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奇观]日照卧虎藏龙美术馆 / 孔祥伟工作室[6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166
金币
52225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光、影、风,是这座小建筑的灵魂。它们与周围的自然紧密相连,树林与山谷的风塑造了这一空间——在这里,自然大于建筑。”
建筑师 孔祥伟

△画廊光影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透过薄壁天窗,洒进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建筑灵动的造型支撑起空灵的腔体空间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的蓝调时刻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如林间卧虎匍匐于林间 ©孔祥伟工作室
“卧虎藏龙”这个带有雄壮色彩的词汇所命名的艺术空间,实为一座极小尺度的建筑,其命名既诙谐又呼应了场地的历史与气象。建筑所在的九仙山位于山东日照五莲县,苏轼曾赞其“奇秀不减雁荡”,更留下“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的千古名句。美术馆坐落于龙潭峡谷畔的卧象山,清代诗人李澄迈笔下“稚龙飞出雨苍苍”正是此间气象的写照。

△藏于林中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暮色时分,亮灯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薄雾中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横亘于林下的虫洞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透过开窗洒下光影 ©孔祥伟工作室

△曲折路径的尽头是弧线作框的一片绿意 ©孔祥伟工作室

△流动的美术馆内部光影©孔祥伟工作室

△流动的美术馆内部空间光影 ©孔祥伟工作室

△建筑内部,阳光和自然同时进来 ©孔祥伟工作室
项目位于溪之谷景区,旨在利用场地内的森林,以大地艺术方式打造一座露天森林美术馆。建筑位于道路转折点,南侧狭长地块被栎树林掩映,既作为独立画廊,也是进入森林美术馆的入口。其空间结构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意境——穿过狭小建筑,进入森林,豁然开朗。

△初极狭,才通人,留一树在原处 ©孔祥伟工作室

△复前行,中间豁然开朗©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落在展览面的墙面 ©孔祥伟工作室

△从建筑背后看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落在山林中的虫洞画廊 ©孔祥伟工作室

△有机的流线型从自然中长出来 ©孔祥伟工作室

△窗洞外即是树林 ©孔祥伟工作室

△透过树林看虫洞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刻意的”逼仄感“入口,大的开洞让森林加入进来 ©孔祥伟工作室

△游曵路径的入口,大的开洞把绿色也加入进来 ©孔祥伟工作室
在地营造——在场的惊喜
建筑的建造采用了在地营造的方式,这也是工作室这些年面对自然中的小型建筑所经常采用的建造方法,以真实的四维空间作为画布,以钢筋作为线条,用绘画叠加雕塑的创作方式,与工匠协作塑造空间。建筑的起点是一根12毫米螺纹钢,其韧性、延展性决定了形态的生成。当地村民参与建造,复杂场地中的小型建筑可以更紧密的贴近自然,也经常产生空间的趣味性和变化,正是在地营造的方式,才能遇到这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设计师驻场,与当地匠人一起营造 ©孔祥伟工作室

△从腔体内部望出去 ©孔祥伟工作室

△ 腔体内部充满意趣的路径与视觉体验 ©孔祥伟工作室

△处处光影,时时自然 ©孔祥伟工作室

△南向壁窗与山林和光影对话 ©孔祥伟工作室

△夜晚美术馆的内透光 ©孔祥伟工作室

△灯光通过空口映射在内壁上 ©孔祥伟工作室

△隐逸在山林中的虫洞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意向生成—-卷纸形成的腔体
建筑未预设形态,委托方全程参与,溪之谷开发者王勇也亲自参与其中。它如同一个可进入的空腔雕塑,“卷纸形成的腔体”是最初的模糊概念——轻盈如纸,可卷曲成形。建筑师引导工匠将钢筋在三维空间中盘旋、捆扎,材料自身的韧性、垂度和延展性等特性反向决定了建筑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工匠成为建筑师的共创者。
建筑为狭长腔体,入口处四棵树被巧妙避让,树枝的华盖形成前场空间,如巨伞遮荫。面向道路的墙体封闭,下部留隙,光可渗入;面向山谷的墙体则随树木姿态变化,留出孔洞,既为采光观景,也为树枝生长留出余地。建筑中心,一棵栎树被包裹其中。卷纸形成的腔体,就这样随形就势,落地而成。

△夜晚的美术馆充满暖意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下的取景框 ©孔祥伟工作室

△从内部回看入口,初极狭 ©孔祥伟工作室

△回看美术馆内部,循光影游览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落在墙上,光影斑驳 ©孔祥伟工作室

△阳光落在墙上、地上©孔祥伟工作室

△ 面向周围环境完全开放的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夜晚的灯光在墙面反射出柔和的暖黄 ©孔祥伟工作室
轻与薄的挑战——3至4厘米薄壁混凝土
轻与薄既是设计的追求,同时也是和自然的对话,轻盈的人工构筑物和树林的结合,是一种诗意意境的表达,3至4厘米薄的曲面混凝土外壳,在这种施工条件简陋的乡野实现起来还是有很高难度的,全赖于仔细的模板搭建,虽然混凝土离预想的细腻程度有些许距离,但整体的意向还是形成了,一些微观的变化,理解为混凝土的“窑变”,局部的粗粝也略带粗野主义色彩。

△绿荫华盖下的美术馆 ©孔祥伟工作室

△美术馆被绿意包围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美术馆如横亘在林间的“卧虎”©孔祥伟工作室

△绿色漏窗与地面光影点点 ©孔祥伟工作室

△入口营造的狭窄感与转折处的绿意 ©孔祥伟工作室

△ 三维曲面上的薄壳开窗框镜 ©孔祥伟工作室

△ 绿色伸进来,圆窗成为画框 ©孔祥伟工作室

△ 壳体成为树的庇护 ©孔祥伟工作室

△美术馆内部天花和地面的光影呼应 ©孔祥伟工作室

△ 阳光顺着洞口洒下来 ©孔祥伟工作室

△树是核心,也是焦点 ©孔祥伟工作室
光与风景——与自然的对话
光、影、声音和风景是建筑表达的核心,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被纳入与画廊功能同等重要的考量。在一片森林环境中,美术馆自身即为审美对象。南向孔洞引入阳光与风景,光影在空间中流动,树影在斑驳中形成动态画卷。建筑如虫洞,腔体为室,孔洞为光为景而生。外部形态伏卧如虎,洞内藏光,光影游动如龙,呼应“卧虎藏龙”之意向,也暗合苏轼“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的意境——只不过此处是“栎树下,翠松前”。

△ 光影是虫洞画廊的展陈主角 ©孔祥伟工作室

△ 树是虫洞画廊里外的惊喜 ©孔祥伟工作室

△ 阳光捕捉每一个开洞的间隙,在地面留影 ©孔祥伟工作室

△ 如桃花源般的行走路径和体验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像折叠的折扇艺术品 ©孔祥伟工作室

△虫洞画廊像折叠的折扇艺术品©孔祥伟工作室

△暖黄色灯光透过天窗开洞,与自然对话 ©孔祥伟工作室

△ 夜晚灯光映衬下的完美弧线 ©孔祥伟工作室

△暖黄色灯光从入口透出来,成为林中星光©孔祥伟工作室
项目名称:卧虎藏龙美术馆
项目地点:山东日照五莲县九仙山风景区溪之谷景区
设计团队:孔祥伟工作室
设计师:孔祥伟、崔峻、高灼见
摄影:孔祥伟工作室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183
金币
43999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6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小时前
日照“卧虎藏龙美术馆”可能为名称误写或暂未公开信息,孔祥伟工作室在日照的代表项目以乡村更新与景观建筑为主。

📌 项目背景与名称澄清
目前公开信息中,孔祥伟工作室在日照的已建成项目包括南回头村民文化中心、茶叶科创示范园、多岛海野草公园等,但未明确提及“卧虎藏龙美术馆”。搜索结果中唯一相关的“卧虎藏龙”为电影名称或网络工作室,与日照实体美术馆无关。推测可能为项目昵称、暂用名或信息误差。

🧩 孔祥伟工作室日照代表项目
项目类型    代表案例    核心设计理念
乡村更新    南回头村民文化中心    保留老村院墙与苦楝树,新增盈利餐厅激活村落
产业融合    茶叶科创示范园    孔洞屋顶引入自然光,整合生产、会展、研学功能
景观装置    多岛海野草公园    驯化本土野草营造“荒野花园”,平衡野性与细腻
文化地标    一叶茶亭    以茶叶形态为灵感,打造山间观景休憩空间
✅ 结论与建议
若需查询具体美术馆信息,可尝试核实名称准确性(如“虫洞画廊”“村民的美术馆”等孔祥伟工作室相关项目别称)。孔祥伟工作室在日照的实践聚焦在地性与自然融合,擅长通过低干预设计激活乡村与产业空间,其作品常以“藏于环境”为特色,与“卧虎藏龙”的意境有隐性呼应。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166
金币
52225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孔祥伟作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之一,其设计始终贯穿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诗意回应。他主张建筑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成为自然的延伸与媒介。在他的作品中,“光”、“影”、“风”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连接建筑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以下从这三个要素出发,系统解读孔祥伟如何通过它们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一、光:自然的时间诗学与空间启蒙

在孔祥伟的设计中,光是一种动态的叙事者,它赋予建筑以时间性与灵性。他并不追求人工照明的炫目效果,而是精心组织自然光的进入方式,使光线在空间中缓缓流动,形成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感知体验。

- 晨光与暮色的节奏引导:在如“山东日照海边书屋”等项目中,孔祥伟通过高侧窗、天井与镂空墙体,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照入阅读区,象征精神的唤醒;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竹格栅洒下斑驳光影,营造冥想氛围。这种对光的节律把控,使建筑成为自然节律的接收器。
  
- 神圣性与日常性的交融:他在宗教或文化类建筑中(如某些禅修空间),常以“一线天”式的缝隙引入直射光,形成类似哥特教堂般的垂直光柱,但材质却是本土的夯土与木材,弱化宗教仪式感,强化人与天地对话的朴素哲思。

光,在此处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唤醒感知、重塑时空秩序的媒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宇宙观。

---

二、影:虚实之间的生态美学与心理映射

如果说光是主动的揭示者,那么影则是被动的留白者。孔祥伟深谙中国传统园林“借景”“藏露”之道,在设计中大量运用“影”来模糊边界、延展空间、激发想象。

- 结构之影:建构逻辑的外化  
  他常采用木构架、竹屏风、穿斗式梁柱等传统元素,这些构件在阳光下投下清晰的几何阴影,随时间推移在地面与墙面上“书写”出动态图案。例如在安徽某乡村美术馆中,白天屋顶桁架的投影如同水墨线条在白墙上徐徐移动,使静态建筑呈现出绘画般的流动性。

- 心理之影:静谧与内省的空间诱导  
  影还被用来制造“半明半暗”的阈限空间——廊下、檐口、庭院角落。这些区域既非全然暴露于阳光下,也未陷入黑暗,恰是最适合沉思、交谈或独处的地方。这种“微光状态”呼应了中国人“含蓄”“中庸”的审美心理。

更重要的是,影的存在提醒人们:建筑不只是实体的占有,更是虚空的经营。正如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孔祥伟通过对光影对比的控制,实现了“有”与“无”、“实”与“虚”的哲学平衡。

---

三、风:流动的生命力与气候智慧的回归

在中国南方多湿热地区的实践中,孔祥伟尤为重视“风”的组织。他认为,真正的绿色建筑不是依赖空调系统,而是让风成为建筑的呼吸机制。

- 被动式通风系统的精密布局  
  在多个乡土建筑项目中,他利用当地地形高差、主导风向和热压效应,设计出“导风墙”“风塔”“穿堂巷”等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例如某福建民居改造项目中,他保留原有天井,并在其上方设置可调节的百叶顶棚,夏季开启形成“烟囱效应”,引导热空气上升排出,冷空气从院落底部流入,实现自然降温。

- 风的感官化表达  
  更进一步,他将风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体验。轻纱帘幕随风摆动、竹铃叮咚作响、水面涟漪荡漾……这些细节不仅调节微气候,更唤起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度。在一处临海茶室中,他特意降低屋檐高度,使人坐下时能感受到海风拂面,听得到涛声,看到云影掠过屋顶——建筑不再是屏障,而是通感的放大器。

风在此超越了功能层面,成为连接身体、气候与场所精神的桥梁,体现了“顺应四时、因地制宜”的生态伦理。

---

四、综合维度:自然作为设计的起点与归宿

孔祥伟的设计哲学可概括为“低姿态的介入”——建筑不喧宾夺主,而是谦逊地嵌入山水之中,借助光、影、风等自然元素完成自身的表达。他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以下特征:

| 维度 | 表现方式 | 自然关联 |
|------|----------|----------|
| 材料选择 | 夯土、木材、青砖、瓦片 | 取自本地,随时间风化,与环境同呼吸 |
| 空间组织 | 庭院、回廊、错层、坡屋顶 | 引导气流、收集雨水、调节光照 |
| 意境营造 | 静谧、克制、留白 | 呼应东方美学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他反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玻璃盒子”式建筑,认为那是一种与自然隔绝的“气候暴力”。相反,他的建筑像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有机体,光是它的血液,影是它的骨骼,风是它的呼吸。

---

结语:一场关于“回归”的当代实践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异化的今天,孔祥伟通过对光、影、风的精妙运用,重新建立了建筑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他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觉与生态反思。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可持续建筑,不仅是节能的技术问题,更是如何让人重新学会倾听阳光的脚步、凝视影子的舞蹈、感受风的低语。

这或许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  
建筑不再只是遮风避雨的容器,而是人回归自然、安顿心灵的路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