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3阅读
  • 2回复

[猎奇]1925年,有个日本人来到北京,怀着窥觑心态拍下一组照片,保存至今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3390
金币
22827
道行
38009
原创
2396
奖券
4894
斑龄
135
道券
1114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46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9-02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01) —



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为了其侵略计划,派遣了大量人员前往中国。这些人中既有学者,也有普通市民,他们的任务是记录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建筑、民众生活及自然资源等。他们用相机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也记录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回到日本后,这些照片被整理成册并加以传播,使得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侵略行为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基础。时至今日,我们再次翻阅这些老照片,心中难免感到亲切和温暖,但转瞬间又浮现出照片背后那段动荡历史,心中难以平静。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张照片,它展示的是北京天坛的圜丘。圜丘,是皇帝在冬至期间举行祭天典礼的场所,又被称为祭天坛。它位于天坛的南侧,建筑朝南,四周被红色的宫墙环绕,屋顶铺有青绿色的琉璃瓦,背景中是蓝天白云,映衬得格外壮观。圜丘的始建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近五个世纪的历史。然而从旧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圜丘因缺乏有效管理,周边环境杂草丛生,显得一片荒凉,整个场所散发着一种沧桑与萧瑟的气息,令人心痛。



再来看故宫中著名的太和殿。太和殿以其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装饰著称,是皇帝大典和重要仪式的举行地。与太和殿相连的金水桥分为内金水桥和外金水桥,它们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内金水桥位于太和门前的广场上,横跨着金水河,由五座并排的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构成,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而外金水桥则是跨越天安门前外金水河的一座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经过清代康熙二十九年的重建,更加坚固和壮观。



在故宫的午门上,可以看到保存下来的斩刀,这把刀是古代刽子手专用的工具,不知道它曾斩首过多少无辜的生命。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正面开设有三扇门。人们常提到的“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个误传,午门并非行刑之地。在清代,行刑的主要场所是菜市口,那里曾是民众目睹和议论政治风波的重要地点。



最后,我们来看看一张由日本摄影师拍摄的圆明园废墟。这张照片让人深感震撼,曾经辉煌的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了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令人痛心不已。还有昆明湖上那座造型独特的桥,古时称为七里泊,位于颐和园内,它的美丽和壮观让人难以忘怀。再看老北京的花楼,那些精美的建筑令人对昔日繁华的北京充满向往与遐想。这些照片使我们得以一窥历史,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激励我们要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1条评分金币+10
huozm32831 金币 +10 - 08-3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265
金币
35224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30
关于1925年日本人在北京拍摄照片的史料,结合其拍摄背景与保存内容,现将核心信息整理如下:

📸 一、拍摄背景与目的
情报收集性质:
上世纪20年代,日本为侵华做准备,派遣学者、摄影师等以考察为名深入中国,系统拍摄中国的风土人情、建筑布局及资源分布。这些照片被编辑成册在日本国内传播,旨在激发对中国的"兴趣",实则为军事侵略铺路。
拍摄者动机:
照片拍摄者怀有"窥觑心态"(原文表述),其行动本质是日本对华文化渗透与情报侦察的一部分,部分摄影师隶属情报机构(如后续华北交通公司志波杨村的活动)。
🏯 二、照片内容:古建筑与城市风貌
皇家祭祀建筑:

天坛圜丘:嘉靖九年(1530年)建,照片中杂草丛生,荒凉萧瑟。
故宫建筑群:
太和殿前金水桥(分内外桥,明永乐建,清康熙重建);
午门悬挂的刽子手斩刀。
园林与遗迹:

颐和园:昆明湖十七孔桥、万寿山佛香阁(乾隆始建,光绪重建)及铜殿宝云阁(207吨铜铸);
圆明园:已呈废墟状态,被日本摄影师刻意记录;
居庸关与云居寺:房山云居寺建筑保存完整,居庸关古长城风貌清晰。
城市地标:

正阳门(前门)谯楼及繁华街景;
北海、玉泉山水稻田等郊野景观。
👥 三、社会场景与历史隐喻
民生百态:

街头黄包车夫、卖糖葫芦小贩、拉驴车农民等底层生活;
玉泉山农民打柴、昆明湖骆驼合影等场景。
殖民痕迹:

1940年沦陷期照片显示:天安门空无游客、街巷冷清、日军频繁出没,印证1925年拍摄行为的延续性目的。
特殊事件记录:

沈阳故宫"怪兽"照片(疑为史前动物)引发争议;
义和团牺牲者简陋石碑,反映清廷对民众运动的压制。
📜 四、照片的双重历史价值
价值类型    具体体现
建筑史料价值    记录民国初期北京古建筑原貌,如未损毁的云居寺、万寿山建筑群;
殖民侵略证据    揭露日本以"学术考察"为名的情报活动,警示历史伤痛;
民俗研究素材    保存1920年代北京市民生活细节,如服饰、交通工具、劳作方式。
💎 结语
这批照片既是珍贵的城市记忆载体(如完整古建筑影像),亦是日本侵华野心的实证。其矛盾性在于:客观保存了历史风貌,主观上却服务于侵略。今日重览,当以辩证视角审视——既需保护史料,更须铭记背后的民族创伤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8-3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437
金币
386108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9
1925年日本人拍摄北京的历史背景与照片内容解析
一、拍摄背景:侵略意图下的文化记录
1925年,日本为侵略中国,派遣学者与普通人深入中国各地,以“考察”为名拍摄大量老照片,记录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建筑、物产矿藏等,作为情报资料供日本国内使用1。这些照片被编辑成册,旨在激发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兴趣,为后续侵略奠定基础2。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窥觑心态”,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殖民野心。

二、照片内容:北京古建筑与市井生活
古建筑风貌

天坛圜丘:照片显示圜丘因缺乏管理而杂草丛生,呈现荒凉景象,与明清时期的庄严形成鲜明对比。
故宫与金水桥:太和殿前的金水桥(内金水桥与外金水桥)清晰可见,桥体为汉白玉石材质,桥栏雕刻精美1。
颐和园:佛香阁、宝云阁、十七孔桥等标志性建筑保存完好。例如,宝云阁为铜制建筑,重达207吨,仿木结构样式独特;十七孔桥如“精美的带子”横卧昆明湖上。
市井与人文场景

正阳门与街道:正阳门谯楼下的街道黄包车川流不息,展现民国初期北京的交通与商业活力。
玉泉山与水田:玉泉山下的水田面积广阔,山势如马鞍,泉水清澈如玉,与今日景观大相径庭。
义和团遗迹:义和团牺牲者的墓地低矮荒凉,石碑简陋,反映清末民众抗争的历史伤痕。
外国使馆区
北京公使馆建筑方正坚固,属于第一使馆区(建国门附近),成为列强在华势力的象征。

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1925年北京的建筑原貌,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例如,天坛、故宫等古建筑的破损状态与后续修复形成对比,成为研究文物保护的重要参考1。同时,照片中的市井场景(如拉黄包车的车夫、卖糖葫芦的摊贩)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17。尽管拍摄动机带有侵略性,但这些影像如今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帮助后人直观感受老北京的风貌。

四、延伸视角:同一时期的文化抢救
值得注意的是,1925年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北京留学期间,也通过绘制《北京风俗图谱》抢救传统民俗,涵盖岁时、礼俗、市井等117幅场景,与摄影共同构成对老北京文化的双重记录。这种文化保护行为虽出自异国学者,却凸显了当时中国本土对民俗传承的忽视。
[ 此帖被jjybzxw在2025-08-29 23:0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8-3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