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水湖一号码头“延展近200米的地景化滨水空间”设计(梓耘斋建筑/TM Studio),综合搜索结果的核心信息如下:
1. 设计理念与形态
生态造景与立体景观:码头采用缓坡式“绿坡地景”设计,形成面向湖面抬升的弧形绿色坡地(延展近200米),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屋顶种植花卉绿植,塑造多层次立体观景空间。
视觉框架设计:通过绿坡下的观景平台、大台阶和天窗开口,创造独特的“框景视角”,将湖面与天空纳入画中,增强游览沉浸感。
2.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双核心建筑体:
西南侧:一层为游船服务中心,二层为调度中心;
东北侧:一层设公共展览厅及指挥大厅,二层为咖啡厅。
连接系统:两侧建筑通过中央景观大平台贯通,屋顶缓坡步道串联滨水步道与二层观湖平台,形成“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游览路径。
3. 创新结构与技术亮点
伞状支柱系统:绿坡屋顶由高错落的伞形支柱支撑,形似“树杈”,施工中每根支柱经15余次模板试验优化,确保结构与美学的统一
多功能覆盖空间:绿坡下容纳木饰大台阶、树池广场、母婴室等设施,同时遮蔽停车场(配套230个车位),解决周边停车难题。
4. 游览体验与人文互动
立体观景体验:
坡顶平台可360°俯瞰湖景;
缓坡下行至码头层,近距离感受湖滨风光。
文化服务配套:提供游船快艇、文化展览、休闲驿站,结合临近的“朵云书院”“一尺花园”等网红空间,形成文化休闲集群。
5. 社会价值与用户反馈
缓解城市痛点:项目填补了滴水湖地铁站周边缺乏休憩与停车设施的空白,提升环湖旅游便利性。
网红打卡属性:独特的建筑线条与湖景框景视角成摄影热点,被游客称为“浪漫圣地”“治愈心灵的空间”。
总结:梓耘斋建筑以“地景化”手法将滴水湖一号码头转化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立体舞台,通过绿坡弧线、伞柱结构及多功能空间,重新定义了滨水公共空间的互动性与生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