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1回复

[健康饮食]入冬手脚冰冷,建议:早餐多吃这6种,暖胃又养人,红润有光泽[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73
金币
52874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立冬刚过,这几天逐渐转冷,许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和体质偏寒的朋友,又开始面临一个老生常谈的困扰——手脚冰凉,即使穿的再厚,手脚也像冰块一样,难以回暖。这其实是气血不足,血液循环不畅的表现,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一天之计在于晨,一顿营养丰富的温暖脾胃的早餐就如同点燃身体的炉火,能为一上午乃至一天充满能量和热量。下面精心推荐了6块适合冬天吃的暖身早餐,做法简单,暖胃养人,坚持吃脸色红润有光泽。

1.桂圆红枣糯米粥

这款粥品是手脚冰冷人士的经典之选,集补血、安神、暖身于一体。

2.酒酿鸡蛋小圆子

酒酿,又称醪糟,是冬季暖身的“神仙食材”,能促进血液循环,微微的甜香也非常开胃。

3.番茄鸡蛋牛肉面

对于无肉不欢,或需要更多能量的人来说,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是早餐的绝佳选择。

4.红糖姜枣茶 + 全麦三明治

如果时间紧张,一杯驱寒茶搭配一份营养三明治,是快速又有效的暖身方案。

5.小米南瓜山药粥

这款粥色泽金黄,味道甘甜,食材健脾养胃、补充能量的基础款。

6.核桃燕麦芝麻糊

核桃和芝麻都是补肾益精的宝藏食材,肾气充足了,温煦全身的能力就强。

一年四季冬天这个时节寒冷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身体状况,以上6款早餐,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口味来改变,再好的食材也贵在坚持,从早餐开始,让这个冬天不再难熬。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73
金币
52874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立冬之后,天气逐渐转寒,人体阳气内敛、气血运行减缓,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尤其以女性、体质虚弱者或久坐少动人群更为常见。这在中医理论中多属“阳虚”“气血不足”或“经络不通”,西医则可能与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自主神经失调有关。以下从中医调理、生活习惯、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及心理调节五大方面系统阐述应对之策,帮助您温暖过冬。

---

一、调养阳气,固本培元(中医视角)

手脚冰凉的根本原因常在于“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冬季正是“藏精养阳”的关键时节。

- 艾灸温补:重点灸关元穴(脐下三寸)、命门穴(第二腰椎下)、足三里(膝盖下三寸)等穴位,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钟,可显著提升阳气,改善四肢不温。
- 中药调理:若长期手脚冰冷伴乏力、畏寒、月经不调,可考虑服用温阳补气类方剂,如当归四逆汤(适用于血虚寒厥)、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阳虚),但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忌盲目进补。
- 泡脚驱寒:每晚用40°C左右温水泡脚15–30分钟,可加入艾叶、生姜、花椒等温经散寒药材,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引火归元。

---

二、科学饮食,由内暖身(营养学策略)

食物是身体的“燃料”,合理的饮食结构能有效提升基础代谢率,增强御寒能力。

- 增加优质热量摄入:适量增加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坚果(核桃、杏仁)、牛油果、深海鱼(三文鱼、鲭鱼),提供持久能量。
- 温性食材为主:多吃生姜、红枣、桂圆、羊肉、牛肉、韭菜、山药等温补食材。例如:冬季可常饮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既能驱寒又不燥热。
- 避免寒凉损伤脾阳:减少生冷食物(如冰饮、沙拉、西瓜)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越吃越冷”。
- 铁与维生素B12补充:缺铁性贫血者易出现末梢供血不足,应多食动物肝脏、红肉、菠菜,并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

三、动则生阳,激活循环(运动干预)

“静则寒,动则热”,运动是提升体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 每日适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跳绳、太极拳等,持续30分钟以上,可显著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脏泵血能力。
- 办公室微运动:久坐人群可定时做“踮脚尖”“搓手搓脚”“原地踏步”等小动作,防止下肢血液淤积。
- 瑜伽与拉伸:练习“猫牛式”“下犬式”等体式,有助于疏通经络,特别是督脉与膀胱经,提升全身阳气流动。

> 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者的基础体温平均比久坐者高0.3–0.5°C,且寒冷耐受力显著增强。

---

四、起居有常,护阳避寒(生活方式优化)

冬季养生贵在“藏”,顺应自然节律才能抵御外寒。

- 保暖重点部位:头部、颈部、背部、脚部为阳气汇聚之处,外出时戴帽、围巾,穿保暖鞋袜,避免“寒从脚起”。
- 早睡晚起,顺应天时: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护阳,建议22:30前入睡,7点后起床。
- 避免过度出汗:冬季不宜剧烈运动至大汗淋漓,因“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反而更怕冷。
- 保持室内湿度与通风:空调或暖气易造成空气干燥,影响呼吸道与皮肤屏障,建议使用加湿器,并每日开窗通风15分钟。

---

五、情志调摄,心暖身亦暖(心理与情绪管理)

现代医学发现,情绪压力会通过交感神经抑制末梢血管扩张,导致手脚冰凉加剧。

- 减少焦虑与紧张: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引发“雷诺现象”(遇冷或情绪激动时手指发白发紫),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正念练习调节情绪。
- 保持心情愉悦:中医讲“喜则气缓”,愉悦的情绪有助于气血调和。可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与血清素分泌)、听舒缓音乐、与亲友交流。
- 建立温暖的生活仪式感:如早晨喝一杯温水、睡前读一本书、与家人共进晚餐,这些微小而确定的温暖,能从心理层面提升抗寒能力。

---

结语:手脚冰凉,是身体发出的“温暖警报”

它不仅是气候的反映,更是体质状态的一面镜子。与其依赖暖宝宝、电热毯等外部加热方式,不如从内在阳气、气血运行、生活方式入手,实现由内而外的真正温暖。正如《遵生八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立冬之后,学会“藏”、懂得“养”、善于“动”,方能在凛冽寒冬中守住一身正气,迎来春生之机。

> 温馨提示:若手脚冰凉伴随皮肤苍白、麻木、疼痛或变色(如发紫发黑),应及时就医,排除雷诺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