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1回复

[猎奇]1998年,邻国放弃“一块土地”交还我们,如今常驻人口只有46人 [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613
金币
50853
道行
38009
原创
2488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2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11



一片仅22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争了120余年,直到1998年才回到了祖国怀抱。

原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成邻国的牧马场。美丽的草原,潺潺的流水,左宗棠带着遗憾离开,新疆人守望着它回归。

它就是夏尔希里,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净土”这里的野生植物种类比整个英国的还要多,面积比新加坡大一些,直到1998年,夏尔希里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如今常驻人口只有46人。



01失而复得的新疆

夏尔希里位于我国新疆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地方,天山山脉附近,总面积314平方公里,清朝时期,这里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晚清年间,朝廷腐败无能,国力衰败。北边的沙俄趁机南下,哈萨克斯坦沦为沙俄的一部分,我国西北150万平方公里广袤领土被沙俄的不平等条约带走。



19世纪60年代,外部势力扩张的触角伸向我国新疆地区,残暴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领大军大举入侵新疆,阿古柏野心极大,妄想着占领我国整个新疆地区。

而几乎与此同时,对土地嗅觉灵敏的沙俄人也出动了,他们出兵控制我国伊犁地区,和阿古柏的军事入侵遥相呼应,新疆已然来到危急时刻。

然而,新疆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我们岂能拱手让人?汉族官员左宗棠没有任何的犹豫,果断带着一口棺材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坎坷之路。



十八个月艰难行军,无数场生死之战,左宗棠的湘军用血肉之躯击溃来犯之敌,阿古柏的军事集团湮灭在茫茫沙漠里,令沙俄人为之震颤,新疆大部分地区得以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盘踞在伊犁地区的沙俄人还想要胡搅蛮缠,妄图以“代为管理”的名义实现实际占领。对于这种不讲道理的强盗,左宗棠没有和他们讲太多废话,果断命令湘军从南疆进军伊犁。



02夏尔希里上百年的风雨飘摇

面对势如破竹的湘军,沙俄人最终妥协了,只好同意谈判,后来双方在伊犁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等大部分地区,但还有不少地区仍处于争议范围,美丽的夏尔希里也赫然在列。

苏联成立后,夏尔希里依旧是悬而未决的议题,苏联当时还在夏尔希里驻有军队,这片美丽的土地成为苏联人的一个牧马场。



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夏尔希由于地处两国之间,因此也成为了对垒的“前线”,双方在这里的气氛很是紧张,一度到了要刀兵相向的境地。

苏联人宣称他们已经在这里牧马数十年,并以此为由拒绝归还夏尔希里,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夏尔希里属于中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岂是他们几十年的时间能比的?

1991年苏联解体后,夏尔希里被苏联分给了哈萨克斯坦,夏尔希里这片领土争议的主角从中国和苏联变成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的国土面积虽说很大,但主要是沙漠以及戈壁,适合居住的地方很少,对于像夏尔希里这样肥沃富饶的土地,哈萨克斯坦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我们以为,夏尔希里之争或许又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出乎预料的是,哈萨克斯坦跟沙俄、苏联并不一样,他们竟然主动把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还给了我们。这是怎么一回事?



03哈萨克斯坦主动归还土地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历史交流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哈萨克斯坦就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节点,多少古代中国商人从这里走过,多少来自东方的丝绸、茶叶涌入这里,中国商人们带动了哈萨克斯坦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发展。

如今哈萨克斯坦一个名叫扎尔肯特的小城里面,我们依旧能看到中哈两国之间过去历史文化交融的印记,中国传统亭台楼阁、带有中国元素的飞檐、宫灯,各式各样的“中国风”充满这座小城,让人们不禁产生一种疑问:“这里怎么这么像中国?”



在近代的时候,哈萨克斯坦曾被沙俄占领,他们同时也看到了沙俄人侵略我国西北地区的过程,对于夏尔希里这块土地,摸着良心说话,哈萨克斯坦知道这里并不属于他们。

于是,出于加强与中国合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领土争端问题,哈萨克斯坦主动向我国归还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夏尔希里220平方公里的土地。



哈萨克斯坦明白,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晚清王朝,与其纠结于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倒不如顺水推舟给中国送个人情来的更实在些。这二十多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哈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是一年比一年更加繁荣,油气合作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落地,中国已经成为哈萨克最大贸易伙伴。



哈萨克斯坦的让步,使得夏尔希里时隔120余年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考虑到这里环境优美的同时生态也比较脆弱,所以我国就决定把夏尔希里划为自然保护区。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对夏尔希里的破坏,进入夏尔希里的工作人员和边防战士长期保持在46人这个数字,任何游客都被禁止入内,这里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后一片净土”。

参考信息:1、人民日报出版社:跟随人民日报记者走边关 | 云海之巅的夏尔希里2、海外网:天天学习丨古今故事映照中哈友谊3、百度百科: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459
金币
486104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1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15
夏尔希里回归:中哈领土争端的历史转折与现实逻辑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属中苏争议的夏尔希里地区(今位于中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成为中哈领土争端的核心。这片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其肥沃的草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战略位置的特殊性,曾被视为“中亚最后一片净土”。然而,与沙俄、苏联时期强硬扩张的逻辑不同,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主动归还土地,这一举动背后既包含历史认知的转变,也反映了现实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权衡。  


一、历史脉络:从“丝绸之路”节点到领土争议  

1. 古代中哈交流:夏尔希里的“文化基因”  
夏尔希里所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汉朝时期,中国商人通过此地将丝绸、茶叶、瓷器运往中亚乃至欧洲,同时带回香料、宝石等商品。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更在文化层面留下深刻印记。例如,哈萨克斯坦扎尔肯特小城至今保留着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飞檐、宫灯、亭台楼阁,这些“中国风”建筑不仅是历史交融的见证,也暗示了当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 近代沙俄扩张:夏尔希里的“被割裂”  
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等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夏尔希里被纳入沙俄版图。此后,苏联继承沙俄的扩张政策,将该地区作为中苏边界的“战略缓冲区”。苏联解体前,夏尔希里长期处于中苏实际控制线附近,双方均未明确划界,为后续争端埋下伏笔。  

3. 苏联解体后的“身份转换”:从“中苏”到“中哈”  
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虽领土广阔,但70%以上为沙漠和戈壁,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的土地稀缺。夏尔希里因其肥沃的草场、丰富的水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成为哈萨克斯坦眼中的“宝地”。然而,从历史法理看,夏尔希里从未通过合法条约归属沙俄或苏联,其主权归属存在争议。  


二、哈萨克斯坦的“理性选择”:为何主动归还土地?  

1. 历史认知:对“侵略”的反思与纠偏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开始重新审视沙俄、苏联时期的领土扩张政策。近代史上,沙俄不仅占领哈萨克斯坦本土,还通过武力侵略中国西北地区(如伊犁、塔城)。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意识到,夏尔希里等争议地区并非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继续强占可能引发国际舆论压力。主动归还土地,既是对历史侵略的纠偏,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独立国家”的正当性。  

2. 现实利益:与中国合作的“战略投名状”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面临两大挑战:  
- 经济依赖: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崩溃,急需外部投资和市场。中国作为邻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基建能力,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转型的关键伙伴。  
- 安全需求:中亚地区长期存在宗教极端主义和领土争端,哈萨克斯坦需通过与中国合作稳定边境。  

归还夏尔希里,被视为哈萨克斯坦向中国释放的“善意信号”。此后二十余年,中哈经贸合作迅猛发展:  
- 能源合作: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油气出口国,双方共建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战略项目。  
- 贸易规模:2023年,中哈贸易额达41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是哈萨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  
- 投资领域: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参与农业、矿业、基建等多领域投资,助力哈萨克斯坦经济多元化。  

3. 国际形象:避免“领土争议”标签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领土争端的敏感度上升。哈萨克斯坦若强占夏尔希里,可能被贴上“继承苏联扩张政策”的标签,影响其国际声誉。主动归还土地,则有助于塑造“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吸引更多外资和国际合作。  


三、夏尔希里的“新生”:从争议地到自然保护区  

1. 回归后的保护:生态优先的“中国方案”  
1998年,中哈签署边界协定,夏尔希里正式回归中国。考虑到该地区生态脆弱(拥有雪豹、北山羊等珍稀物种),中国将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措施:  
- 人员限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边防战士长期控制在46人以内,禁止游客进入。  
- 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恢复草场和森林植被。  
- 科研监测:建立生态监测站,跟踪物种数量和气候变化。  

2. “中国最后一片净土”的象征意义  
夏尔希里的回归,不仅解决了领土争端,更成为中国维护生态安全、践行绿色发展的典范。其“未被开发”的状态,被视为中国对自然保护的承诺,也与哈萨克斯坦的“生态友好型合作”形成呼应。  


四、历史启示:领土争端的“非零和博弈”  

夏尔希里案例表明,领土争端未必需要通过武力或强硬手段解决。哈萨克斯坦的选择揭示了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理性逻辑”:  
1. 历史法理与现实利益的平衡:承认历史争议,通过让步换取长期合作。  
2. 经济互惠优于地缘争夺:在全球化时代,贸易、投资带来的利益可能远超领土本身。  
3. 国际形象与软实力竞争:和平解决争端能提升国家声誉,吸引更多国际资源。  


结语:夏尔希里——中哈友谊的“生态见证”  

从“丝绸之路”的贸易节点,到沙俄、苏联的争议地,再到中哈合作的“生态净土”,夏尔希里的历史轨迹折射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演变。哈萨克斯坦的主动让步,不仅解决了领土问题,更开启了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篇章。这片土地的回归,既是历史正义的体现,也是现实利益的共赢,更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和为贵、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