑下,走上了另一条路。

但家道中落的阴影,却从未离开。他常常在夜里想,如果祖父没有出事,如果父亲没有沉迷荒唐疗法,如果这个家依旧富足,他的人生是不是完全不同?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成了鲁迅内心最深的刺。

文字里的复仇

鲁迅成年后,选择了留学之路。表面上是追求新知,学习医学与科学,实则也是一种逃离——逃离那个破败的家族,逃离绍兴街巷的冷眼,逃离那段抬不起头的过去。

在日本求学期间,他逐渐放弃医学,转向文学。这个转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内心长期压抑的情绪找到了出口。他意识到,真正让家庭走向崩溃的,不仅是个人的不幸,还有整个社会的沉疴。虚伪的官场、腐败的制度、落后的思想,都让一个个家庭走向毁灭。他把个人的羞耻,转化为对社会的愤怒,把家道中落的痛,化成文字的利刃。

鲁迅写下《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看似描写普通人物的悲剧,实则都是他亲身体验过的耻辱和痛感的延伸。他笔下的“吃人礼教”,不只是抽象的文化批判,而是他在家族衰败中亲眼见过的现实。他看过亲戚的冷漠,看过世人的嘲笑,看过父亲在偏方和药铺里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些都成了他文字中的黑暗背景。

在文学中,他报复性地揭露这一切。阿Q的自欺,祥林嫂的悲惨,孔乙己的迂腐,都折射出他对旧社会的厌恶。那些作品里,有他对自家衰败的控诉,也有他对更大层面“民族病”的批判。

有人说鲁迅刻薄、冷酷、爱写黑暗。其实这种黑暗不是凭空生造而是他自己走过的道路。家道中落带来的羞耻让他没有办法写“粉饰太平”的文章。他用犀利的笔写下的是自己和无数同类的痛苦。

当别人还在追求功名富贵时鲁迅已经看清:靠科举、靠虚名无法拯救任何家庭。他的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只有砸碎旧的枷锁才有新的可能。于是他选择用文学作为武器把文字当作一把刀去剖开那层虚伪的皮。

鲁迅家衰败的真相不是贫困两个字能概括而是一种深刻的耻辱感。这段耻辱他从未在作品中直接写明因为过于丢人也过于私人。他宁愿写成普遍的社会悲剧也不愿揭开自己家丑的细节。但越是回避越说明那段经历对他打击之深。

到后来他已不再是那个羞愧的少年而是用愤怒和冷峻改变时代的文人。家族的破败成了他愤怒的燃料也成了他一生不愿轻易触碰的隐痛。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8-3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246
金币
352134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1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30
鲁迅家的衰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家族内部的决策失误、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命运的转折。以下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的鲁迅家族衰败的主要原因:

一、家族背景与早期兴盛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世家,周家在当地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从小便聪明好学,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进士,后来被任命为翰林院的官员,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是秀才出身,周家在当地算是门第显赫。周家世代都是官宦人家,到了鲁迅祖父周福清这一代其实已经大不如前了,周家虽然还顶着官宦人家的名头但事实上已经入不敷出。

二、家族衰败的关键事件
1. 科举舞弊案
周福清为了儿子周伯宜能够顺利考中科举,采取了不当手段,试图通过贿赂主考官殷如璋来为儿子打通门路。然而,这一计划因陶阿顺的不当行为而暴露,导致周福清被革职,并被朝廷缉拿。周家为了救周福清,几乎变卖了所有资产,家族的经济状况因此遭受重创。

2. 家族内部的困境
周福清入狱后,周家失去了顶梁柱,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显现。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父亲被判刑入狱,秀才身份被革去后,常常借酒浇愁,健康状况迅速恶化。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得不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此外,家族内部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鲁迅的叔叔、表兄弟们并没有积极帮助他,反而有些看热闹的态度。

三、经济状况的恶化
随着家族的主要经济支柱倒塌,周家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鲁迅在少年时期便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尝试过开办私塾、做一些杂务工作,但这些努力依然无法改变家道中落的命运3。鲁迅曾在《朝花夕拾》中提到,他当时在日本留学时,家里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四、文化传统的束缚
鲁迅家族的衰败,也与传统文化中那种门第观念息息相关。家族中的一些长辈,尤其是鲁迅的叔伯辈,沉迷于传统的士族身份,过分看重面子与家族荣耀。这种观念导致了家族资源的分配极不均衡,一些本应用于家庭改善的财富和精力,反而被浪费在了家族的虚荣心和面子工程上。

五、总结
鲁迅家族的衰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科举舞弊案的爆发到家族内部的矛盾,再到经济状况的恶化和文化传统的束缚,每一个环节都对家族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段家族的衰败史,不仅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家族的衰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境,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这段历史对于鲁迅本人来说,无疑是一段难以启齿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家族衰败的原因之一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8-3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