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19 21:32 |
他来的时候,血糖高得吓人,空腹血糖17.3,糖化10.5,脚趾已经开始发黑。57岁,瘦得皮包骨,却说自己从来没觉得哪里不舒服,只是“最近总口渴、总想上厕所”。

他是我在门诊遇到的第六位“临门一脚型糖尿病”患者。这类人,平时看起来身体挺硬朗,可一查血糖,已经是“糖尿病老江湖”了。 更可怕的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的。他一脸委屈地说:“我也不吃甜食啊,怎么就成糖尿病了?” 你✅有 ❌无:你是否也曾觉得“不吃糖=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从来不是“突然”来的。它像一根隐形的绳子,把你每天的生活习惯一圈圈捆住,等你反应过来,已经勒紧喉咙。

研究指出,超过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其实已经有了5年以上的“糖前期”表现,只是没重视。 血糖升高,就像水管里堆积油垢,慢慢堵、慢慢硬,直到“爆管”那一刻。 那到底是谁在偷偷“开绿灯”让糖尿病找上门?我总结了门诊中最常见的7个高危习惯,看看你中了几个。 第一,久坐不动,血糖“坐”出来的

很多人上了年纪就觉得“反正也不干活了,歇着吧”。但身体不是机器,停着不动,它反而出毛病。 肌肉是“吃糖大户”,你不动,它不工作,糖就在血里打转。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血糖一直控制不下来,后来每天坚持饭后散步30分钟,3个月后糖化就从8.2降到了6.9。 一动不动,是养病不是养身。 第二,吃饭狼吞虎咽,“快”出问题来 你吃得越快,胰岛素反应越慢,血糖就像倒水进漏斗,一下子冲上去。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进食速度快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8倍。 我有一位退休老教师,每顿饭10分钟解决,体检血糖总是“擦边”。我让他“每口饭嚼20次”,半年后,他惊喜地问我:“是不是嘴巴运动多了,血糖都变乖了?” 吃得快,血糖飙;慢下来,糖也慢。 第三,晚睡熬夜,等于给胰岛灌铅水

你睡得越晚,身体的糖代谢越乱。熬夜让交感神经兴奋,身体处于“假装白天”,胰岛素分泌紊乱。 我见过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天天刷手机到半夜,白天靠咖啡和甜食续命,血糖飙到9还不自知。 睡得晚,不止伤肝,糖尿病也盯上你。 一项发表于《实用预防医学》2022年的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风险高出正常人2.4倍。 第四,总是生闷气,情绪一坏,血糖也跟着翻脸

你以为糖尿病只和吃有关?其实,心情不好,是血糖升高的“隐形帮凶”。 我遇到过不少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细问才知道——不是饮食出问题,而是“人太憋屈”。 情绪波动激活肾上腺素,导致血糖上升。长期郁闷焦虑的人,身体处于“战斗模式”,糖代谢自然紊乱。 一个老实巴交的大爷,独居多年,血糖总是忽高忽低。调整心态、参加老年兴趣班后,血糖也慢慢平稳了。

第五,三餐不规律,饿一顿、饱一顿,血糖晕头转向 最常见的情况是——不吃早饭,中午吃撑,晚上一碗面再加俩鸡蛋。 这样吃,不出毛病才怪。胰岛素像个保安,你让它一下子忙、一下子闲,它就罢工了。 糖尿病就是“喂出来”的,不是“饿出来”的。 很多患者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节食,反而把身体搞垮。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年研究发现:进食不规律与糖代谢异常有显著相关性,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更明显。

第六,天天喝汤、喝粥,以为养胃,其实养“糖” “我不吃油腻,我喝粥啊!”很多中老年人都觉得粥是“最养生”的食物,但其实它是“升糖王”。 白米粥、莲子羹、鸡蛋羹,这些看似温和,其实升糖速度比可乐还快。 一位70岁的阿姨,每天三顿粥,血糖从6.2飙到9.1。后来换成粗粮糊、加点蛋白质,血糖才慢慢稳住。 糖尿病最怕“假健康”饮食。 第七,总爱“补”,结果把胰岛补趴下了

“我吃点蜂蜜补补气”“喝点红枣水养养血”——这些“甜蜜的陷阱”,是很多人“自毁血糖”的起点。 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而是胰岛素“搬不动糖”。你吃得越“滋补”,它越累,最后干脆罢工。 研究显示:过度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是中老年糖尿病高发的主要推手之一。 我有一个68岁的叔叔,天天喝红枣枸杞水,血糖从正常涨到糖前期。他一脸懵:“不是说红枣补气吗?” 补得不对,等于添乱。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命不好”,其实是“习惯差”。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霉运”,而是你一天天“养”出来的结果。

血管就像生锈的水管,糖是锈,习惯是水流的方向。 如果你中了以上3条以上,建议你马上行动起来,做个血糖筛查。糖尿病最怕的不是高血糖,而是你不当回事。 那种“我又不吃糖,怎么可能得糖尿病”的想法,早就被现实打脸。 而最好的“药”,其实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

想要远离糖尿病,这3个动作建议你今晚就开始: 你今晚,准备从哪一条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