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奇观]深圳龙岗双子星学校 / URBANUS都市实践[4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298
金币
53074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6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 TAL

我们将书院营造作为激活社区文化的契机,通过提案修补城市现有的空间环境,同时把周边有价值的文化脉络梳理、显影出来,希望能‘滋养’未来这片城区,以两个新学校的建筑设计来编织更理想的城市空间和更丰富的城市生活。”

孟岩

▲项目鸟瞰© TAL

▲围屋学社鸟瞰© TAL

地块上分布着住宅、工业园区和城中村,村口一棵百岁大榕树下的大王伯公庙至今香火不断,北侧几百米处有客家围屋七星世居,南北两山一树形成一条微弱的城市自然文脉。东北角围龙书院(中小学)紧邻城市干道,西南的围屋学社(小学)有小河流过,中间有一个高层住宅小区。

▲设计分析© URBANUS都市实践

▲围龙书院轴测鸟瞰© URBANUS都市实践

▲围屋学社轴测鸟瞰© URBANUS都市实践

围龙书院屋顶局部鸟瞰© TAL

围龙书院街景© TAL

客家文化里核心聚落形态——围屋,具有强烈的领域感和丰富的院落空间,我们从这一传统建制中汲取灵感,用现代建筑语言重新诠释围屋的空间逻辑,希望探索基于地域类型研究的场所营造,重塑校园边界,实现书院的社区共享,并探讨系统性创新的公共空间管理策略。

▲模型© URBANUS都市实践

围龙书院室外操场局部鸟瞰© TAL

围龙书院小学部风雨操场© TAL

围龙书院内院© TAL

围龙书院宿舍屋顶平台© TAL

围龙书院小学低年级内院© TAL

围龙书院小学低年级走廊© TAL

围龙书院小学中年级内院© TAL

围龙书院中学部内院© TAL

围龙书院游泳馆与报告厅之间的架空空间© TAL

围龙书院以客家围屋式的连续水平体量回应周边城市的超大 尺度和过度垂直性。通过基地边界密度的叠加,营造围合的书院体量,给学校内部让出了岭南园林般丰富的庭园空间。沿场地边界共享功能空间、在首层对城市开放骑楼街道界面以及向社区开放廊道,形成了学校与社区交互的复合界面。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书院单元+游廊聚落”的空间模式,将传统围屋的院落体系解构为几个独立书院单元,对应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低年级书院以圆形的坡道环路与趣味性空间激发探索欲望;中年级书院通过开阔的拼色运动庭院鼓励活泼自由的奔跑; 高年级书院则是通过静谧的庭院与植被,营造专注与交流并重的学习氛围。

▲围龙书院轴测图© URBANUS都市实践

围屋学社内院© TAL

围屋学社内院–二层操场© TAL

围屋学社二层操场© TAL

围屋学社二层操场天窗© TAL

围屋学社通向二层操场楼梯© TAL

围屋学社次入口台阶© TAL

围屋学社西侧楼梯间© TAL

风雨操场© URBANUS

负一层舞蹈教室© TAL

五层东侧美术教室© TAL

围屋学社场地形状不规则且周边高楼环伺,外折内圆的平面形态将基地使用最大化,设计策略回应高密度环境的同时,力图缝合碎片化的空间肌理并重新植入社区的文化与精神性内核。在强调上部围合的同时,将学校与社区可共享的文体功能置于底层。中心大面积的运动场可为社区提供大型活动的舞台空间,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筑语言从客家民居中汲取灵感,结合本地气候与学校的功能需求,多元的立面语汇回应了高密度校舍在遮阳、通风以及私密性与开放性等方面的问题。

▲围屋学社轴测图© URBANUS都市实践

▲围屋学社内院夜景© TAL

▲围屋学社夜景鸟瞰© TAL

▲街区夜景鸟瞰© TAL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URBANUS都市实践

▲围龙书院剖透视© URBANUS都市实践

▲围屋学社剖透视© URBANUS都市实践

建设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

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项目地点: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五联社区

设计时间:2021-2022

建设时间:2022-2024

主持建筑师:孟岩 文汀

提案阶段设计团队:孙鹏程 黄佳鸿 张超贤

投标阶段设计团队:黄佳鸿 张超贤 曾怡 于世垚 朱宏瑞 廖国通 翁华 周樾融 高云睿 宋宝林 孙佳伟 陈婧 | 龚一丹(社区营造)| 马曦滢 蒲瑾燕(景观) | 陈以宁 张慧 张心愉(实习生)

摄影师:TAL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830
金币
445340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小时前
URBANUS都市实践在深圳龙岗的教育类项目实践
URBANUS都市实践作为国内先锋建筑团队,其设计常融合城市文脉与功能性创新。在龙岗区,虽未发现明确命名为“双子星学校”的项目,但以下实践体现其教育空间设计理念:

深圳未来双语学校(龙岗)
该校为2023年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位于龙岗大道北侧(龙城广场地铁站东北约400米),2024年9月正式开学。
设计可能延续URBANUS对公共性与在地文化的关注,例如通过开放空间促进社区互动,但具体设计方未公开提及。
龙岗区实验学校
URBANUS虽未直接参与此校建设,但其在深圳的教育类项目(如北京新世纪实验小学改造)强调:
空间活化:打破传统封闭布局,增设多层活动平台与开放庭院;
文化转译:将地域符号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如中式坡顶与几何立面的结合);
生态融合:利用绿植庭院、立体绿化衔接自然景观。
URBANUS的教育建筑设计核心特点
综合其作品(如坂雪岗艺术中心、南方科技大学体育馆),可提炼以下共性:

功能复合化
整合教学、社交、文化展览等多重场景(例:坂雪岗艺术中心通过24小时开放内街连接剧院与科技馆3)。
地形呼应策略
依山就势构建阶梯式空间(如南科大体育馆以山丘为背景,延伸出悬挑屋盖形成荫蔽活动区)。
社区渗透性
模糊校园与城市边界,例如将操场看台兼作公共广场基座,促进市民共享资源。
潜在关联方向推测
若存在“双子星学校”概念,可能指向两种方向:

双校区联动设计
参考URBANUS的福州烟台山城市更新项目,通过连廊、景观轴线串联分散地块,形成功能互补的“双核”结构。
文化符号创新
如五龙庙环境整治中对历史元素的抽象重构,可应用于龙岗客家民居或工业遗产的现代转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298
金币
53074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6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深圳龙岗围龙书院与围屋学社:以书院营造激活社区文化与城市空间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在深圳龙岗区五联社区,URBANUS都市实践以“书院营造”为核心理念,设计了围龙书院(中小学)和围屋学社(小学)两所学校。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筑提案修补城市现有空间环境,梳理并显影周边有价值的文化脉络,以“滋养”未来城区。设计师孟岩提出,希望通过这两个学校的建筑设计,编织更理想的城市空间和更丰富的城市生活。

场地特征与文化脉络
项目地块环境复杂,包含住宅、工业园区和城中村。场地内保留了重要的文化符号:村口一棵百岁大榕树下的大王伯公庙香火不断,北侧几百米处有客家传统建筑七星世居。南北两山、一树(榕树)、一庙(伯公庙)形成了一条微弱但珍贵的城市自然与文化文脉。设计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地域文化特质,将客家围屋这一核心聚落形态作为设计灵感源泉。

设计策略:传统围屋的现代转译
1. 围龙书院:围屋空间逻辑的当代诠释
   - 整体布局:以客家围屋式的连续水平体量回应周边城市的超大 尺度和过度垂直性。通过在基地边界叠加共享功能空间,营造围合的书院体量,内部则形成岭南园林般的丰富庭园空间。
   - 空间模式:“书院单元+游廊聚落”。将传统围屋的院落体系解构为多个独立书院单元,分别对应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需求:
     - 低年级书院:采用圆形坡道环路与趣味性空间,激发儿童探索欲望。
     - 中年级书院:设置开阔的拼色运动庭院,鼓励活泼自由的活动。
     - 高年级书院:营造静谧的庭院与植被环境,兼顾专注学习与交流互动。
   - 社区共享:首层对城市开放骑楼街道界面,沿场地边界设置共享功能,并向社区开放连接廊道,形成学校与社区交互的复合界面。

2. 围屋学社:高密度环境下的空间缝合
   - 场地应对:面对不规则场地和周边高楼环伺的高密度环境,采用“外折内圆”的平面形态,最大化利用基地面积。设计策略旨在缝合碎片化空间肌理,并重新植入社区的文化与精神性内核。
   - 功能布局:将学校与社区可共享的文体功能置于底层。中心大面积运动场可作为社区大型活动的舞台空间,增强社区凝聚力。
   - 建筑语言:从客家民居中汲取灵感,结合本地气候与学校功能需求,通过多元立面语汇解决高密度校舍的遮阳、通风及私密性与开放性平衡问题。

关键设计亮点
1. 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两所学校均以客家围屋为空间原型,但并非简单复制传统形式,而是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进行转译。例如围龙书院的“书院单元”概念、围屋学社的“外折内圆”形态,均是对传统聚落逻辑的抽象提取与再创造,使建筑既具有鲜明的地域识别性,又符合当代教育功能需求。

2. 立体化公共空间营造
   - 围龙书院通过屋顶平台、架空空间(如游泳馆与报告厅之间的架空区域)创造出多层次的活动场所。
   - 围屋学社则巧妙利用二层操场作为核心共享空间,并通过天窗、楼梯等元素强化竖向联系,将活动空间从地面延伸至空中。

3. 社区融合与开放性
   设计强调学校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角色。围龙书院的骑楼界面、共享廊道,以及围屋学社底层的共享文体设施,打破了传统校园封闭的边界,使学校在非教学时段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实现了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共享互惠。

4. 可持续设计考量
   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设计注重自然通风、遮阳隔热。例如通过院落布局促进空气流通,立面设计考虑遮阳效果,屋顶绿化等措施也有助于改善微气候。

项目意义与影响
1. 激活社区文化:项目通过梳理和显影客家文化脉络(如七星世居、伯公庙),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学校成为传承和展示地域文化的载体。正如孟岩所言,“滋养”了片区的文化氛围。
2. 优化城市空间:在复杂的城中村与工业区环境中,两所学校如同“城市修补器”,通过精心的设计策略缝合了碎片化的城市肌理,提升了整体空间品质。
3. 创新教育空间:“书院单元+游廊聚落”的模式为不同学段学生创造了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互动性和体验感。
4. 探索公共空间管理策略:项目提出的系统性创新公共空间管理策略,为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学校与社区共享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结语
深圳龙岗围龙书院与围屋学社项目,不仅是两所现代化学校的建设,更是一次成功的“书院营造”实践。它深刻诠释了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激活社区文化、修复城市空间,并将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正如孟岩及其团队所期望的那样,这两所学校将成为编织理想城市空间、丰富城市生活的关键节点,为未来的城区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新建建筑与既有文化、社区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