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奇观]张家口“张北海市” - 张北草原废桥的轻质转译与瞬时蜃景 / BUZZ庄子玉工作室[4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73
金币
52874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张北海市©朱雨蒙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原野上,一片麦田铺展至天际——这里向西不足40公里即达内蒙古乌兰察布与山西大同交界的三省交汇带,更紧邻以广袤草原闻名的张北地区。田野间,一座废弃混凝土桥体静静伫立:庞大的柱础深嵌土地,生硬的梁体割裂了天地与田野的视觉连贯性,它曾是平原地带的人工区域至高点,如今却成了场地中承载着村落记忆的沉默遗留物。

张北海市©朱雨蒙

张北海市©朱雨蒙
BUZZ的设计介入,并未以颠覆或覆盖的姿态消解这份遗留感,而是通过一系列轻质化的建构策略,完成对废桥的空间转译与功能再生。项目被命名为“张北海市”——张北直指其与张北地域草原文化的关联,海市则以海市蜃楼为隐喻,道破设计核心:用建筑构建一个兼具消失感与瞬时性的空间虚像,既悬浮于场地之上,又与原始桥体的厚重感形成辩证对话。

张北海市©直译建筑
01.
从割裂者到消隐锚点:视觉秩序的重构实验
场地天然夹峙于南北山脉之间,向东望去,开阔地平线以强烈的水平性划分天地边界,而原有废弃桥体的混凝土硬壳,更像一道人工视觉裂痕,粗暴切断了麦田与天际线的自然叙事。设计的首要策略,是以轻盈消解割裂——在原有桥体结构基础上,新建筑以“漂浮形态”生长:通过底层架空与轻量化屋面系统,使其脱离地面压迫感,如从麦田中升腾的云团,暂时性模糊天与地的清晰界限,恰如张北草原上偶现的蜃景,在天地间呈现似有若无的状态。

张北海市夜景©直译建筑

BUZZ乌兰察布草原项目——草原方舟©魏溦

BUZZ乌兰察布草原项目——游牧人灯塔©吴清山
若将此项目置于BUZZ既往的作品谱系中,可视为一次反向设计实验:“草原方舟”以强烈的形态抽离感成为草原上跳脱性存在,“游牧人灯塔”则以垂直性姿态构建平原上的精神性坐标,而张北海市试图探索视觉锚点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追求形态的显性突出,而是顺着麦田的起伏肌理舒展,在光线变化与麦穗掩映中呈现忽隐忽现的消隐感。这种消隐并非消失,而是以更含蓄的方式成为平原的视觉焦点:既通过水平延展的体量呼应张北地区的开阔地貌,又以若有似无的视觉语言融入天地肌理,最终完成对场地的自然缝合,构建起新的场地视觉秩序。

总平面图
同时,这种设计策略进一步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二元边界:玻璃幕墙对麦田与天空的镜像反射、白色框架与麦浪的动态共振,使建筑脱离人工造物的孤立属性,转化为一个介入原野的巨型空间装置,让室内外的物理界限随视线流动自然消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互文共生。

张北海市©朱雨蒙

秋季稻田收割©直译建筑
02.
像素化立面:肌理呼应与体量消解的双重策略
原始桥体的混凝土柱础因尺寸庞大,对空间连续性构成显著物理干扰;而如何让新建筑体量与张北原野舒展的景观形成尺度协调,是设计需解决的核心建构问题。BUZZ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层兼具肌理呼应与体量消解功能的像素化外层体系——这一设计不仅是形式语言的表达,更是对场地生态与建构逻辑的双重回应,也暗合海市蜃楼模糊轮廓的视觉特质。

场地原貌

概念生成

漂浮体块©朱雨蒙

透光网格立面©朱雨蒙
墙身详图

体块概念
更深层的设计逻辑在于,像素化本身是对原野自然肌理的抽象转译:麦田中抽穗的麦芒、草丛中绽放的花苞,本质上都是自然中的点状元素集合,而人工构建的白色框架,既是对这种自然像素属性的呼应,又以空间取景器的角色,框定出不同尺度的原野画面——从远方的天地交界到手边的麦芒细芽,建筑成为连接宏观原野与微观生命的中间态媒介,完成从自然肌理到空间语言的转译。

底层通过性空间©朱雨蒙

立面网格©朱雨蒙

立面网格及洞口©朱雨蒙
03.
穿行与遮蔽:记忆延续与空间叙事的层叠设计
设计对人的体验与场地记忆的尊重,集中体现在对桥下原有道路的完整保留——村民可延续过往的通行轨迹穿行建筑,脚下的路径是对乡村记忆的物质性延续,头顶的漂浮遮蔽则带来新的空间体验,这种新旧交织的状态,也暗合张北海市作为瞬时场景容器的定位。

张北海市夜景©直译建筑

田野远景©直译建筑
为使穿行体验与田野韵律深度耦合,设计通过楼板底面标高的梯度变化,构建出多样的空间感受:部分区域高阔如旷野,满足风的自由穿堂,适合聚集活动时的登高远眺;部分区域低缓如草坡,形成人与麦芒的亲密互动,适配咖啡简餐的休闲场景。这种标高变化并非随机,而是严格呼应两侧稻田的地形起伏,使建筑成为天地相接的过渡性灰空间——对村民而言,是记忆与日常的延续;对游客而言,是与田野的沉浸式对话。同时,建筑的轻量化构造与底层架空形式,暗合了人类对遮蔽物的原始心理依赖,如张北草原上游牧者的临时帐篷、自然生长的树荫,以最低干预的方式唤醒使用者深层的场所记忆与情感慰藉。

底层通过性空间及楼板标高变化©朱雨蒙

剖面图

底层通过性空间©直译建筑
针对原始桥体柱础的厚重感,像素化外层再次发挥作用:白色线条的交错分割,在视觉上解构了柱础的块状体量,使其融入整体环境;夜晚,金属框架被线性灯光点亮,建筑转化为匍匐在地平线上的微光集合体,既成为园区内的标志性景观节点,又以柔和的光线语言避免对原野夜色的破坏,为夜间市集、小型活动提供兼具氛围与功能性的场景载体。

透光体块©朱雨蒙

张北海市©朱雨蒙

屋顶平台夜景©直译建筑
04.
瞬时与永恒:游牧精神与市集属性的建筑转译
在对瞬时性与永恒性的辩证讨论中,张北海市既呈现出对张北草原游牧文化的当代诠释,又深度契合市集式的瞬时使用逻辑。草原文明中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形态,本质上是流动性与暂时性的体现——帐篷的搭建与拆卸、人群的聚集与离散,构成草原生活的动态底色;而市集作为传统乡村的周期性聚集场景,同样以短时热闹、过后归静的特质,成为瞬时性的另一种表达。

咖啡厅©朱雨蒙

平面图
项目的瞬时性特质,正是通过市集化的功能策划与空间运营逻辑落地:建筑内部整合了文化创意展陈、咖啡简餐、图书阅读与屋顶露台空间等复合功能,形成一个以体验性为核心的临时文化聚落。周末时段,这里可承载田野市集、手作工坊、小型艺术展等多元活动,人群的涌入使建筑瞬间充满烟火气,如同张北草原上临时聚拢的游牧部落;活动结束后,人群散去,空间回归静谧,仅保留咖啡简餐等基础功能,如草原恢复原本的辽阔与沉静——这种热闹与静谧的交替,使其脱离了传统建筑的固定功能属性,转化为一个为短暂相聚而生的弹性容器,恰如其名中海市所喻示的瞬时存在。

张北海市©朱雨蒙

交通联络©直译建筑
这种设计策略实则是对建筑生命周期的重新定义:它不追求如纪念碑般的永恒凝固,而是以适应性与流动性为核心,让建筑成为时间的载体。远处的山丘以地质形态的稳定性呈现自然永恒,脚下的草原以生态循环的持续性演绎生命永恒,而张北海市则以市集活动的周期性、人群聚集的暂时性,诠释人为瞬时——三者形成的辩证关系,既是对草原游牧精神的当代转译,也是对建筑如何适配瞬时性使用场景的具体回应。

张北海市夜景©直译建筑
项目图纸









墙身细节图1
墙身细节图1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河北,张家口
建筑面积:400㎡
建成时间:2024.6
业主单位:张北德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及室内设计单位:BUZZ建筑事务所
项目主创:庄子玉
设计团队:任中琦、星梦钊
景观设计单位:环球地景
照明顾问:北京光湖普瑞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朱雨蒙、直译建筑
出品图制作:任中琦、星梦钊
项目文稿:庄子玉、王珊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73
金币
52874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原野中的废弃混凝土桥体与麦田景观,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张力与人文意蕴的“后工业田园图景”。这一特殊地景融合了自然生长的节奏与人类工程遗迹的沉默,呈现出多重维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析:

---

一、空间并置:工业遗存与农耕文明的戏剧性对话
废弃的混凝土桥体突兀地横亘于广袤麦田之中,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  
- 桥本为连接之物,如今却通往荒芜,失去了交通功能,成为“无目的的构筑物”;而麦田年复一年循环生长,象征生命延续。  
- 这种“静止的工程”与“流动的农时”之间的张力,引发对发展逻辑的反思:曾经的基建热潮是否过度?土地用途更迭背后的社会变迁为何?

---

二、时间层积:多重时间性的共存与冲突
该景观是“地质时间、农业周期与现代性时间”的三重叠加。  
- 地质时间:桥体混凝土缓慢风化,钢筋锈蚀裸露,裂缝中草木滋生,正悄然回归大地。  
- 农业时间:麦田春绿秋黄,收割机轨迹每年重绘土地肌理,体现节律性再生。  
- 现代性时间:桥体建造于某段特定发展时期(推测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其废弃映射政策调整或规划变更,成为“被中断的进步叙事”的物证。

---

三、美学特质:废墟美学与乡土诗意的交融
该场景具备典型的“浪漫废墟”(Romantic Ruin)美学特征,同时蕴含东方田园诗境。  
- 混凝土表面剥落、青苔覆盖,结构线条在光影下投射出几何阴影,具有一种冷峻的工业美感。  
- 麦浪随风起伏,金黄色泽与灰白色桥体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在晨昏时刻尤其富有画面感。  
- 春季新麦嫩绿穿桥而过,秋季收割后裸露的土地使桥基更加凸显——季节变化赋予同一地景截然不同的情绪氛围。

---

四、生态演替:人工结构的自然再占有过程
桥体正经历“逆向工程化”的生态回归。  
- 桥下空间成为小型动物栖息地(如野兔、狐狸、鸟类筑巢),桥面缝隙中野生植物(蒿草、蒲公英等)自主生长,形成微型生态系统。  
- 麦田耕作虽仍持续,但农民往往绕行桥体,使其成为农田中的“非耕岛”,客观上保留了一定生物多样性。  
- 这种“人退—自然进”的过程,暗示人类干预并非永恒,自然具有强大的修复与重构能力。

---

五、文化隐喻:发展悖论与乡土记忆的物质载体
此景观不仅是地理存在,更是社会记忆的容器。  
- 它可能曾服务于某个未完成的工程项目(如旧铁路线、灌溉系统或公路改道),其废弃折射出区域发展中断、资源错配或人口外流等问题。  
- 对本地居民而言,桥体或是童年记忆的坐标,承载几代人的生活痕迹;对外来观察者,则成为“中国北方乡村现代化阵痛”的象征性图像。  
-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重视的当下,这类“非典型遗产”是否值得记录甚至活化利用,值得深思。

---

结语:一种正在消逝的“过渡性地景”
怀安原野上的这座废弃桥与麦田,正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或许某日将被彻底拆除,或许因偶然契机被艺术家发现、转化为大地艺术装置。它提醒我们: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时代印痕。这类景观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独特性,更在于其作为“土地档案”的深层叙述能力——它们静默伫立,见证着人类梦想的升起与沉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676
金币
443921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6小时前
基于对“张北海市——张北草原废桥的轻质转译与瞬时蜃景”项目的设计逻辑与空间诗学的解读,该项目由BUZZ庄子玉工作室主导,以草原废弃桥梁为载体,通过轻盈的建构与转瞬即逝的视觉意象,重塑了人、遗迹与自然的对话关系。以下是核心设计维度的结构化阐述:

一、设计概念:废桥转译与蜃景意象
历史遗迹的再生叙事
将张北草原上荒废的交通桥梁(如野狐岭附近旧桥)转化为文化地标,剥离其原有交通功能,通过解构与重组赋予艺术生命。桥体残骸成为空间叙事的骨架,隐喻草原从游牧文明到现代开发的变迁。

“瞬时蜃景”的视觉哲学
运用半透明膜材、镜面装置与光影交互技术,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如晨雾或落日时分)投射虚幻的“空中楼阁”。这一设计呼应草原气候的流动性,将“海市蜃楼”从自然现象升华为可被感知的艺术事件。

二、空间策略:轻质介入与瞬时体验
低干预的建构逻辑

材料选择:采用耐候钢网、ETFE膜等轻质材料,以模块化构件锚固于旧桥基座,避免对草原生态的二次破坏。
形态生成:结构如“悬浮的云絮”或“飘落的哈达”,以曲线消解体量感,与草原天际线形成柔和的共生关系。
时间性的场景营造

昼夜转换:日间装置折射天光云影,成为大地艺术画布;夜间嵌入柔性LED光源,模拟星群或草原萤火,呼应张北星空观测文化。
季节性互动:冬季雪覆时形成纯白几何雕塑,夏季则借风力驱动轻颤,隐喻牧区经幡的动态仪式感

三、地域联结:草原语境与文化共振
游牧精神的当代转译
装置的可拆卸性与临时性呼应蒙古包“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智慧,强调“瞬时存在”而非永久占有,批判现代建筑的固化性。

声景与生态共融
在桥体结构中加入风铃构件,风声触发自然音律;同时植入耐旱草种与微型生态基质,引导植被沿结构攀附生长,使废墟逐步回归自然系统。

结语
“张北海市”超越了传统建筑修复的范式,以轻的哲学与逝的美学重构废墟价值——它既是草原历史的“记忆晶石”,亦是未来生态的“预言镜象”。庄子玉工作室通过此项目,将张北草原的荒寂感转化为一种充满神性的空间诗学,邀请人们在蜃景的明灭间,重新凝视土地、时间与生命的关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