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5-05 10:01 |
你知道吗?一旦得了脑梗塞,最怕的并不是药不够、手术不到位,而是有些人还在做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结果让身体彻底垮了。 我在医院里工作了几十年,见过太多脑梗患者反复发作,有的刚恢复一点,又因为忽视了生活里的细节,再次进了病房。 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大事上,而是在那些大家觉得“没事”的小动作、小习惯上。 那到底是哪几件事,是脑梗塞之后绝不能再做的?

很多人觉得便秘是件小事,甚至不少脑梗患者自己也说,“我老年人嘛,排便不顺正常”,但其实,脑梗塞之后,排便这件事不能再随便了。 因为每次你用力蹲马桶的时候,不只是肠道在发力,整个腹腔压力都会升高,胸腔压力也跟着上来,血压瞬间飙升,对大脑里那些原本就脆弱的血管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一用力,就可能让那些小动脉承受不住,轻则复发,重则二次大面积梗塞。 有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脑梗住院后恢复得还不错,能下地、能慢走,家属也觉得没什么问题了。 结果出院没几天就又送回来,神志不清,说话困难,检查发现是再次脑梗。 这次比上次还重。医生反复追问后才知道,那天她早上排便很费劲,在马桶上坐了半小时,起身时突然就晕了,直接栽倒了。

研究指出,排便用力时,尤其是伴随便秘的患者,容易出现短时的血压骤升,而脑梗病人最怕的就是这种剧烈波动。血管壁如果有旧伤、炎症或斑块,一旦压强加大,就有出事的风险。 所以脑梗后,绝不能再忽视排便问题。 饮食上得注意补充膳食纤维,多吃软的、润肠的东西,比如燕麦、南瓜、香蕉、红薯和炖得烂一点的绿叶菜,别等便秘了才后悔,预防胜于治疗。

很多人觉得午睡是个“养生好习惯”,觉得脑梗的人更应该多休息,睡得越多越好。 其实这个观念放在脑梗后完全不成立。 脑梗病人对脑供血的要求很高,可你一睡着,尤其是躺下睡,血压会自然下降。

问题在于,脑梗之后人的血管调节能力下降,血压一低,大脑就容易供血不足。 特别是那些午睡超过一小时、甚至睡成深睡状态的,醒来后经常觉得头昏脑胀,就是因为中途大脑一度“缺氧”。 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工人,术后恢复不错,家人怕他累,天天让他午睡,时间越拖越长,从30分钟变成一个多小时。

他自己也说“越睡越累”,但又控制不住想睡。 后来有一天午睡后醒来突然站不稳,手脚发软,检查是轻微的再梗,医生马上调整了他午睡习惯,把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再也没有复发。 睡觉这件事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对脑梗后的人来说。

午休控制在15到30分钟,采取半卧位,不要整个人趴下睡,也不要深陷沙发。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不要吃完饭立刻睡。饭后胃肠血流增加,本就分走了部分血液,再一睡,大脑供血就更紧张。所以脑梗患者午睡不能随便,是有讲究的。 哪怕你不困,也别觉得“补个觉”无害,错的就是这个“多睡会儿”。

很多人得脑梗前都有一个习惯:累了就来杯浓茶或者咖啡。 可得了脑梗之后,这个习惯真的不能再继续了。 因为浓茶和咖啡都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它进入体内后会让神经系统兴奋,表面上看起来是精神了、清醒了,但你体内的交感神经在被强行“踩油门”,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

有个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是物流司机,以前经常靠浓茶和咖啡熬夜。脑梗住院后他以为没事了,又悄悄恢复了“每天两杯浓茶”的习惯。 结果他有一天送货回来,刚喝完茶就觉得手麻、舌头发僵,最后送来医院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在发现及时才没有恶化。

研究证明,咖啡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在健康人身上可能只是心跳加快、稍微不舒服,可在脑梗患者身上,就可能成为导火索。 特别是气温变化大、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的时候,神经系统已经处于高敏状态,这时候再来点刺激性的东西,就等于火上浇油。 所以说,脑梗之后,要想提神靠午休和适当活动,不要再靠浓茶浓咖啡“硬撑”。

水是生命之源,但在脑梗之后,喝水这事也得讲究时间和节奏。很多人白天不太注意喝水,到晚上才开始猛补,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因为到了晚上,身体代谢减缓,肾功能下降,水分摄入过多容易引起水钠潴留,而血液中水分比例变化,血黏稠度也会跟着改变。

我遇到一个老年患者,就是怕夜里脱水,晚饭后猛灌水,结果夜间突发脑梗送进急诊。 后来才知道,入夜后他习惯性一次性喝了1000多毫升的水,觉得“多喝点稳点”。谁知道这次反而打乱了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影响了血压稳定。 研究提到,脑梗之后人体对血容量和血压变化的耐受度下降,如果突然增加水分摄入,可能会影响脑压,甚至改变脑部微循环的节律。

正确的做法是白天分多次少量喝水,早起喝一杯温水,中午再补一次,下午再一杯,晚上控制在小量即可,不要在入睡前大量喝水。 尤其对有心脑血管基础的人来说,控制好夜间的水分摄入,是非常关键的保命细节。

脑梗之后,真正需要注意的,从来不只是药有没有按时吃,而是生活里这些看似“习惯性”的事,到底有没有认真对待。 该戒的就得戒,该改的必须改。脑梗不是一时的事,它留下的是长期的隐患。你对生活细节的在意,才是你能不能再平安过十年、二十年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