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固态电池新进展:2000 次循环后性能依旧稳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307
金币
53076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6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11 月 9 日消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团队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为固态电池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能够显著提升离子传输速度与电极稳定性的合金设计策略,有望加速下一代固态电池迈向商业化应用。相关成果已于 10 月 31 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这项研究聚焦于金属合金负极的结构调控,特别是锂铝合金中锂离子的传输机制。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调整锂与铝的比例,可以改变合金内部两种不同的晶相比例 —— 锂含量较高的 β 相和锂含量较低的 α 相。每一种相都像是离子运动的不同“地形”,决定了电池的充放电速度与使用寿命。

实验结果显示,β 相形成的路径能让锂离子的移动速度比 α 相快上百亿倍。这些富含 β 相的合金不仅提升了离子传导效率,还形成更致密、更稳定的电极结构,改善了电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质量。

在实际测试中,采用富 β 相电极的电池展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在超过 2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高效的容量与速率表现。这标志着团队首次直接证明了 β 相的分布与锂离子扩散行为之间的关联,为电极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郑晨(Zheng Chen)教授和全有珠(Yuju Jeon)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合作机构包括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以及 LG 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研究得到了 LG 新能源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前沿研究实验室的支持。

团队表示,这一成果不仅仅是材料层面的改进,更提出了一种可控的合金相设计思路。通过精确调控晶相分布,工程师可以主动构建内部“离子高速公路”,而非依赖材料自身的偶然结构,从而加速高性能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方法为未来基于合金电极的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尤其适用于对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性能有高要求的电动汽车领域。随着固态电池技术成为能源储存领域的重点方向,这类研究成果有望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实用化迈进一步。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307
金币
53076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6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实现固态电池关键突破:晶相调控开辟“离子高速公路”新路径

2023年11月9日,一项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工程团队主导的前沿研究,为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项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首次揭示了通过精确调控锂铝合金中晶相分布,可显著提升离子传输速率与电极稳定性,标志着在迈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充型下一代储能系统的关键一步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

一、核心突破:从“被动依赖”到“主动设计”的材料范式转变

传统电池材料研发多依赖试错法或对天然材料结构的优化,而本次研究实现了从“被动适应材料特性”向“主动设计材料功能”的范式跃迁。研究聚焦于锂铝合金负极中的晶相调控,特别是α相与β相的比例控制——这两种晶体结构在微观层面如同不同的“地形地貌”,直接影响锂离子在电极内部的迁移效率。

- α相:锂含量较低,结构致密但离子扩散通道受限,属于“崎岖山路”,离子移动缓慢。
- β相:富含锂元素,具有开放的晶体框架,形成类似“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实验测得其离子传导速度比α相高出上百亿倍。

这一数量级的差异不仅令人震惊,更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节锂铝比例,精准“编程”材料内部的导电网络,从而定制化设计高性能电极。

---

二、科学机制:晶相分布决定界面稳定与循环寿命

除了离子传输速度外,电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稳定性是制约固态电池实用化的另一大难题。该研究发现,富β相合金不仅能加速离子流动,还能在充放电过程中形成更加均匀且致密的界面层,有效抑制枝晶生长和界面副反应。

- 在超过2000次的深度充放电循环测试中,采用富β相电极的固态电池仍保持9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并展现出卓越的倍率性能(即高速充放能力)。
- 团队利用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如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与透射电子显微镜),首次直接观测到β相的空间分布与锂离子扩散轨迹的高度关联性,确立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设计原则。

这不仅是对材料行为的深入理解,更为未来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与物理模型支持。

---

三、技术创新:提出“合金相工程”新策略,构建“离子高速公路”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合金相工程(Alloy Phase Engineering)”的全新设计理念,即将材料内部不同晶相的种类、比例、空间排列作为可调控参数,进行系统性优化。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
- 可扩展性强:不仅适用于锂铝合金,还可推广至硅基、锡基等其他合金体系;
- 工艺兼容性好:可通过常规熔炼、退火、薄膜沉积等工业手段实现相调控;
- 界面自优化潜力:β相在循环过程中自发重构,形成稳定的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层),减少人工干预需求。

正如郑晨教授所言:“我们不再等待理想的材料出现,而是亲手打造它。” 这一思想或将重塑整个电极材料的研发逻辑。

---

四、产业前景: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赋能电动汽车与高端储能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安全性不足等瓶颈,而固态电池被视为破解这些难题的“终极方案”。然而,其商业化进程长期受制于成本高、循环差、界面不稳定等问题。

本研究成果为解决上述挑战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线:
- 高能量密度:合金负极理论容量远高于石墨,配合高电压正极可大幅提升整体能量密度;
- 超快充电潜力:百倍级离子传导提升意味着几分钟内完成充电成为可能;
- 长寿命与高安全:无液态电解质、无锂枝晶穿透风险,结合稳定界面设计,极大增强电池安全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LG新能源作为合作方深度参与该项目,显示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趋势。这意味着该技术有望在中短期内进入中试甚至量产阶段,优先应用于高端电动车、无人机、航空航天等领域。

---

五、未来展望:开启“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新时代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单一电池技术改进。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材料不再是静态的载体,而是动态可编程的功能系统。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结合机器学习预测最优相组合与分布模式;
- 发展三维梯度相结构设计,实现离子流的定向引导;
- 探索多尺度耦合效应(从原子到宏观)下的性能协同优化;
- 拓展至钠、钾、镁等新型电池体系,推动全系列固态储能技术进步。

此外,该成果也凸显了美国在先进能源材料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以及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模式的巨大潜力。

---

结语: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的桥梁正在搭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此次研究成果,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它告诉我们:未来的电池,不是靠偶然发现,而是靠精密设计;不是靠堆叠材料,而是靠驾驭结构。

随着这类“底层创新”的不断积累,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的那一天,已不再遥远。而在通往零碳未来的道路上,这样的科学跬步,终将汇聚成变革的洪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