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转帖]离开位子你是谁?(深度好文)[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64
金币
52872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5小时前

屈原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人唯有正确认识自己,才会懂得自己有何不足,从而改过,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认清自己,明白所处位置,才会真正懂得: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

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它兴奋不已。

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

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

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

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站在马路中间,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腰干瞬间直了起来!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只愿意接受人们的跪拜。

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

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抽打它…

驴仓皇逃回到寺里,奄奄一息,它愤愤不平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不是你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认识自己。离开位子,自己什么都不是。

每天我们都照镜子,但是我们在照的时候,可有问过自己一句话:“你认识自己吗?”

如果你拥有财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财富,不是你,但你会误会别人崇拜你。

如果你有权力,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力,不是你,你误会了别人崇拜你。

如果你拥有的是美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一时拥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误以为别人崇拜你。

当财富、权力、美貌过了保质期,你就会被抛弃……

别人崇拜的只是他们的需求,不是你。

看清自己最重要!

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欣赏一个人,始于共鸣,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可见人品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及其人际关系将会大受影响,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

孔子说过,“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林肯也说过,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阴。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阴,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当人品和学识相辅相成时,才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beiyu

UID: 2165175

发帖
17
金币
41
道行
4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小米Su7
设备
手机
摄影级
初级
在线时间: 3(小时)
注册时间: 2025-07-09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2分钟前
别人崇拜的只是他们的需求,不是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64
金币
52872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5小时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楚辞·卜居》,是屈原借物喻人的一句哲理名言,意指即使是较长的尺,也有无法量尽之处;而看似短小的寸,却能在细微处发挥其长。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事物与人的相对性——每个人都有其优势与局限,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接纳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持续成长。以下从五个维度系统探讨这一命题:

---

一、以“自知之明”为起点:在反思中照见真实的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首要前提是建立深刻的自我认知。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有“认识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东方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皆强调内省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中的“乔哈里窗”理论将自我分为公开我、盲点我、隐藏我和未知我四个区域。其中,“盲点我”正是他人看得见而自己未察觉的部分,往往包含性格缺陷、行为模式或认知偏差。要突破盲区,需借助外部反馈、心理测评、深度对话等方式,打破自我美化的倾向。例如,一个领导者可能自认为果断高效,但团队成员却感到其决策武断、缺乏倾听——这种反差正是认知重构的契机。

同时,应避免陷入两种极端:一是过度自卑,将缺点无限放大,导致自我否定;二是盲目自信,拒绝承认短板,陷入“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认知陷阱。真正的自知,是在诚实面对弱点的同时,保有对潜力的信任。

---

二、以“比较而不攀比”为尺度:在差异中理解个体独特性

“尺”与“寸”的比喻提醒我们,评价标准具有情境依赖性。一个人在公众演讲方面笨拙,并不代表他在科研分析上无能;某人在人际交往中内向寡言,未必不能在艺术创作中展现惊人洞察。  
成长的关键不在于全面超越他人,而在于找到适合自身特质的发展路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至少拥有八种不同类型的智能(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内省、自然观察),每个人的优势组合各不相同。若用统一标尺衡量所有人,必然造成误判与压抑。

因此,正确的态度应是“横向比较以觉察差距,纵向比较以见证进步”。通过观察他人的长处,识别自身可学习的方向;但不过度焦虑于“不如别人”,而是聚焦于“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更进一步”。这种健康的比较观,既能激发动力,又能保持心理平衡。

---

三、以“接纳与转化”为核心:将不足视为成长的资源

传统观念常把“不足”等同于“缺陷”,视之为需要掩盖或消除的污点。然而,当代积极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弱点本身可能蕴含着力量的种子。  
例如,敏感常被视为情绪不稳定的表现,但它也可能转化为共情力与艺术感知力;拖延可能反映深层的价值冲突,促使人重新审视目标意义;失败虽令人痛苦,却是试错与创新不可或缺的过程。

荣格所说的“阴影整合”理论主张,人格的成长不是消灭阴暗面,而是将其纳入意识层面进行理解和转化。当我们不再抗拒自己的不足,反而尝试理解其成因(如童年经历、环境压力、认知惯性),就能从中提炼出改变的动力。比如,一个因害怕批评而回避表达的人,若能意识到这是出于对认可的渴望,便可将其转化为追求卓越的内在驱动力。

---

四、以“刻意练习与系统支持”为路径:构建可持续的成长机制

认识到不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成长依赖于行动。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强调,能力提升并非简单重复,而是要有明确目标、及时反馈和走出舒适区的努力。  
针对具体短板,可采取如下策略:
- 分解问题:将笼统的“我不擅长沟通”细化为“我在会议中不敢发言”“我难以清晰表达观点”等可操作项;
- 设定微目标:如每周主动提问一次,录音回放改进语速与逻辑;
- 寻求导师或同伴支持:加入写作小组、演讲俱乐部,在安全环境中练习;
- 建立反馈闭环:定期收集他人意见,调整方法。

此外,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也至关重要。一个鼓励试错、包容失败的学习型组织,远比高压惩罚更能促进个体直面不足并勇于改进。家庭、教育体系亦应从“纠错导向”转向“发展导向”,帮助人们建立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

五、以“生命整体性”为归宿:在有限中追寻无限的意义

最终,人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不足,是因为理解了生命的有限性与完整性。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承认自己无法精通一切,恰是一种智慧的成熟。  
苏格拉底自称“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正是在这种谦卑中开启了哲学探索的大门。人生的意义不在完美无缺,而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赋义。  
当一个人能说“我知道我不善交际,但我用文字传递温度”“我体力不佳,但我的思想可以走得更远”,他就完成了从“缺陷感”到“独特性”的跃迁。

这种成长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人格的深化——它让我们学会与不完美共处,在局限中创造自由,在短暂中书写永恒。

---

结语:在“短”与“长”的辩证中走向完整之人

屈原身处乱世,理想破灭,却仍以诗魂照亮千古。他的悲愤背后,是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今天我们重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只是获取一句励志格言,更是继承一种生存智慧: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无所不能,而在于明知所短,依然前行;在于看见局限,仍然选择燃烧。

成长的本质,不是变成别人眼中的“完人”,而是在认清自己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敢地活出属于自己的长度与深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