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十年六月十九日(636年),正逢观音菩萨成道之日。天色尚未破晓,长安城内外的善男信女便早早起身,先是沐浴净身,换上整洁衣物,燃香祈愿,素食以示虔诚,并口诵《心经》。待到朝阳初升,街巷中香气缭绕,妇女们更是盛装打扮,妆容精致,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前往观音殿焚香顶礼,虔心祈求观音大士赐福保佑,尤其是盼望得子者,皆怀着无尽虔诚。

然而世间悲喜并不相同。就在这一天,太极宫立政殿内,长孙皇后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她幼名观音婢,恰与观音菩萨成道同日而终,似冥冥中注定要随侍菩萨而去。病榻前,李世民一脸络腮胡,双眼布满血丝,紧紧握住皇后的手,不愿放开。他仿佛想用自己天可汗的威势与勇力,将爱妻留在人世,不让她离开。长孙皇后却以微弱的声音劝慰:“陛下,我要走了。人生聚散,本是常理。房玄龄谨慎忠诚,早随您征战,若非大错,还请莫弃。至于我的兄弟们,不过因我得以身居高位,德行不足以匹配其职,切勿过度倚重。”言语之间,她仍不忘以社稷为重。
临终之际,她又叮嘱李世民不要为自己厚葬,言道:“葬者,本是掩藏,无需张扬。自古圣贤皆崇尚薄葬,奢华厚葬徒为后世笑柄。只愿择山而葬,不起坟冢,不用华丽棺椁,器物皆以木瓦代之,以俭示心。”说罢,她气绝而逝。李世民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侍从哽咽道:“我痛失贤后,心中悲痛无以言表。”
长孙皇后出身世家。其父长孙晟是北周著名神箭手,武艺超群,曾随沙钵略可汗出游,仰射天际飞逐之雕,以一箭双雕,声名远扬,成语即由此而来。其母高氏为北齐宗室之后,高氏家族刚直忠烈,却因国祚不振而陷入悲剧。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晟五十岁时得女,取小名“观音婢”,正映当时佛教盛行风尚。她生来聪慧美貌,被誉为“貌似观音”,与同时代的郑观音并称。
长孙皇后的命运与李唐皇族紧密相连。李世民之父李渊亦是神箭手,娶窦氏之缘,便源于“射双孔雀中双目”的奇缘。长孙与李氏两家自此结下深厚姻缘。李渊长子李建成已与郑观音成婚,因此长孙皇后嫁与次子李世民。若非如此,她或许便是太子妃,历史或将改写。

童年时,因父逝与兄长不睦,长孙皇后与母兄被逐,寄居高府。她在此既苦读诗书,又谨慎持礼,亦能交际周旋,渐得众人称誉。这段经历让她练就了洞察世情、应对人情的智慧,也为她日后协助李世民铺就道路。十三岁时,她便嫁给十六岁的李世民。婚后不久,曾有卦师言其“龙马飞天,贵不可言”。
及至李渊起兵太原,因长孙父亲与突厥旧谊,李世民借机联络突厥,奠定了起兵根基。唐初多次征战,李世民南征北讨,长孙皇后留守府邸,凭借自幼的才智与社交手腕,为李世民联络宫廷内外,起到极大助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长孙皇后可谓内助有方。

登基之后,长孙皇后母仪天下,却始终谨守“妇不干政”之道。她勤俭节约,嗜书如命,谈及朝政时常以“母鸡不鸣”作喻,表明绝不涉政。她与李世民同患气疾,相互扶持,情深意笃。她甚至携毒药相随,誓言若夫君亡故,绝不独活,不做吕后之流。
然而,她临终时仍不忘叮嘱,不要让兄长长孙无忌专权,可惜其言未被采纳,终酿日后祸端。长孙皇后年仅三十六岁便离世,李世民痛彻心扉。五个月后,武媚娘入宫,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长孙皇后生前最忧虑的“外戚专权”与“后宫干政”,最终都在她身后成为现实。

长孙皇后以其才德、俭约与无私,成为李世民一生最坚实的伴侣。正如明代张居正所评:“自古创业守成之君,皆有内助。长孙皇后之贤德,不亚于夏之涂山、周之太姒。”她虽逝,却以无声的力量深刻影响了唐朝与后世。
(全文改写后字数超过4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