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奇观]Justin:从罗马尼亚到慕尼黑,再到世界[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431
金币
53874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转自:WIIISH惟学空间

Justin
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
GPA:1.8
(德国评分体系, 1.0 = excellent, 5.0 = fail)
截至发稿前获得Offer
伦敦大学学院UCL
建筑设计硕士 - MArch Architectural Design1y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MU
建筑与城市主义硕士 - MA Architectureand Urbanism 1y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MSA
建筑学硕士 - Master of Architecture 2y
建筑联盟学院AA
可持续环境硕士 - MSc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Design 16m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
建筑、城市与建筑科学硕士 - MSc AUBS(track Architecture) 2y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建筑与城设硕士 - M.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1y
慕尼黑工业大学 TUM
建筑学硕士 - M.A. Architecture 2y
……
更多录取结果还在等待中











左右作品 · © Justin
师友寄语

导师ZIRUI.P(哈佛大学GSD)
Justin 的设计风格有着德国或欧洲的理性,又带有自己特别的想法,在整个作品集过程中抗住了时间紧的压力,把作品的质量要求保持在了一个很不错的标准,最终也是顺利拿到了各大心仪学校的offer。恭喜 Justin !希望 Justin 未来可以继续探索欧洲,体验世界。

导师KIA(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第一次看到 Justin 作品集的时候,就能立马感受到一种“熟悉的硬核感”。仔细看了一下教育背景才发现,原来我们一样有着德国的本科背景。而且,在众多展示设计技巧的作品中,居然还会有同学想要做一个关于结构和节点的项目,真的超难得!即便是需要徒手搓节点大样,Justin 也能很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希望 Justin 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将德国设计风格发扬光大!

导师YUJIN.C(哈佛大学GSD)
Justin 同学的基本功扎实,作品基础非常出色。在课程交流过程中,他总能迅速理解设计指导的方向并高效落实,令每一次讨论都十分顺畅而富有成果。与他一起探讨设计是件愉快的事。祝贺 Justin,愿你在欧洲的学习旅程中继续发光发热,勇敢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WIIISHING SPACE
25FALL @ Justin

34.54 °N, 135.5°E
慕尼黑马斯曼公园
空间站| 公园20分钟,发呆是必要的呼吸。
00#
十八圈之后的偶遇
[ 序 ]
要不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我可能永远联系不到瓜哥。决定找机构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底——典型的“最后时刻才上车”选手。联系了几家机构后,耳边回荡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间很紧啊,要抓紧开始了。”说得我差点以为自己马上就要错过最后一班末班车。于是,我一边在网上“考察”,一边还想着“不急不急,先回国看看再说”,心态堪比一个准备散步的悠闲游客。
没想到,最后被“后来居上”的惟学拦下。说实话,原因其实很简单:聊过的很多机构都让我感觉“模板化”得有点空洞,而我拒绝被流水线教育。瓜哥没有虚头巴脑的吹捧,说话直接、内容扎实,只有那份对自己团队实力的笃定自信。就是这种自信,让我觉得俩字“靠谱”!
事实证明,我选对了。无论是文书还是作品集,整个过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让我在毕业和作品集的双重压力下,依然能把一切稳稳交上。

故事的开始
01#
Mr. Worldwide的前传
[ 关于我 ]
海关工作人员曾亲切地称我为“Mr. Worldwide”。
出生在罗马尼亚,成长于中国,11岁移居德国,大学期间又跑到英国交换。跨文化的经历没让我变成奇思妙想的艺术家,反而让我越来越“理性”,我将这种理性归功于德国著名的 Bauhaus精神。

从德国慕尼黑工大毕业啦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大一第一堂课——Prof. Florian Nagler的“Einfach Bauen(简单建造)”。他用现实而直接的理念打碎了我们那些花俏得像烟花的方案:“真正打动人的设计,不是堆满创意的装饰,而是精准到无法再减的一笔。”最终获胜的,恰恰是那种平凡却极致的 BOX,功能至上、可落地的设计。那一刻,我与繁复设计告别,与简洁理念结缘。
现在的我,喜欢用极简的手法解决复杂问题,用克制放大空间的力量。或许在别人眼中,这种方法显得少了些创意,但我更享受在秩序与简约中探索设计的深度与可能。

最喜欢的 BOX
在国外的成长经历让留学对我而言显得理所当然,也为“Mr. Worldwide”的称号增添了几分名副其实的底气。实际上,由于当年交换的经历,我和几个朋友曾抱着“明年巴院见”的口号,一开始申请的目标就是英国——无论是学校排名还是城市环境,都非常符合我的期待。
和老师们聊过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有更多选择,不只是英国,美国或者其他欧亚地区也都在考虑范围内。
挑项目的时候,我主要考虑了几个方面: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毕竟靠谱的教学质量和未来发展机会很重要;教学风格与研究方向——我既选择了和自己风格接近的学校,继续深造,也想尝试风格完全不同的学校,跳出舒适圈突破自己;地理位置原本是我最不在意的因素——在“土豆国”长大,阴天和寒风已经是日常套餐。但真的体验过伦敦的连环阴雨之后,我才意识到:学校选不好可能没被学业劝退,先被天气劝退了。
所以最后的筛选标准变成:
既要能学到东西,也要能活得下去。

不去北欧也能看到极光
02#
设计思考 - 考古现场
[ 关于作品集 ]
对我来说,做作品集更像一次“时光回溯”。在德国,平时的 Final 大多是直奔成果,作品集却迫使我回到起点,重新拆解、梳理整个设计过程。
这种回顾很有趣,就像翻看一本旧日记,你总能发现自己当时没注意到的细节,甚至跳出一些全新的想法。结果就是,我一边做作品集,一边更清楚地看见了“我究竟是怎么设计的”。
不过,说起来轻松,实际准备过程完全就是一场心理过山车:刚开始试课时,听老师们点评我本科项目,感觉像开了新地图——“原来还能这样想!” 兴奋到脑子里爆出一堆想法。可好景不长,很快进入“根本做不完”的焦虑阶段——白天在学校赶 studio,晚上熬夜拼作品集,早九到深夜的循环,让我无数次想直接摆烂,“算了,留在德国也不错”。但最后还是靠着一点点倔强撑了下来: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不拼就白费了。
第一个项目
Reimagining Heritage
第一个项目是将 Pinhão 历史悠久的筒仓改造成温泉酒庄,将 Pinhão 的酿酒传统与现代社区空间相结合的设计,通过创新重新定义传统。本项目通过改造 Pinhão 历史筒仓,将传统酿酒设施与现代社区空间结合,创造温泉酒庄的新体验。我的设计想法是:保留这些历史建筑,同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传统和现代社区生活连接起来。

“杜罗河:葡萄酒之路与历史旅程”
我把筒仓和它们之间的空间重新想象成温泉浴场与酿酒设施。游客和当地居民可以在这里泡温泉,同时体验酿酒文化——灵感来源于当地踩葡萄的传统。在设计过程中,我也特别考虑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保持原有结构,强化公共空间的连通性,让历史建筑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实现可持续利用和文化延续。

皮尼昂历史粮仓的再生
整体目标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创新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让 Pinhão 的文化与景观得以延续。
这是我对作品集完全“无概念”的阶段。从排版到叙事都跌跌撞撞,低估了作品集的难度,高估了自己。但好在结果还算值得。特别感谢孙老师和庞老师的指导。

莫名自信的第一版
↑ 孙老师开设的课题点击跳转 ↑
第二个项目
慕尼黑设计学院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让空间自己说话。我希望建筑像一条有机的脉络,把采光、流通和活动空间自然连接起来。三个倒置体量——采光核心、流通核心和夏季核心——就像三个互相呼应的“节点”,各自承担不同功能,但又形成整体的节奏感。
设计强调开放、灵活和互动:悬挂式工作空间让人们在内部自由移动,玻璃的夏季核心区让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模糊,光线和动线成为空间的引导者。整体目标是打造一个既能激发创造力,又让交流自然发生的环境,让建筑本身成为创新和协作的催化剂。

平面和长剖面
在第二个项目和KIA老师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她也有德国留学背景,很多交流一拍即合,给我的建议总是点到关键。
KIA老师的行路分享,感兴趣的同学可点击
特别是在结构和细节的把控上,她的严谨让我既心虚又兴奋,感觉被迫升级了一档。知道我时间紧迫后,她很快帮我梳理了目标和计划,让我不至于彻底崩盘,第二个项目也算勉强追回了一点节奏。

透视剖面和细节
第三个项目
城市设计 Volumenströmungen
紧接着就是曹老师指导的城市设计项目“Volumenströmungen”通过将建筑结构和绿地整合成一个无缝的城市结构,重新规划了新城区 Rappenweg。“Volumenströmungen”通过将建筑密度与连续绿地结合,改善了 Rappenweg 区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设计以Riemer Park 为起点,将其空间逻辑延伸进街区,形成一条贯穿的绿色走廊。建筑体量围绕绿地布置,在保持高效空间利用的同时,为公共活动和休闲创造条件。由此形成一个密度与开放并存、居住与工作相互补充的城区,让自然与城市生活在同一结构中平衡共生。
↑ 曹老师开设的课题点击跳转 ↑
曹老师像是帮我的作品集做了“总编审”。她不仅帮我把控整体风格和排版,还在逼近各个学校 DDL的时候,带我用“先保证完整性,再冲细节的方式快速推进,让我能按时赶上好几个学校的第一批申请。

城市设计分析图
回头看,作品集的三个月,几乎浓缩了本科前三年的设计历程。它既是挑战,也是自我认知的机会。不得不说,慕工大把我“养得挺好”——从小尺度到大 尺度的训练让我不用从零开始,而是能把本科的项目打磨成完整的作品集。(欢迎报考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大——毕业就送工程帽
03#
文书准备像施工现场的咖啡角
[ 让故事完整起来 ]
如果说作品集是一个大型施工现场——吵闹、紧张、满地灰尘;那么文书就更像是在新楼里开了间小小的咖啡馆。气氛没那么吵,偶尔还带点治愈感。

一开始我对文书完全没有头绪,心里想着:“难道要写一篇自我夸夸帖?”结果发现比想象的难多了。我说话的方式总是太简略,像只报了标题没写正文。幸好田老师总能抓住我话里的空白,把那些没说透的部分补全,让故事完整起来。
更神奇的是,我原以为文书会是最费脑的环节,没想到却成了整个申请周期里最轻松的一环。因为在和田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不光把想法说清楚了,还被反向启发了不少新角度。那种“哦,原来我自己是这样想的”的瞬间,甚至比做设计时更惊喜。
所以现在回头看,文书其实是一次“自我翻译”的过程。它逼着我把脑子里的碎片化想法,整理成能被别人读懂的语言

工作也可以在在咖啡馆
04#
Ihr schafft das!
[ 结语 ]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一路上被这么多人推着走,我才没有提前掉线。
当然,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但他们始终在远方给我加油。他们的关心,有时候是一通深夜的视频电话,有时候只是一句简短的“早点睡”。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陪伴,其实是我最稳固的支撑。
最后想对正在准备的学弟学妹们说一句:焦虑是因为你有考上的潜力!所以别慌,你可能比自己以为的更靠谱。
Ihr schafft das!——你们绝对可以的!

文中图片文字均来自作者 © Justin,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431
金币
538746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4小时前
关于“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建筑学专业、GPA 1.8的Justin获得了哪些学校的offer”这一问题,目前并无公开可查的真实信息表明存在这样一位具体人物(名为Justin、GPA 1.8、来自TUM建筑系)及其具体的留学录取结果。因此,无法提供确切的offer名单。

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问题背后的潜在意图,并为类似背景的学生提供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专业解读与策略建议。以下是对该问题的系统性延展回答:

---

一、背景解析:GPA 1.8在德国学术体系中的含义

在德国的评分体系中,1.0为最高分,4.0为及格线,因此 GPA 1.8属于“优良”水平(相当于德国学位成绩中的 *gut*),并非低分。对于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这类世界顶尖理工大学而言,建筑学本就是竞争激烈的学科,能在TUM取得1.8的成绩,说明该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 📌 补充说明:TUM建筑学本科/硕士课程难度高,评分严格,1.8在实际申请中已具备相当竞争力,尤其在欧洲范围内。

---

二、可能的用户意图推测:以“低分逆袭”为切入点的留学规划咨询

尽管问题形式是询问某位特定学生的录取结果,但更合理的理解是——  
用户可能想了解:一个GPA不算顶尖(但其实并不差)的TUM建筑系学生,在申请海外名校时能获得怎样的机会?是否有“逆袭”案例或可行路径?

基于此,我们构建一个典型场景进行推演:

> 假设 Justin 是一名 TUM 建筑学本科生,GPA 1.8,英语流利,拥有高质量作品集、研究经历和实习经验,目标是申请全球顶尖建筑院校的硕士项目。

---

三、Justin可能获得Offer的世界级建筑学院校预测(基于真实录取逻辑)

结合近年来建筑学留学趋势、各校录取偏好及TUM学生的普遍竞争力,以下是Justin有可能斩获Offer的国际顶尖建筑学院清单(排名不分先后):

| 学校 | 国家 | 录取可能性 | 关键优势匹配点 |
|------|------|------------|----------------|
| ETH Zuri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瑞士 | ⭐⭐⭐⭐⭐ | 同属德语区精英理工,学术互认度极高;TUM+1.8 GPA极具说服力 |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 Delft) | 荷兰 | ⭐⭐⭐⭐☆ | 欧洲建筑TOP3,重视作品集与设计思维,对TUM背景高度认可 |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The Bartlett | 英国 | ⭐⭐⭐⭐ | 强调创新与实验性设计,若作品集风格前卫则极具竞争力 |
| 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 英国 | ⭐⭐⭐⭐ | 不唯GPA论,看重创意潜力与设计理念表达 |
| MIT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美国 | ⭐⭐⭐ | 需极强作品集+科研经历+推荐信,GPA 1.8在美国体系中≈3.7/4.0,尚可接受 |
| Harvard GS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 美国 | ⭐⭐⭐ | 综合评估制,需突出跨学科能力与社会影响力项目 |
| ETH + EPFL 联合项目(如MAS) | 瑞士 | ⭐⭐⭐⭐☆ | 德语/英语双轨,TUM学历无缝衔接 |

📌 结论:  
虽然GPA 1.8在美国部分顶尖院校(如MIT、哈佛GSD)中不占明显优势,但只要作品集出色、有研究产出、推荐信有力、动机信深刻,仍有机会进入世界一流建筑学院。而面向欧洲高校(尤其是ETH、TU Delft等),TUM背景本身就是“金字招牌”,成功率显著更高。

---

四、提升录取概率的核心策略建议(适用于同类申请者)

即便GPA不是满分,也能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软实力突围”:

1. 打造世界级作品集(Portfolio)
- 展示设计逻辑、空间思维、技术细节与美学感知
- 包含至少1个长期深度项目(如毕业设计、竞赛获奖)
- 加入跨学科元素(可持续建筑、数字建造、城市更新)

2. 积累高质量科研或实践经历
- 参与TUM教授的研究项目(如建筑能源模拟、历史建筑修复)
- 在知名事务所实习(如Herzog & de Meuron、OMA、Sauerbruch Hutton)

3. 获取强有力推荐信
- 优先选择TUM教授、合作导师或国际项目负责人撰写
- 推荐信应具体描述申请者的独特贡献与潜力

4. 精准定位项目方向
- 若偏重技术:申请ETH的Computational Design、TU Delft的Building Technology
- 若偏重理论:考虑UCL Bartlett’s Architectural History or Theory
- 若追求先锋实验:AA AA Diploma 或 SCI-Arc(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

5. 语言与标准化考试准备
- 托福 ≥ 100 / 雅思 ≥ 7.0(单项不低于6.5)
- GRE非必需,但MIT、哈佛等偶有要求,建议考取以增强竞争力

---

五、延伸思考:德国教育背景在全球建筑界的独特地位

德国工程与建筑教育以严谨性、系统性和实践导向著称。TUM作为TU9成员,其建筑学位在欧洲乃至全球享有高度声誉。即使GPA略低于1.5,只要学生展现出持续进步趋势(如后期课程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如Erasmus项目)、发表学术成果或参展作品,均可有效弥补分数短板。

此外,许多顶级建筑学院越来越倾向于“整体评估”(Holistic Review),不再单纯依赖GPA。例如:

- The Bartlett 更关注“你如何思考建筑”
- AA 注重个性表达与批判性视角
- ETH Zurich 则青睐数学与物理基础扎实的候选人

这为像Justin这样综合素质优秀的申请人提供了广阔空间。

---

结语:GPA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无法确认“Justin”是否真实存在及其具体录取结果,但从教育规律与留学现实出发,一名来自TUM建筑系、GPA 1.8的学生完全有可能获得包括ETH Zurich、TU Delft、UCL Bartlett在内的世界级建筑学院录取通知。

关键在于:  
🔹 是否善用TUM平台资源  
🔹 是否主动塑造个人品牌  
🔹 是否将学术成绩转化为更具象的设计与思想成果

> ✅ 建议行动:如果你是类似背景的学生,请立即着手整理三年来的课程项目、设计作业、研究参与记录,开始打磨一份能够讲述“你是谁、你想成为谁”的作品集与文书组合。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