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绒技术中心改造项目:从封闭产业社区到开放创新社交空间
项目概述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郊外的羊绒技术中心,原是一座建于千禧之交的自给自足产业社区,主要承担羊绒研发与生产的专业职能。随着时代发展,其封闭、单一的功能已难以满足当代工作方式的需求。本次改造任务旨在将其转变为一个体现开放、协作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研发社区,核心理念围绕“社交空间是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型”,通过空间重构、立面革新和细节营造,将原本孤立的专业空间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互动场所。
空间重构: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交化转型
打破“回字形”布局,创造流动空间
原建筑采用封闭的“回字形”布局,功能分区明确但缺乏连通性。改造中,我们保留了这一基本骨架,但通过旋转与打开策略,彻底改变了空间体验:
- 中央庭院的激活:围绕中央庭院旋转并打开多个区域,打破了传统正交环路。通过在网格系统中嵌入45度旋转的玻璃盒子(种植绿植),创造出丰富的次级路径,使三层空间流动更加自由。
- 功能重组:研发工作室、技术研究室、样品库等关键功能被重新组织,各工作区界限模糊化,促进了不同团队间的视觉交流与偶遇。
提升空间连通性:二层主入口与斜坡通道
为改善可达性和空间体验,在建筑二层增设独立主入口,并在新立面与原有外墙之间嵌入一道斜坡通道。这一设计:
- 避开了地面层的干扰,创造了直达核心区域的便捷流线。
- 给予使用者和访客独特的空间体验,重新定义了建筑的抵达仪式感。
多元工作场景的营造
改造后的空间允许灵活切换工作模式:
- 开放协作区:适合集体讨论和团队互动。
- 私密专注区:可用于小型讨论或个人视频会议。
- 中庭共享空间:作为通高公共区域,既是接待区也是临时展示和活动场所。
建筑新生:新旧交融的立面革新
模块化立面系统:轻盈包裹与工业质感
改造在保留建筑本体结构的同时,为其赋予全新的建筑表皮——模块构件化的立面系统:
1. 标准化模块划分:采用1.5米×5.8米的标准化模块,通过修长的面板线条在视觉上减轻建筑体量感。
2. 穿孔铝板的应用:精心布置的穿孔铝板在保持立面完整性的同时,确保了室内外的视觉连通,引入自然光线。
3. 弧形铝板导引视线:根据内部空间视野需求和主要流线走向精准定位弧形铝板,引导人们在空间中的移动。
斜坡通道与二层入口
在新立面之后嵌入斜坡通道,重新定义了建筑的抵达体验。这一设计不仅连接了新旧空间,也成为建筑外观的独特标识,暗示着内部空间的开放与活力。
细节营造:家具插件式的场景与功能创新
多功能中庭:双重属性的空间
宽敞的中央接待空间兼具双重功能:
- 日常办公与讨论场景:均匀的照明和开阔场地适合举办大型项目展示,展示不再是目的,而是讨论的工具和信息交流的载体。
- 灵活使用:周边设置的座椅既可供人休憩,也可兼作临时展台。八间研发工作室及材料库环绕中庭一侧,通过开敞讨论区与中庭软连接。
开敞演讲厅:灵活可变的知识场域
新建连桥连接的演讲空间具备高度灵活性:
- 可升降布帘隔断:适应从私密沙龙到大型讲座的不同需求。
- 阶梯式座位与观景平台:提供灵活座位安排,上层廊道观景平台成为活动视觉焦点。当屏幕降下时,立即变身为专业研讨和集体学习的知识场域。
互动样品区:研发工具而非静态展示
研发样品区采用工作台与垂直墙挂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 材料样品不再是静态存储,而是主动展示和使用的研发工具。
- 这种布置促发了持续的原型讨论和设计评审,形成以公共讨论为核心的新型工作方法。
创新办公区:自然与光影的融合
- 软膜照明:如星辰般点缀在办公区域上空,不规则排布方式与工作台布局形成有趣重叠。
- 绿植玻璃盒子:成为开放办公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视觉节点,鼓励自发交流、跨领域碰撞和多层次对话。
结语:存量建筑更新的理想实践
羊绒技术中心的改造项目,成功地将一座老旧产业建筑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创新社区。通过对空间的精准重构、新旧立面的交融设计以及细节场景的精心营造,项目实现了从“封闭专业空间”到“开放社交空间”的转变。这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感,更践行了赫尔曼·赫茨伯格“社交空间是城市发展理想模型”的理念——在这里,“凡是人们相遇的场所”,无论是偶然擦肩还是刻意相聚,都充满了生命力与创新可能。
历经蜕变的建筑,不仅见证了羊绒材料从原始到精制的升华过程,更将成为鄂尔多斯集团培育创新、促进交流的核心场所,在广袤荒漠中绽放出新时代的工作文化光芒。
---
该项目通过多维度的空间策略和细节设计,完美诠释了如何将传统工业建筑改造为符合当代需求的社交化、创新化工作场所,为存量建筑更新提供了宝贵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