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头耕学·研学中心与春阳台艺文中心作为广州花都塱头古村文化旅游生态体系中的两大核心文化引擎,分别承载着“教育传承”与“艺术人文”的使命。二者在推动古村落文旅发展上具备高度互补性与协同潜力。通过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品牌联动与社区共建,两中心可共同构建一个集文化体验、教育实践、艺术创新与社区活化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探讨其协同发展路径:
---
一、文化价值共塑:以传统为基,激活古村精神内核
塱头村是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700余年历史,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与宗族文化脉络。
- 耕学中心聚焦“耕读传家”理念,通过农耕体验、国学课程、非遗手作等方式还原传统生活智慧;
- 春阳台艺文中心则依托杨氏家族文化底蕴,引入当代艺术展览、文学讲座、音乐演出等高端艺文内容,提升文化格调。
二者可联合打造“塱头文化年历”,按节气与民俗节点策划系列活动(如春分诗会、秋收学堂、冬至祭祖),形成全年不间断的文化叙事链条,使游客不仅“看景”,更“入魂”。
---
二、功能空间互补:构建“动静结合”的沉浸式文旅动线
两中心地理位置相邻但功能定位错位,可形成“外静内动、由艺入学”的游览逻辑:
- 春阳台以静谧雅集、阅读空间、小型展览为主,营造“心灵栖居地”;
- 耕学研学中心则强调互动参与,设置田野劳作、亲子课堂、手工工坊等动态项目。
通过设计一条贯穿两中心的文化漫游路线(如“从书斋到田间”主题步道),游客可先在春阳台感受书香墨韵,再步入耕学园体验锄禾日当午,实现从审美欣赏到身体力行的转化,增强记忆点与情感联结。
---
三、教育资源整合:打造大湾区标杆性研学生态圈
面对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需求激增的趋势,两中心可联合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研学基地:
- 春阳台提供人文素养模块:开设岭南建筑讲堂、古籍修复体验、乡村图书馆计划;
- 耕学中心负责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模块:开展水稻种植、桑蚕养殖、水质检测等STEAM课程。
进一步可引入高校合作(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设立“乡村研究工作站”,吸引研究生开展口述史采集、古建测绘、生态监测等课题,既提升学术影响力,也为村庄注入持续智力支持。
---
四、品牌联合运营:塑造“塱头模式”的全国示范效应
单独运营易陷入资源碎片化,而品牌整合则能放大传播声量:
- 共同推出“塱头双子星”IP形象,设计统一视觉系统与文创产品线;
- 联合举办年度文化节(如“塱头耕读艺术季”),邀请知名作家、艺术家驻村创作,产出专属作品;
- 借助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系列短视频《我在古村上学》《艺文青年下乡记》,吸引Z世代关注。
更重要的是,可通过输出“古村更新+文化赋能+教育介入”的塱头发展模式白皮书,向全国类似村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框架,提升区域文旅话语权。
---
五、社区深度参与:让村民成为文旅发展的主角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扎根于本地社群。两中心应打破“外来机构主导”的局限,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 鼓励村民将闲置老屋改造为特色民宿或手艺作坊,纳入统一导览系统;
- 设立“村民讲师团”,邀请长者讲述家族故事、传授传统技艺;
- 研学收入部分反哺村集体,用于古建修缮与公共设施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春阳台可设立“在地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创作者与村民共同完成壁画、装置艺术等公共作品,真正实现“艺术点亮村庄”。
---
结语: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生”
塱头耕学·研学中心与春阳台艺文中心的合作,不应止步于活动联办或场地共享,而应上升为一种新型乡村文化复兴范式的探索——它融合了教育的力量、艺术的温度、传统的厚度与现代的活力。当书声琅琅回荡在青砖巷陌,当孩童在稻田里写下第一首田园诗,当一位老匠人笑着教城市孩子扎灯笼……这才是古村落文旅最动人的图景。
未来,塱头有望成为中国少有的“没有围墙的乡村人文大学堂”,在这里,文化不是被展示的商品,而是被 lived(经历)、learned(学习)和 loved(热爱)的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