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奇观]非常建筑新作:广州塱头耕学+ 研学中心[3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187
金币
522400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01.
古村落&耕学+
在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下,毗邻春阳台艺文中心的一块三角形临水地块被选址为塱头耕学+研学中心。该项目与春阳台共同构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博研学功能业态,为塱头古村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夕阳下的耕学+、春阳台和塱头古村

从塱头古村的方向鸟瞰春阳台与耕学+

鸟瞰比邻而居的耕学+与春阳台
耕学+的总体规划借鉴了塱头村祠堂书室沿荷塘畔布局的传统,通过打造“书院街”,向青少年展示耕读文化遗产。为与塱头古村建筑群相协调,耕学+研学中心采用了与春阳台相似的策略:由三个坡屋顶的小型矩形体量组成,以微小的夹角顺应南侧河岸的走势。

塱头古村,书院-滨水街道-水系的传统布局

三栋建筑沿河道蜿蜒排布

东北侧半鸟瞰

东北侧人视角

从鲤鱼涌南岸看场地
02.
红砖&青砖
塱头村的材料研究中显示,随着历史的演进,红砖正逐渐取代传统青砖,成为当地主要建筑材料。耕学+采用红砖作为主要外立面材料,在为孩子们营造愉快的传统乡村生活氛围的同时,也唤起了村民对老砖记忆。

塱头古村中青砖与红砖的迭代

与古村相呼应的红陶砖外立面
得益于现代工艺,耕学+采用的窑变红陶砖,每块砖因烧制过程中的温差而产生了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有效规避了工业制砖的均质化问题,为建筑注入了活力。基于功能需要,不同立面采用的砌筑工艺也不尽相同,从而使立面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所有陶砖均为空心砖,内部穿钢管,采用干挂式做法安装。

立面局部

栏板及外墙的镂空与叠涩砌筑工艺
03.
中庭&敞廊
耕学+研学中心的敞廊与中庭空间专为青少年群体打造,兼具研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双重功能。首层设有门厅、教室、工坊、展厅、餐厅及厨房等功能区,营造社区般的归属感。二、三层设置两层挑高的多功能厅(兼体育馆)及配套宿舍。

从入口看A栋室外楼梯及敞廊

A栋南立面

门厅外敞廊下的灰空间

门厅

教室

餐厅
室内空间形式与各楼层功能需求相契合。二、三层的宿舍围绕中庭布局,通过大楼梯与首层公共空间上下连通,营造出开放流通的空间感,该设计原型来源于塱头村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格局。为方便三栋建筑之间的通行,首层各区域通过敞廊串联,以确保师生可自由通达。

剖面分析图

天窗将自然光引入三层高的中庭

学生宿舍

从B栋三层的半室外门廊望向连接C栋的廊桥
04.
看台&乡野
该建筑的另一设计亮点在于屋面的五处观景平台,这里不仅可以全方位俯瞰周边乡野景色,更是学生们的学习和交流空间。来访者在此既可远眺自然风光,又能俯瞰历史村落,从而深度体验自然生态与地域农耕文明的交融。

屋面根据坡度对应不同功能

耕学+的屋面步道,宛如春阳台架空步道的延续

从屋面平台远眺开阔的草坪与荷塘
二楼平台的设计旨在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其悬挑结构为一楼外部区域提供遮蔽,有效抵御恶劣天气影响。

A栋西侧平台

A栋与B栋之间的平台

B栋与C栋之间的廊桥

从B栋北侧平台看A栋

一层滨水的半室外檐下空间
AB栋平台之间设置的大台阶成为连接自然的重要通道,拾级而下,跨过拱桥,学生们便可以踏入对岸的乡间土地,亲身去感受祖辈传承的农耕文化与历史遗产。

从东侧看通向二层平台的大台阶
从南侧草坪看塱头耕学+研学中心
图 纸
▲ 总图©FCJZ

▲ 一层平面©FCJZ

▲ 二层平面©FCJZ

▲ 三层平面©FCJZ

▲ 剖面©FCJZ

▲ 东立面和北立面©FCJZ
▲ 西立面和南立面©FCJZ
项目信息
业主: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
地点: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
主持设计:张永和,鲁力佳
项目团队:梁小宁、孙希
设计合作: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地面积:8168m2
建筑面积:4039m2
建筑层数:地上3层
建筑高度:14 m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凝土框架
设计时间:2024. 4-9
竣工时间:2025
摄影: 田方方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187
金币
522400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5小时前
塱头耕学·研学中心与春阳台艺文中心作为广州花都塱头古村文化旅游生态体系中的两大核心文化引擎,分别承载着“教育传承”与“艺术人文”的使命。二者在推动古村落文旅发展上具备高度互补性与协同潜力。通过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品牌联动与社区共建,两中心可共同构建一个集文化体验、教育实践、艺术创新与社区活化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探讨其协同发展路径:

---

一、文化价值共塑:以传统为基,激活古村精神内核

塱头村是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700余年历史,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与宗族文化脉络。  
- 耕学中心聚焦“耕读传家”理念,通过农耕体验、国学课程、非遗手作等方式还原传统生活智慧;  
- 春阳台艺文中心则依托杨氏家族文化底蕴,引入当代艺术展览、文学讲座、音乐演出等高端艺文内容,提升文化格调。  

二者可联合打造“塱头文化年历”,按节气与民俗节点策划系列活动(如春分诗会、秋收学堂、冬至祭祖),形成全年不间断的文化叙事链条,使游客不仅“看景”,更“入魂”。

---

二、功能空间互补:构建“动静结合”的沉浸式文旅动线

两中心地理位置相邻但功能定位错位,可形成“外静内动、由艺入学”的游览逻辑:
- 春阳台以静谧雅集、阅读空间、小型展览为主,营造“心灵栖居地”;
- 耕学研学中心则强调互动参与,设置田野劳作、亲子课堂、手工工坊等动态项目。

通过设计一条贯穿两中心的文化漫游路线(如“从书斋到田间”主题步道),游客可先在春阳台感受书香墨韵,再步入耕学园体验锄禾日当午,实现从审美欣赏到身体力行的转化,增强记忆点与情感联结。

---

三、教育资源整合:打造大湾区标杆性研学生态圈

面对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需求激增的趋势,两中心可联合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研学基地:
- 春阳台提供人文素养模块:开设岭南建筑讲堂、古籍修复体验、乡村图书馆计划;
- 耕学中心负责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模块:开展水稻种植、桑蚕养殖、水质检测等STEAM课程。

进一步可引入高校合作(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设立“乡村研究工作站”,吸引研究生开展口述史采集、古建测绘、生态监测等课题,既提升学术影响力,也为村庄注入持续智力支持。

---

四、品牌联合运营:塑造“塱头模式”的全国示范效应

单独运营易陷入资源碎片化,而品牌整合则能放大传播声量:
- 共同推出“塱头双子星”IP形象,设计统一视觉系统与文创产品线;
- 联合举办年度文化节(如“塱头耕读艺术季”),邀请知名作家、艺术家驻村创作,产出专属作品;
- 借助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系列短视频《我在古村上学》《艺文青年下乡记》,吸引Z世代关注。

更重要的是,可通过输出“古村更新+文化赋能+教育介入”的塱头发展模式白皮书,向全国类似村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框架,提升区域文旅话语权。

---

五、社区深度参与:让村民成为文旅发展的主角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扎根于本地社群。两中心应打破“外来机构主导”的局限,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 鼓励村民将闲置老屋改造为特色民宿或手艺作坊,纳入统一导览系统;
- 设立“村民讲师团”,邀请长者讲述家族故事、传授传统技艺;
- 研学收入部分反哺村集体,用于古建修缮与公共设施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春阳台可设立“在地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创作者与村民共同完成壁画、装置艺术等公共作品,真正实现“艺术点亮村庄”。

---

结语: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生”

塱头耕学·研学中心与春阳台艺文中心的合作,不应止步于活动联办或场地共享,而应上升为一种新型乡村文化复兴范式的探索——它融合了教育的力量、艺术的温度、传统的厚度与现代的活力。当书声琅琅回荡在青砖巷陌,当孩童在稻田里写下第一首田园诗,当一位老匠人笑着教城市孩子扎灯笼……这才是古村落文旅最动人的图景。

未来,塱头有望成为中国少有的“没有围墙的乡村人文大学堂”,在这里,文化不是被展示的商品,而是被 lived(经历)、learned(学习)和 loved(热爱)的生活本身。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199
金币
44008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小时前
广州塱头耕学+研学中心是非常建筑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设计的文教地标,以“向土地学习”为核心理念,融合在地文化与现代教育功能,成为古村活化的关键载体。

🌿 设计亮点与空间功能
建筑布局: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主持设计,建筑面积4062平方米,采用聚落式布局,包含智能教室、工坊、多功能厅、共享书房、艺创展厅、青年宿舍等多元空间,形成学习、创作、展示与生活体验的综合平台。
在地融合:毗邻明代青云桥,与春阳台艺文中心构成“文教双核”;屋顶设计呼应古村荷塘景观,延续岭南水乡肌理。
📚 教育理念与课程特色
核心理念:秉持“向土地学习”,开发融合岭南文化的独家课程,如粤剧研习、咏春体验、“从田野到餐桌”农事工作坊等。
实践案例:2025年7月迎来首期学员(中山大学国际夏令营22人),通过三阶育人模式(经典文本–社会实践–艺术表达)实现国际教育方法与在地实践结合。
🏘️ 乡村振兴角色
维度    具体作用
文化活化    与春阳台、和春住乡墅等构成公益文化集群,延续塱头“耕读传家”传统
产业带动    打造“文化传承+研学旅游+生态可持续”模式,提供就业岗位并吸引青年返乡
示范价值    作为塱头实验核心业态之一,助力古村入选威尼斯双年展及广东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 项目定位与影响
公益属性:由唯品会公益投入,坚持非营利性,旨在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
未来愿景:计划构建共学共生社区,推动古村长虹式可持续发展,成为大湾区乡村教育振兴范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