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王大爷退休那年被查出高尿酸血症,尿酸飙到了560 μmol/L,医生开了非布司他。

头一年吃得很规律,复查尿酸降了不少,一家人都松了口气。可过了两年,王大爷突然查出肾功能异常,肌酐值超了警戒线,尿检也不太好。
“明明尿酸降下来了,怎么肾反倒出问题了?”
类似王大爷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非布司他是‘长期吃、安全无忧’的降尿酸良药,但忽略了两个关键细节,肾脏健康就可能在悄无声息中亮红灯。

长期服药的人,真的该了解:非布司他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吃了就放心”的“安全伞”。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长期服用非布司他,你不能忽略的两个细节,以及肾损伤风险背后的真相和对策。
非布司他:降尿酸的“明星药”,但真的安全无忧吗?
非布司他作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主要功能为抑制嘌呤代谢时尿酸的生成,进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鉴于其显著疗效,该药在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颇为广泛。

从效果上看,它确实比传统的别嘌醇更强、更稳定,特别适合肾功能轻中度受损的人使用。
但问题在于:长期使用非布司他,若忽视了“剂量控制”和“定期监测”,肾脏负担可能不降反升。
有研究显示,在未规范监测的情况下,连续服用非布司他超过2年的人群中,有7.8%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
肾脏作为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面对持续“外来干预”,若没有防护措施,就容易“过劳”甚至“罢工”。

坚持长期服用非布司他,2年后,身体可能出现这2个变化
1.肾小管损伤悄然发生:
非布司他虽通过肝脏代谢为主,但其代谢产物仍需经过肾脏排出。
当患者忽视肾功能监测,或合并服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如NSAIDs止痛药),肾小管可能持续受压,造成尿蛋白、肌酐升高、夜尿频繁等表现。
临床上,部分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在体检中查出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超过15%。

2.尿酸“过降”,反伤肾功能: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陷阱是——尿酸不是越低越好。
研究发现,当血尿酸降到200μmol/L以下时,反而增加肾小球硬化和结晶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人群。
原因在于:尿酸在人体内也有抗氧化作用,一旦降得太低,会削弱肾脏细胞的防御能力,容易诱发结构性损伤。
这2个关键点,长期吃非布司他的人务必要注意
1.定期复查肾功能,至少每3个月一次:
肌酐、尿素氮、eGFR以及尿常规,作为基础检测项目,乃是洞察肾脏状态最为直观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清晰管窥肾脏的健康状况。

医生建议:一旦发现肌酐超过正常上限10%,就应警惕,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联合用药者(如痛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更要特别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形成“隐性肾毒性累积”。
2.把控尿酸目标值,控制在300-360μmol/L之间:
很多人追求“尿酸越低越好”,实则误入歧途。医学共识指出,无结晶性关节炎或痛风病史者,目标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即可;有痛风发作史的患者,则建议在300μmol/L左右。

这个范围内,既能防止尿酸结晶沉积,又不至于对肾脏造成抗氧化能力下降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也要配合低嘌呤饮食、充足饮水、规律作息等方式协同降尿酸,而不是全靠药物“单打独斗”。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
长期吃非布司他,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的风险在于我们对用药后续管理的忽视。肾脏是一对“沉默的器官”,它不吭声,不代表一切安好。
所以今天请你记住:
- 非布司他不是“一劳永逸”,定期复查是基本功;
- 尿酸不是越低越好,合适区间才是真健康;
- 肾脏不疼不痒,但损伤了就难以恢复,防患于未然才是王道。

如有正在服用非布司他的亲人或朋友,也欢迎转发这篇文章,帮助更多人守护好自己的肾脏健康。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年中国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诊疗指南》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机制探讨》中华肾脏病杂志
《降尿酸药物对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的肾脏安全性评估》协和医院临床用药指南
《肾脏疾病预防指南(2023年修订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综合管理建议》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痛风合并慢性病的药物管理规范》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