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以“智”促治让城市管理更精准[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282
金币
323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23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24


重庆市江津区无人机在巡查。郑宇摄/光明图片

重庆市梁平高新区的一家公司内,工人们在测试设备运行情况。刘辉摄/光明图片

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智能育秧基地,技术人员在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无人机机巢顶盖已打开,飞行器升空。”上午10点钟,重庆江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钟雪飞下达巡检指令,5架无人机从不同点位自动起飞,对全区主干道、河道、老旧小区开展巡查。
  实时画面传回指挥大厅,AI自动识别井盖移位、树木倒伏、积水内涝等隐患,瞬间生成工单并派至责任部门。从发现到处置,全程不超过10分钟。
  这是数字重庆建设的应用场景之一。近年来,重庆持续推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超大城市数字化大场景赋能产业升级、优化智能服务、促进城乡智治。今天,这座城市运行更高效、更精准,市民生活更便捷、更智慧。
智慧技术成为“新基建”
  “过去靠人巡,一遍得大半天。现在‘空中侦察兵’半小时覆盖5公里,人机协同、自动派单,效率大大提高。”钟雪飞感叹变化之大。
  如今,江津区整合接入公安、医保、民政等部门需求,构建起“一中心统筹、多跨协同、智慧调度”的城市治理技术架构。无人机、物联网、AI算法成为“新基建”,支撑城市运行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的转变,打通了城市运行管理的“血脉”。
  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扬尘治理等具体问题正在得到高效解决。
  8月2日14时49分,高新区含谷镇寨山坪村高空瞭望AI摄像头捕捉到一个建设工地疑似出现扬尘。依托“高新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智能预案,相关部门立即指令施工单位进行核实。
  从上传核实情况,到含谷镇治理中心迅速调派生态环境岗工作人员赶往现场,2小时内就完成了处置。
  “在建项目风险管控”数智化综合场景应用,不仅提升了扬尘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还通过整合建设施工安全、渣土车监管等模块,融合市区多级平台数据,借助视频监测、物联感知、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构建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管理闭环,实现了应急指令“一键下达”、多部门联动“无缝衔接”。这样的举措让不文明施工问题从“事后处置”向“事先预防”转变,更好助力守护蓝天白云,添彩绿色家园。
  这样的数智化治理,正在重庆各个区县不断得到应用。
  江北区围绕城市治理最现实、最紧迫的领域,建立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闭环工作机制,确保城市在日常情况下高效运行、极端情况下安全运行。
  两江新区上线70余类智能算法,实现图像识别、特征分析和安全预警等,支撑应用高效调度处置。布局无人机自动化巢,通过“低空+智慧城市治理平台”,推动12台无人机组网覆盖8个街道,初步形成“空天地一体、多场景协同、全流程闭环”能力,成功应用于违建巡查、火情监测、水域管理等23个场景。
  随着数智化综合场景不断应用,重庆的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正不断提升。
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效率
  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抓取新能源汽车齿轮毛坯,全自动磨床有规律地转动……这是记者近日在大渡口区的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车间看到的场景。
  在生产车间,改造升级的智能化生产线,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以前一人最多管两台机床,现在通过智能机械手实现多序连线,一人能操控6台至8台设备。”操作工老康注视着多机联动生产线感慨,在智能化推动下,秋田齿轮能做到日产40万件精密齿轮。
  秋田齿轮转型是区域产业升级的缩影。如今,大渡口区已推动4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市级智能工厂8个,数字化车间覆盖率达72%。
  在合川区,一条车灯自动生产线也推动着企业快速发展。“以前,10个工人1小时生产1个成品车灯,换成自动生产线后,1小时可以生产20个成品车灯,效率极大提升。现在生产线巡查轻松多啦!”重庆安瑞光电有限公司的生产线班组长王祖梅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乡村农场里,大数据、AI等创新应用,不断重塑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初秋时节,依然高温不断。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场里,苹果丝瓜好似“住”进了空调房:正午时分,只需点一点手机,智慧大棚顶部的银色遮阳网就在20秒内自动合拢,10组循环风扇形成3米高环流风带,棚内温度比室外低3摄氏度至5摄氏度。
  在这5000平方米的智慧大棚里,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着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让丝瓜的每一次呼吸都被转化为可计算的参数。
  “我们根据丝瓜生长的全阶段,构建丝瓜数字孪生系统,形成了生长模型,每株丝瓜都拥有了专属‘数字生命档案’。”合作社负责人姜国强说,智能技术为蔬菜提供最佳生长环境,让蔬菜生长在标准化流程之中。
  梁平区则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整合全区7个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农资、农技、加工、储藏、金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资源,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全区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这一“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提升社会化服务效能”的做法,成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数字底座”守护群众安全
  8月25日早上8时48分,巴南区圣灯山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独居老人安全守护”应用监测到思栗村独居老人杨光力家中烟感探测器告警,系统按照智能预案启动应急响应:短信同步推送至老人、监护人、网格员和社区干部。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立即调派网格员到现场核查情况。
  网格员赶到住户家中,立刻进行处置。当老人回到家中后才知道,自己煮完早饭后并未熄灭灶火就出门了,烟气触发了烟感设备,幸亏网格员及时消除了隐患。
  “基数大、分布广,预警难、处置慢,一氧化碳中毒、小火亡人事故频发”,是独居老人常面临的难题,巴南区创新打造“独居老人安全守护”数字化平台,构建多跨协同精准守护机制,守护独居老人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巴南区已实现2.6万名守护对象全量纳管、高风险感知资源全覆盖,闭环处置率和重点人员走访关注率保持100%,实现独居老人伤亡事故“零发生”。
  居住在老旧小区,居民总是担心乘坐老旧电梯时出事。为此,大渡口区八桥镇引入电梯安全智慧预警系统,集成了AI视觉识别与多源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电瓶车入梯、困人、超速及异常抖动等20余类风险。
  “以前看到电动车进电梯,总是提心吊胆。现在系统自动报警后立马有人管,住得安心多了!”小区居民的话,道出了智慧安防带来的安全感。随着消防通道堵塞AI识别算法等新功能陆续上线,八桥镇的智慧安居系统,又多了一道民生守护栏。
  “滑坡体后缘位移速率异常!”前不久,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的山坡上,北斗位移监测系统突然报警。驻守地质工程师陈宵宇带着网格员赶到现场,确认险情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应急专班携带设备火速到场,紧急转移村民。
  一小时后,“轰隆”一声,土石滑下。“差一点就出大事!”村民丁陆中看着自家房屋旁的滑坡痕迹,心有余悸地说。
  重庆全市动态更新41类、3.8万个风险隐患点,落实“一点一策”,归集137类数据,连接11304个感知设备,让数据“跑”在风险前面。这座城市的“数字底座”精准守护着群众的安全。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503
金币
386763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9:45
这是一篇关于“数字重庆”建设的深度报道,内容涵盖了城市治理、产业升级、民生安全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智慧技术对城市运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全面赋能。以下是对全文内容的解读、分析与延伸思考,从多个维度深入阐述“数字重庆”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

一、城市治理:从“人工巡查”到“智能感知”的范式转变

1. 智能化基础设施成为城市管理新“引擎”
- 无人机、AI识别、高空摄像头、物联网设备等技术手段,构建起城市运行的“神经网络”,实现从“人工被动响应”向“智能主动发现”的转变。
- 重庆江津区通过无人机自动巡检,覆盖主干道、河道、老旧小区等区域,AI自动识别风险点(如井盖移位、树木倒伏),并快速生成工单,实现10分钟内闭环处置,极大提升了响应效率。

2. 构建“一中心多跨协同”的城市治理架构
- 各区县通过整合公安、民政、医保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起统一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数据共享、联动调度、智能决策。
- 例如,高新区通过“高新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扬尘治理的预警、核实、处置全流程闭环,推动城市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3. 多场景协同,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
- 两江新区推动无人机巢网布局,构建低空巡检体系,实现违建巡查、火情监测、水域管理等23个应用场景,为城市治理提供全天候、立体化支持。
- 江北区建立“感知—决策—监督—复盘”闭环机制,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城市安全运行。

---

二、产业升级:数智化赋能制造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制造业智能化,推动生产效率跃升
- 大渡口区秋田齿轮公司通过引入智能制造设备,实现一人操作6~8台设备,日产齿轮达40万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 合川区汽车灯具企业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单位时间产能从1个提升至20个,显著降低了人工依赖和生产成本。

2. 智慧农业重塑传统种植模式
- 南川区智慧大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每株丝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专属“数字生命档案”,确保作物在最优环境中生长。
- 梁平区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整合农资、农技、金融等资源,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3. 数字化平台助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 大渡口区推动47家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建成8个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覆盖率达72%,形成区域智能制造集群效应。
- “数字底座”不仅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还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整体区域产业竞争力。

---

三、民生安全:智慧技术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1. 精准守护独居老人生命安全
- 巴南区打造“独居老人安全守护”平台,通过烟感、水感、门磁等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对2.6万名重点对象的全覆盖监测。
- 平台实现智能预警、短信通知、网格员响应、闭环处置四大环节,做到风险“早发现、快响应、零伤亡”。

2. 智能电梯系统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安全
- 大渡口区八桥镇引入AI+多传感器电梯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电动车入梯、困人、超速等20余类风险,有效预防电梯事故。
- 居民从“担忧”到“安心”,体现了智慧安防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实质性提升。

3. 风险感知系统护航地质灾害防控
- 南川区头渡镇通过北斗位移监测系统,提前预警滑坡险情,成功实现村民紧急转移,避免了悲剧发生。
- 全市建立3.8万个风险隐患点动态数据库,归集137类数据,连接11304个感知设备,让数据“跑”在风险前面,提升城市韧性。

---

四、思考与展望:数字重庆建设的深层意义

1. “数字中国”战略的地方实践典范
-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数智化+超大城市治理”的融合实践经验,为其他大中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范式。

2. 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 数字重庆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更在于政府在治理机制、组织架构、跨部门协同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实现“技术+机制”的深度融合。

3. 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的智慧路径
- 数字化治理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数字底座”的下沉,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逐步缩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

4.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构建逻辑
- 从“人巡”到“智巡”,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重庆的数字化转型始终围绕“市民获得感”展开,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让技术服务于人,让城市更有温度。

---

五、结语:未来已来,数字重庆引领城市新范式

重庆正以“数智化”为核心,重构城市运行逻辑、重塑产业发展模式、重构社会治理体系。这种以“数据为驱动、技术为支撑、民生为导向”的城市治理新范式,正在推动重庆从“管理城市”向“运营城市”转变,从“智慧城市”向“智慧社会”跃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演进,重庆的数字化建设将更加智能、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