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冬天的寒冷气候让很多高血压患者感到不适。这个季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尤其需要多加注意,因为寒冷天气本身就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影响。
而在没有做好预防的情况下,容易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中风,尤其是脑卒中,往往是高血压患者最害怕的健康问题之一,寒冷天气可能成为诱发这一状况的导火索。
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冬天做好日常细节的管理,减少健康风险。医生和专家们提到,如果高血压患者能注意五个细节,就能有效降低发生中风的几率。

起床时一定要“慢半拍”,遵循“三个三分钟”的原则。很多高血压患者早晨刚起床时容易出现血压波动,突然的起身可能会导致头晕、眼花等症状,甚至增加中风的风险。
因此,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早晨起床后,应遵循“三个三分钟”原则:第一个三分钟是躺在床上静止三分钟,让身体从躺卧的状态适应为站立状态;
第二个三分钟是在床上进行轻微的活动,如活动脚趾、手指等,让血液流通;第三个三分钟是坐在床边再待三分钟,然后再慢慢站立起来,避免突然的姿势变化引起血压波动过大。
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因起床过急引起的血压剧烈波动,避免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从而减少中风的风险。

当外出时,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患者一定要“全副武装”,特别是要保护好头颈部。冬季气温下降,人体的血管会收缩,血压会自然上升。
高血压患者若在寒冷的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血管收缩过度,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负担,从而导致中风的风险。因此,外出时一定要穿戴保暖,尤其要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
头部和颈部是非常重要的部位,这些地方血管丰富,稍微受凉就容易导致血流不畅,甚至引发血压波动。
帽子、围巾这些保暖工具可以有效减少冷空气的侵袭,保护颈部的血管不被急剧收缩,避免中风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的锻炼时间也要特别注意。虽然运动对于高血压患者有益,但在寒冷的季节,锻炼时间要避开清晨或者寒冷的时段。
晨跑、晨练看似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习惯,但实际上,在清晨寒冷的空气中进行剧烈运动,反而容易导致血压骤升。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身就比较脆弱,强烈的运动刺激和寒冷的空气会使血管收缩过度,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因此,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锻炼最好避开早晨的低温时段。
午后天气相对温暖时,气温较为稳定,血压相对平稳,这时适合进行散步、轻度的有氧运动。避免强烈的运动刺激,可以有效减轻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降低中风的风险。

此外,饮食上的进补也需要控制节制,尤其是避免过度进补。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进补时要格外小心。
许多人喜欢在寒冷的季节吃些油腻、辛辣、热气腾腾的食物,觉得能暖和身体,增强抵抗力。然而,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尤其是一些重口味的火锅、炸物等。
容易导致血脂和血压的升高,增加中风的发生风险。进补要有节制,尤其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因为高盐饮食会直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容易导致血压飙升。
医生建议,冬季应保持清淡的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瘦肉、鱼类和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高糖和油腻食物。同时,多饮水、少饮酒,确保体内的水分平衡,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和身体的健康。

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排便看似是非常简单的生理过程,但高血压患者在排便时如果过于用力,会增加腹部压力,从而引发血压升高,甚至诱发中风。
特别是冬季,很多高血压患者往往在寒冷的天气中长时间待在暖气房里,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便秘的问题,而便秘往往让人不得不使劲排便。
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在排便时应避免用力过猛,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肠道健康。
若出现便秘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不必要的腹压对身体造成额外的压力。

血压监测要“勤快些”,而服药更要“雷打不动”。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血压的稳定控制,尤其是在天气变化较大、寒冷季节到来时。
血压波动的幅度更大,因此,定期监测血压变得尤为重要。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定时测量血压,尤其是寒冷天气来临时,更要增加监测的频率。
除此之外,服药也非常关键。高血压患者不能因为感觉良好就停药,特别是在冬季,气温低、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时,若忽视药物治疗,血压容易出现波动。
患者应当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按量服药,保持血压平稳,降低中风的风险。

寒冷的季节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尤其是中风的风险更大。但只要高血压患者能够做到一些日常细节的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就能够有效降低发生中风的几率。这些简单的细节,或许就是避免中风的关键。希望每个高血压患者都能够意识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性,确保自己在寒冷的季节里依旧保持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血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刘玉敬,马晴,梁雅静,刘颖,张静,成杰,周然,郭宗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症状群及其与预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中国临床研究,2024-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