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攻略]安藤忠雄眼里的京都哲学,藏在这个仅有9间套房的小众日式旅馆里[5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797
金币
526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8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安藤忠雄,被称为“没文化的日本鬼才”。小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两岁时就和自己的孪生哥哥分开,上学后成绩也不好,高中毕业就混起了社会。

他做过货车司机、职业拳击手,他的人生,似乎永远都不会和建筑发生关系。直到一次旅行,他看到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东京帝国大饭店,他潜意识里的建筑梦突然被深深唤起。

▲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东京帝国大饭店》
因为没有读过大学,他开始自学建筑,在大学旁听,晚上上夜校,以野生身份杀进日本建筑界,开创起自己的风格流派,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新星。

安藤忠雄的风格既“日本”,又“国际”。钢筋混凝土和木质是他尤爱的两种材料,同时擅长用光。他的作品既“隐忍”,又看似“重生”,所以也有人说,他是撰写传奇的“清水混凝土诗人”。

▲ 安藤忠雄1978《住吉的长屋》,极具混凝土风格
如今在建筑界,安藤忠雄似乎没有对手。每一栋建筑以邀请他设计为荣幸,他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更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

▲ 安藤忠雄1988《水之教堂》
2022年,安藤忠雄阔别京都40年后,献给了这座古都一座“微型建筑诗”,The Shinmonzen(新门前,现在预订可享红叶季独家优惠,京都站接送服务,店内20000日元消费额,优先升级灵活入住等礼遇

在京都这座历史的画卷中,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并非仅仅是一处下榻之所,它是一件将现代主义与千年古都气韵精妙融合的艺术品。

酒店仅设九间套房,这一极为有限的数量,确保了每一位住客都能拥有无可比拟的隐私与高度个性化的服务。

酒店外观采用简洁的木质饰面,低调地融入祇园古老的町屋街景之中,但在其内核,却是安藤忠雄标志性的建筑语言:一种充满怀旧感又富有未来主义色彩的创造性表达。

它成功地将日式传统旅馆的亲密服务精神,与最高标准的现代设计及奢华舒适完美结合,也因此被权威旅行媒体《Condé Nast Traveler》列入热门奢华酒店榜单

每年秋季,京都红叶季的到来,将整座城市染成一片炽热的绯红与金黄。这场视觉盛宴通常从11月中旬持续至12月初,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然而,伴随壮丽景色的往往是拥挤的人潮和城市交通的压力。

The Shinmonzen 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季节避世所”。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特别强调运用简约的几何元素、线条以及大自然中的光影,打造一种和睦且宁静的空间感。

当户外东山地区的红叶美景达到视觉饱和时,酒店内部清水模的纯粹与沉静,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感官“留白”。

这种从外部的热烈喧嚣到内部的静谧哲思的转换,使得住客能够在最喧闹的季节,拥有一个可以深度消化、反思和休憩的私人冥想空间,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整个京都红叶之旅的品质。

光影是这座酒店设计中最重要的无形材料。安藤忠雄刻意模糊了室内外的界线,通过设计巧妙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

在传统日式建筑的基础上,酒店保留了町屋建筑的格子窗,并使用了日式纸拉门。这些元素的作用不仅是装饰,更是光线的滤网,能够柔化室外强烈的自然光,使其隐隐透入,在清水模的墙面上创造出不断变化的光影剧场。

在红叶季,这种光影的运用尤为关键:它将户外枫叶浓烈的红色光芒进行过滤与稀释,带来了一种经过提炼的、富含禅意视觉享受,让你可以在静态的建筑中感知时间和季节的流动。

从街景看来,酒店采用低调的木质外观,与古老的祇园巷弄保持和谐。但走进内部,设计师将现代清水模的极简主义结构,与各种传统日式精致材料进行了对话。

套房的设计巧妙融合了本土材质,例如竹子、漆器和丝绸等。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触觉上:清冷的清水模背景与檜木浴缸、榻榻米地板的温润触感形成鲜明对照。

酒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落于祇园的白川溪流之上。许多套房( Urushi 和 Take)都设有可俯瞰白川河景的阳台。

酒店的室内设计灵感正源自 Ryokan 。虽然安藤的结构极为现代,但套房内部却设有精致的日式传统设计细节。

部分套房采用榻榻米地板,并提供日式床铺,为追求文化原味的住客提供了一个无须牺牲现代舒适性的完美住宿体验。

酒店对于细节的执着体现了“没有魔法,只有细节”的设计哲学 。

在材料的使用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处处可见。卫浴空间采用了温暖疗愈的檜木浴缸(Hinoki bathtub),旁边是奶油色巨型大理石双梳妆台。既体现了日式沐浴的仪式感,又提供了现代化的高级实用性。

此外,本土工艺的运用也提升了空间的艺术文化氛围。套房内可见川岛织物手工编织的地毯,以及精美的漆器或丝绸等本土材料装饰。

红叶旺季,京都市区交通往往拥堵,然而,入住 The Shinmonzen,你可以完全依赖步行,从容地前往该地区最重要的红叶名所。

从酒店出发,只需数分钟的悠然漫步4~10分钟左右,便可抵达高台寺

高台寺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始建于桃山末期,其全称为高台寿圣禅寺,是丰臣秀吉的妻子北政所(宁宁)为了纪念丰臣秀吉而建。

宁宁是武家之女,而秀吉只是庶民,据说是少见的自由恋爱,她婚后非常支持丈夫。1585年,秀吉受皇封为关白后,她也成为北政所。

1598年秀吉死后,北政所削发为尼,号为高台院湖月尼,选定京都市西方的灵鹬山麓旁的现址作为修行之所。1605年北政所逝世后,寺所始改名为高台寺。

尽管丰臣秀吉记录史册的妻妾共有15人之多,但他最爱的还是正室北政所,于是这座寺庙也成了游客们寄托恋爱愿景之地。

红叶季的夜间特别拜观,是高台寺最动人心魄的时刻。灯光巧妙地投射在枫树上,火红的树影倒映在卧龙池中,水面如镜,虚实难辨。

入住 The Shinmonzen,意味着你可以在晚餐后信步而来,避开入场高峰,从容地沉浸在这份静谧的华美之中。

步行约10分钟到15分钟,即可抵达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清水寺。清水寺被很多人视为京都赏枫的第一站。

这座建于798年的古寺是京都最古老、也是最有名的寺庙,位于京都东部音羽山的山腰,从这里可以俯瞰京都全景。

寺内种植着约1000株的山枫树,分布在本堂、三重塔及放生池等处,其中清水寺的本堂被誉为是清水的舞台,也被列入日本国宝,在红叶的簇拥下,更是呈现出一派壮阔华美的景象,成为京都具代表性的秋季美景。

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清水寺周围的数千株枫树红叶满山,与清水寺的古老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日落时分,夕阳染红天空,枫叶景观更加唯美。红叶季的清水寺还将进行红叶点灯,开放夜间特别参观,灯光中的古寺,在红叶的映衬下,别有一番意境之美。

在酒店内,定期更换的当代艺术品陈列立即抢尽风头。除了主体建筑,酒店前方还有新开设的“OGATA”空间,贩售精选日本茶、工艺品和香水,并定期举办艺术展览。

从底层大堂里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粉红色的日子》、达米恩·赫斯特的现场画,到接待台的朴英淑(Yoon-Young Hur)的月亮罐与暗角处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摄影。

酒店老板Paddy McKillen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他在京都有超过20年的常居史,当 McKillen 看到这条街上的商店数量逐渐减少时,便萌生了打造一所日式旅馆的念头。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京都的 The Shinmonzen 是大洋彼岸普罗旺斯 Villa La Coste 的姐妹酒店。

虽然风格不同,但2家姐妹酒店确实有一些“刻在DNA里的”的共同点。比如同样充满艺术气息,名家作品摆满酒店空间,同样有安藤忠雄操刀建筑设计,以及同样走小体量的路线——Villa La Coste 有28间房,The Shinmonzen 只有9间。

这种有限的规模,使得酒店能够奉行传统日式旅馆中极为亲密、前瞻性的服务模式。许多住客表示,这里的服务团队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甚至在客人意识到需求之前就已预见并满足。

对于需要倒时差的客人,客房、休息室或餐厅可以做到全天24小时供应“早餐”。客人还可以要求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徒步旅行、茶道课程和冥想课程等。

酒店设有“Jean-Georges at The Shinmonzen”餐厅,由世界著名厨师 Jean-Georges Vongerichten 主理 。这家餐厅延续了酒店的建筑理念——在国际化视野下尊重本土文化。

餐厅的菜单不断变化,以京都的“微季节”和本地采购的食材为驱动力,巧妙融合了法国、美国和亚洲的烹饪风格 。

红叶季节的在地美食,如松茸饭和汤豆腐,形成了完美的味觉呼应。你不仅能从视觉上欣赏秋景,更能通过味觉体会京都秋日物产的丰饶。

如果您有计划在这个红叶季来到京都,你还可以选择京都宝池皇家王子傲途格精选京都东山悦榕庄京都馥颂酒店京都清水青龙酒店都享有连住优惠和额外礼遇。


图片来源
酒店官方 /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797
金币
526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安藤忠雄(Tadao Ando)被誉为“没有文化的日本鬼才”,这一称号既道出了他非科班出身的背景,也凸显了他在建筑界以独特思想与极简美学震撼世界的传奇性。他的人生轨迹看似与建筑毫无交集:出身于大阪贫民家庭,两岁时与孪生哥哥被迫分离,成长于单亲母亲与祖母的抚养之下;学业成绩平平,高中毕业后未接受正规高等教育,曾做过货车司机、职业拳击手等体力劳动工作。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局外人”,最终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世界公认的当代建筑大师。他与建筑的联系,并非源于传统路径,而是一场由内在觉醒、自我教育与生命体验共同驱动的精神旅程。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剖析其人生如何与建筑产生深刻联结:

---

一、困苦童年与孤独体验:建筑作为精神庇护所
安藤忠雄的早年生活充满断裂与不安——与双胞胎兄长的分离,象征着一种原初的“缺失”;贫困的环境使他早早体会到社会边缘者的处境;频繁搬迁与狭窄的居住空间,让他对“场所”与“围合”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这种孤独与疏离感,反而成为他日后建筑哲学的核心母题。

> 深层解读:建筑对他而言,从来不只是功能容器,更是心灵的容器。他的清水混凝土墙、封闭的几何体、引入自然光的天井,皆可视为对童年孤独的回应——通过空间创造出一种“静谧的庇护”,让个体在喧嚣世界中重获内在秩序。正如他在《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写道:“我建造的不是房子,而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沉思之地。”

---

二、拳击生涯的训练思维:自律、对抗与身体感知
在成为建筑师前,安藤曾短暂投身职业拳击。这段经历常被外界视为“叛逆”或“荒唐”,实则深刻塑造了他的性格与设计逻辑。

- 自律与意志力:拳击训练极度严苛,要求日复一日的身体磨砺与心理控制,这培养了安藤近乎偏执的自我约束力——这种特质贯穿其职业生涯,使他能在没有事务所、没有客户的情况下坚持自学与模型制作。
- 空间感知的具身化:拳击是对空间距离、节奏、动线的高度敏感运动。安藤曾坦言:“拳击让我学会用身体丈量空间。”这种“身体的空间意识”后来转化为他对尺度、流线、光影移动的精准把控。
- 对抗精神:拳台上的对抗隐喻了他对主流建筑体制的挑战——拒绝学院派教条,坚持自学成才,以“野武士”姿态闯入建筑界。

---

三、自学之路:旅行即阅读,世界即课堂
高中毕业后,安藤并未进入大学,但他以惊人毅力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自我教育”。

- 广泛阅读:他大量研读哲学、文学、艺术与建筑经典,尤其深受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影响。他将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奉为圣经,亲手临摹其图纸数百张。
- 环球旅行:1965年起,他靠拳击奖金与打工积蓄,徒步游历欧美,实地考察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赖特的流水别墅、罗马万神殿等杰作。他说:“我不去学校,我去现场。”
- 手绘与模型:在无师自通的岁月里,他以手工绘制图纸、制作模型的方式锤炼技艺,这种“动手即思考”的方式,使他的设计始终保有强烈的物质性与诗意。

> 意图推测:用户或许想了解“非传统路径能否成就伟大”。安藤的答案是:真正的教育不在教室,而在对世界的凝视与追问中。他的“没文化”实则是摆脱体制束缚的自由。

---

四、关西土地的文化滋养:在地性与精神性的融合
尽管安藤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但他从未脱离日本本土文化的根基。大阪的市井生活、京都禅宗庭院、奈良古寺的寂静氛围,都在他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记。

- “空”与“间”的哲学:他的建筑常以“留白”为核心,如光之教堂中那道十字缝隙,不仅是视觉焦点,更是精神通道——这源自日本美学中的“间”(ma),即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呼吸。
- 材料的诚实表达:清水混凝土在他手中并非冷酷工业产物,而是承载时间痕迹的“会呼吸的墙”。这种对材料本质的尊重,呼应了日本传统工艺中“物哀”与“侘寂”的审美。
- 小住宅实验:早期代表作“住吉的长屋”(1976)仅3.5米宽,却通过中庭引入风雨阳光,体现“在极限中创造丰盈”的东方智慧。

---

五、时代机遇与个人信念的共振:从边缘到中心的逆袭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与文化重构期,年轻一代渴望突破战后模仿西方的建筑范式。安藤以“平民建筑师”身份出现——不依赖大资本、不迎合权贵,专注于小尺度住宅与公共空间的精神性探索,恰好契合了社会对“真实”与“宁静”的渴求。

- 媒体传播的力量:他的作品通过摄影与杂志迅速传播,尤其是《新建筑》杂志对其住宅系列的报道,使其名声鹊起。
- 国际认可的转折点:1995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称其“以极少的材料创造了极大的精神力量”,标志着全球建筑界对“非学院派天才”的正式接纳。
- 持续的社会介入:晚年他投身灾后重建(如“儿童之森”公园)、城市更新项目,体现建筑师作为“社会诗人”的责任担当。

---

结语:建筑即命运——一个局外人的内在召唤
安藤忠雄的人生与建筑的联系,本质上是一场“自我救赎”与“存在确认”的过程。他不是被动选择建筑,而是通过建筑回答生命的根本问题:如何在一个破碎的世界中,重建内心的秩序?

他的成功揭示了一种可能: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制度之外,来自对苦难的转化、对孤独的凝视、对美的执着。正如他所说:“人生只有一回,必须激情燃烧地活着。” 安藤忠雄用混凝土与光写就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如何以坚定意志改写命运的史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