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交通出行]中国科举博物馆,见证“第五发明”(中)——南京3日游(9)[3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622
金币
50928
道行
38009
原创
2488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2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旅游地点: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之B4第二展区

第二展区“鱼龙变化”,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介绍了古代取士的程序,贫寒人家的学子们经历一场场考试以后,才能出人头地。生员入学以后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所有的生员都需要参加岁试与科试。岁试由学政主持,成绩优异者附生可补增生,增生可补廪生。科试是选拔生员参加乡试的考试,成绩列一、二等的生员,就有资格参加乡试,被称为科举生员。

通过乡试就有了秀才的身份,秀才可以免除差徭,官府也不能随意对秀才用刑,遇到公事可以禀见知县。

举试录取的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即使会试落榜,也具备做官的资格。我们熟知的唐寅,就是解元。

明清考官分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负责命题和确定录取名单,清朝雍正三年后,明确要求乡试主考官由进士出身者出任。有多位名人担任过江南贡院担任考官,例如左宗棠、李鸿章、袁枚等。

明清时期,举人有资格于乡试次年进京参加由礼部主考的会试,录取者称贡第一会称“会元”或“贡元”。新科贡士有资格参加下月举行的殿试,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连中三元,就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对于赴京考试的举人,自清初起就能享受官方提供的驿马,各省布政使也会发盘费。雍正时期,落第的举人还会发放盘费银,资助贫寒的举人顺利返程,可见清廷实际上对于人才是相当重视的。

会试的主考官规格比乡试当然更高,明代会试主考、同考官均由礼部选任,皇帝钦定。正德三年,内阁大学士充任会试主考官成为定制。清代会试主考官称总裁,所以我们现在称CEO为总裁,是不是沿用了清朝的旧称?主考官由皇帝钦定的内阁大臣担任,会试同考官主要由翰林院官员充任。

展区内布陈了大量的文物,有碑刻、衣饰、笔墨纸砚、生活用具、武考武器、考生家书、朝廷诏令等。

殿试卷区陈列了殿试的试卷,看看这些试卷的字,不由得让我们自惭形秽。这些字,都是可以作为书法家传承的呀。

南京状元黄思永是光绪六年庚辰科殿试状元,南京原来还有黄状元巷这个地名。他在京城开办工艺商局,产品以景泰蓝铜器出名,曾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他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第一人,收集整理甲骨文第一人,与张謇并称“商部实业两状元”。不过说实在的,张謇的名气要比黄思永大得多了。

赵以炯是光绪十二年状元,是清代云贵地区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展区陈列了赵以炯殿试对策的手抄卷,全文是馆阁体,卷末有两方黄思永的印章,这份抄本可能是黄思永手抄的。按说作为曾经的状元,不应该担任誊抄的工作吧?或许是因为赵以炯的这份对策让黄思永见猎心喜,因此手抄此卷私藏?

赵文楷是嘉庆元年第一甲第一名,他的殿试卷长约260厘米,高45厘米,共22折,全卷1942字,论述了中庸治国的准则,指出广扩教育途径,积极武装备战,武能安邦文可治国。赵文楷虽然高中状元,但官运倒不大亨通。他的后辈比他更加名,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还有一处免费合影的场景,中间是金黄色的龙座,这是让游客体验殿试主考官的感觉?不过参观的游客大多只是看两眼,并没有合影的意思。这是故宫的保和殿,中央七级高台,明朝大典或册立皇后、皇太子时,为皇帝更衣、受贺的地方。这里,也是每科殿试的考场。

下面是殿试的场景复原模型,这可不比贡院的房间那么狭小了,因为不用考九天,皇帝也没那功夫,所以跟今天的考试没啥两样。只是考生们席地而坐,而我们有椅子罢了。不过人家的桌子比我们的长,因为以前的策论可能写的篇幅要更长一些。

墙面上有三块牌匾,正中是“状元及第”,两侧分别为“榜眼及第”和“探花及第”,这是殿式一甲,也是全国士子中的佼佼者,那是要跨马游街的,可谓荣耀加身,前程似锦。说起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于贫寒学子来说,确实是飞黄腾达的唯一路径了。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贫寒学子是不可能进入政治中枢的。隋炀帝着实冤得很,明明创设了后世承袭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却偏偏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只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这就是结局。

中庭区“魁星点斗”,应该算是状元区了。要知道三年大比,全国这么多考生,三年才出一个状元,这含金量妥妥的高。当然,太平天国时期的不算,开科举士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看着多少有点儿戏。

自驾游: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之B4第二展区

5月初秋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522
金币
486636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5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南京科举博物馆B4第二展区“鱼龙变化”深度游览指南
一、古代取士程序与生员制度
(一)取士程序
在“鱼龙变化”展区,详细呈现了古代取士从童试、乡试、会试到殿试的完整程序。对于贫寒人家的学子而言,这一系列考试是他们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童试是科举的起始阶段,通过童试者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此后,生员需参加乡试,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像我们熟知的唐寅便是解元。举人有资格于乡试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会称“会元”或“贡元”。新科贡士再参加殿试,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即为“状元”。连中三元,即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更是科举中的极致荣耀。

(二)生员制度
生员入学后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所有生员都要参加岁试与科试。岁试由学政主持,成绩优异者附生可补增生,增生可补廪生。科试则是选拔生员参加乡试的考试,成绩列一、二等的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被称为科举生员。这种分级和考核制度,既激励了生员努力学习,也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制。

二、科举带来的权益与资格
(一)秀才的权益
通过乡试成为秀才后,便拥有了一定的权益。秀才可以免除差徭,这意味着他们无需承担官府摊派的劳役。同时,官府也不能随意对秀才用刑,遇到公事时,秀才还可以禀见知县。这些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秀才的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也吸引了众多贫寒学子投身科举。

(二)举人的资格
举人即使会试落榜,也具备做官的资格。这为举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使得他们即使未能进一步在会试和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有机会在地方或中央担任一定的官职,参与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三、考官制度与名人考官
(一)明清考官制度
明清时期,考官分为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负责命题和确定录取名单。清朝雍正三年后,明确要求乡试主考官由进士出身者出任。会试的主考官规格更高,明代会试主考、同考官均由礼部选任,皇帝钦定。正德三年,内阁大学士充任会试主考官成为定制。清代会试主考官称总裁。会试同考官主要由翰林院官员充任。这种严格的考官选拔制度,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名人考官
有多位名人曾在江南贡院担任考官,例如左宗棠、李鸿章、袁枚等。这些名人考官不仅具有较高的学识和才华,还在当时的政治、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们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江南贡院在科举史上的地位,也为科举考试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四、清廷对举人的资助政策
自清初起,赴京考试的举人就能享受官方提供的驿马,各省布政使也会发盘费。雍正时期,落第的举人还会发放盘费银,资助贫寒的举人顺利返程。这些政策体现了清廷对人才的重视。通过提供交通和资金上的支持,清廷鼓励了更多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了更多的人才,同时也增强了清廷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展区文物陈列
(一)文物种类
展区内布陈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碑刻、衣饰、笔墨纸砚、生活用具、武考武器、考生家书、朝廷诏令等。这些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科举的各个方面,为游客了解古代科举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例如,碑刻可能记录了科举考试的相关规定和历史事件;衣饰则展示了当时考生的着装风格;笔墨纸砚反映了考生的书写工具和文化氛围;生活用具体现了考生在考试期间的生活状况;武考武器展示了武举考试的内容;考生家书反映了考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朝廷诏令则体现了国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管理。

(二)殿试卷区
殿试卷区陈列了殿试的试卷,这些试卷上的字迹工整、优美,堪称书法佳作。从这些试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学子扎实的书法 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字,都是可以作为书法家传承的呀。通过欣赏这些试卷,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还能领略到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

六、著名状元事迹
(一)黄思永
南京状元黄思永是光绪六年庚辰科殿试状元,南京原来还有黄状元巷这个地名。他在京城开办工艺商局,产品以景泰蓝铜器出名,曾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他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第一人,收集整理甲骨文第一人,与张謇并称“商部实业两状元”。不过,张謇的名气要比黄思永大得多。黄思永在商业和文化领域的双重贡献,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远见卓识,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二)赵以炯
赵以炯是光绪十二年状元,是清代云贵地区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展区陈列了赵以炯殿试对策的手抄卷,全文是馆阁体,卷末有两方黄思永的印章,这份抄本可能是黄思永手抄的。或许是因为赵以炯的这份对策让黄思永见猎心喜,因此手抄此卷私藏。赵以炯作为云贵地区的第一位状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当地学子树立了榜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三)赵文楷
赵文楷是嘉庆元年第一甲第一名,他的殿试卷长约260厘米,高45厘米,共22折,全卷1942字,论述了中庸治国的准则,指出广扩教育途径,积极武装备战,武能安邦文可治国。赵文楷虽然高中状元,但官运倒不大亨通。他的后辈比他更加有名,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赵文楷的殿试卷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尽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的思想和才华依然值得后人敬仰。

七、场景复原与牌匾展示
(一)免费合影场景
展区内有一处免费合影的场景,中间是金黄色的龙座,这可能是让游客体验殿试主考官的感觉。不过参观的游客大多只是看两眼,并没有合影的意思。这个场景的设置,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科举氛围的机会,虽然游客的参与度不高,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对古代科举文化的陌生和距离感。

(二)殿试场景复原模型
下面是殿试的场景复原模型,与贡院的房间相比,这里更加宽敞。因为殿试不用考九天,皇帝也没那功夫,所以跟今天的考试没啥两样。只是考生们席地而坐,而我们有椅子罢了。不过人家的桌子比我们的长,因为以前的策论可能写的篇幅要更长一些。这个模型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殿试的场景,让游客能够直观地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环境和形式。

(三)牌匾展示
墙面上有三块牌匾,正中是“状元及第”,两侧分别为“榜眼及第”和“探花及第”,这是殿式一甲,也是全国士子中的佼佼者。他们跨马游街,可谓荣耀加身,前程似锦。这些牌匾不仅是对科举优胜者的表彰,也体现了社会对科举人才的尊重和推崇。

八、中庭区“魁星点斗”与科举历史反思
(一)“魁星点斗”
中庭区“魁星点斗”,应该算是状元区了。要知道三年大比,全国这么多考生,三年才出一个状元,这含金量妥妥的高。当然,太平天国时期的不算,开科举士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看着多少有点儿戏。魁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点斗”寓意着得到魁星的眷顾,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个区域的设置,体现了人们对状元的敬仰和对科举成功的向往。

(二)科举历史反思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于贫寒学子来说,确实是飞黄腾达的唯一路径。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贫寒学子是不可能进入政治中枢的。隋炀帝创设了后世承袭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却偏偏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只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这就是结局。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第限制,为贫寒学子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传承。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单一、束缚思想等。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科举制度,既要肯定它的历史贡献,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九、自驾游建议
如果您选择在5月初秋自驾游前往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北馆)之B4第二展区,可以提前规划好路线。南京的交通较为便利,但初秋时节可能会有较多的游客,建议提前查询路况,避开高峰时段。到达博物馆后,可以按照展区的指引有序参观,充分领略古代科举文化的魅力。同时,注意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参观规定,确保参观的顺利进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