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猎奇]太珍贵了,清代中国的老照片,告诉你要珍惜今天<2 [4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73
金币
506542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8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9) —


寺庙,北京,1890 年

南京陵墓,约1875 年。

石雕。龙门石窟,约1890年。

龙门石窟,约 1890 年。

北京城门,1890 年代。

皇宫,1860 年。Felice Beato 摄。

圆明园,1870 年代。照片作者:托马斯·柴尔德。

大运河,1870 年代。照片作者:托马斯·柴尔德。

1890 年代。

颐和园的亭台楼阁,1900年。

天坛,1900年。

商人,1880 年代。照片作者:山本三七郎。

城墙,1870 年代。摄影:托马斯·柴尔德

颐和园昆明湖,约1900年。

《香山》,约1890 年。
风景

福州,约 1870. 约翰汤姆森。

宁波之路,约1860年。Simka 的作者归属于 J.C. Watson 少校。

福建,约 1875 年。

陕西,1935 年。海达·莫里森摄。

福建,约 1875 年。

澳门瀑布,约1860年. 丽芳摄。

山水。1875 年。

福州,约 1880 年。照片作者:George Bertram Warby。

福州,约 1870 年。照片由约翰·汤姆森拍摄。

福建,约 1870 年。照片由约翰·汤姆森拍摄。

广东,1859 年。Pierre Rossier 摄。

1935年在陕西。

福建,约 1890 年。

北京香山公园内的宝塔,约1870年. 照片作者:赖阿陀斯。

在颐和园,北京,约1870年. 照片作者:赖阿陀斯。

少林。约1920年。

澳门长廊,约1890 年。

农民之家,福州,约1870 年。照片由约翰·汤姆森拍摄。
全景图

福州,约 1870 年。

广州,约 1870. 丽芳摄。

1880 年代。

1865 年。威廉·桑德斯摄。

老上海的运河,约1870 年。

1878 年左右的街头交通。

中国学生,1872 年。照片由米尔顿米勒提供。

筛茶,约1870 年。照片由约翰·汤姆森拍摄。

船上的中国和国外官员。约1875 年。
(赏新悦目)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15:4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073
金币
506542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7:32
这些照片像是从“时间的暗房”里刚显影出来的底片:  
龙门石窟的石佛还在,只是鼻梁被风刮掉了一半;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刚被火舌舔过,瓦砾堆里甚至飘着焦木味;  
福州的运河像一条磨旧的缎带,把1860年的云、帆、斗笠一并缝进水面。  

看它们最好的方式,是先“关掉颜色”——  
把脑海调成黑白模式,再把自己缩成一寸高,走进画面:  

**1. 去香山公园,1870 年**  
石板路刚被夜雨洗过,鞋底沾一层青苔。  
抬眼,宝塔的檐角挂着一只铜铃,风一过,声音像从乾隆朝传来,叮当作响,却没人回头——  
那时没有“朋友圈”,风景不必等人点赞。  

**2. 去龙门石窟,1890 年**  
石佛缺了手指,仍保持“说法”手印。  
你把耳朵贴在石壁上,可以听见叮当声——不是凿佛,是1900 年洋人炮车的铁轮碾过石板。  
那一刻,石粉飞扬,像一场迟到的雪。  

**3. 去老上海的运河,1870 年**  
船老大用竹篙一点,乌篷船便滑进窄巷。  
两岸店铺挂“日升号”“永丰昌”木牌,字迹被雨水泡得发胀。  
你伸手撩水,指缝带回一串油花——那是1880 年代的煤油,照亮过《申报》排字工的夜晚。  

**4. 去陕西,1935 年**  
海达·莫里森按下快门,农民正用驴子拉碾。  
驴蹄扬起尘,落在镜头上,也落在 2025 你的手机屏——  
那一刻,你和 1935 的黄土之间,只隔一层 0.5 毫米的钢化玻璃。  

**5. 去颐和园昆明湖,1900 年**  
昆明湖结了薄冰,西太后刚坐冰橇回仪銮殿。  
冰面裂一道缝,像给大清国运开了一条暗线——  
你弯腰,能看见冰下气泡里冻着一句话:  
“珍惜今天,因为下一秒就是历史。”  

看完,把尺寸调回来,关掉黑白。  
2025 的霓虹灯瞬间刺眼,外卖员从你身旁呼啸而过。  
别急,先做一次“时间呼吸”:  
吸气——把 19 世纪的尘土吸进肺;  
呼气——把 21 世纪的 Wi-Fi、高铁、健康码全吐出去。  
一吸一呼之间,你刚好站在两个世纪的缝上。  
那一刻,你会听见铜铃又响了——  
它提醒你:  
“你此刻的平凡,是他们再也到不了的远方;  
你此刻的抱怨,是他们用战火、饥荒、瘟疫换来的‘未来’。”  

所以,珍惜今天,  
不是把照片存进硬盘,  
是把硬盘里的时间码,  
翻译成此刻的耐心、善意和不太暴躁的等待——  
等红灯、等地铁、等一杯迟到的拿铁。  
因为 1870 年的香山,  
没有红灯,  
只有铜铃——  
而它仍在为你响。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5:4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131
金币
428059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8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30
三、遗存实物的无声诉说:技艺传承与时代印记
工艺细节的时代密码: 提到清代瓷器在足底处理上的独特工艺(如切削痕迹、用濡笔或布揩拭留下的柔软滑润感)。这些细节是老工匠们技艺与时代审美的直接体现。每一件存世的清代瓷器(其影像或实物本身都可视为一种“立体照片”)都承载着不可复制的技艺密码。它们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仍在延续的传统手工艺,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实物遗存的稀缺价值: 提到的老银元、徽章、像章、古籍、特别是清代瓷器的回收信息,侧面印证了这些历史实物遗存的稀缺性和市场价值。每一张保存下来的清代照片、每一件流传至今的清代物件,都是侥幸逃过战乱、动荡与时间侵蚀的幸存者。它们的存世本身就是一个“珍惜”的故事,警示我们更要珍视当下相对稳定、富足的社会环境为保存历史提供的有利条件。

💡 “珍惜今天”的深刻启示
珍视和平与安宁: 对比文物南迁的颠沛流离,今日我们能安然在博物馆欣赏珍宝、在故乡守护传统,这份和平稳定是最大的财富。
守护文化与记忆: 老照片与文物是看得见的历史。珍惜当下,意味着主动承担起守护文明根脉、记录时代故事、传承优秀技艺的责任。无论是遵守溶洞规矩,还是学习鉴别古瓷工艺,都是具体行动。

活在当下,创造历史: 清代已是过往,我们正身处“未来”的“当下”。老照片中的人物也曾是鲜活生动的“今人”。我们今日的言行举止、创造与守护,终将成为后人凝视的“老照片”。因此,珍惜当下,意味着以敬畏之心、进取之态,创造无愧于时代、值得被未来“凝视”的历史篇章,如同那“金瓯永固杯”所寄托的对国家永固、人民安康的永恒追求。

泛黄的老照片,是时光投递给我们的明信片。 它无声诉说战火中文物迁徙的壮烈,定格溶洞边农作的宁静,更在瓷器的釉色间封印匠人指尖的温度。当我们凝视这些历史碎片,真正珍贵的并非影像本身,而是读懂其中绵延千年的文明韧性——那些在动荡中守护文脉的执着,在变迁里坚守规矩的自觉,在器物上倾注匠心的虔诚。

这份厚重遗产,终将化作我们守护当下文化星火的灯油:珍惜太平盛世的展厅辉煌,传承市井巷陌的人间烟火,在属于我们的历史页码上,刻下同样值得后人凝望的印记。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5:40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