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5阅读
  • 2回复

[猎奇]文物中的物理:原来古代的声光技术也很厉害|新知[2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0834
金币
1258110
道行
1965
原创
2249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90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5-18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5-18) —

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作者 徐之南

文物摄影|杜广磊

日出东方而落于西,四季变换冷热交替,大自然早在人类懵懂之初就已经有了一套运作自如的系统。热胀冷缩、杠杆原理、机械共振都在等待着被人类一一发现。

我们常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文物本身的科学原理。我们将从力学、光学、声学、热学四个物理分支,介绍相关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

陶器精美,铜灯闪烁,这些精美的文物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如何改进陶窑才能达到烧陶所需的1000°高温?《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虹桥又是以怎样的精密结构承载巨重?曾侯乙编钟又是如何做到“一钟双音”?应县木塔为何“千年不倒”?让我们一起来揭示文物背后的秘密,感受古人的智慧。

01

【力学】

  1. 铜奔马


东汉 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藏

专家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金属探伤分析,观察表面铸造痕迹和马蹄底内残存的铁芯,再结合金属成分检测结果,确认铜奔马是用青铜陶范铸造法,分段铸造焊接而成,且工匠在马的右后腿内夹铸了卯榫状铁芯骨,可以增强马腿的强度和支撑力

此外,制作者在腿根、踝关节、蹄足等受力部位也专门做了榫卯状特殊处理,使铜奔马得到了最佳强度和支撑效果,令这匹铜奔马一足掠踏飞燕之上,历经2000年伫立不倒。

  1.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一般提梁壶的提梁均在壶身两侧,壶盖独立可拿取,此壶的独特之处是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设计者匠心独运,将提梁的一端连接壶身,另一端连接壶盖中心,并且将提梁设计成一只凤凰形状。

这一独特设计也注定了在使用时的独特性,此壶为倒灌壶,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它运用了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即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倒流壶体现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思维,那就是“倒既正,正是倒”。只要壶内液体维持在同一个高度,水就不会漫溢出来,这也告诫人们在行事时不要落入极端中。

  1.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该卷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在《清明上河图》中存在虹桥数座,虹桥是木结构拱桥,俗称飞桥、蜈蚣桥。虹桥的建造以北宋为盛。张择端以写实的手法、合乎透视的原理,精心绘画了宋都汴梁附近的虹桥。从张择端的绘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虹桥的结构。经过一些桥梁专家推算,其跨度约20米,宽度约8米。

虹桥是纵横相架、自身稳定的木结构。为了保证其几乎不变形,使结构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虹桥的木结构由21组并列的拱骨组成,拱骨采用直径约40厘米的圆木。拱骨有两个系统:外面一组,长、短拱骨各两根,相互铰接,称为第一系统;里面相邻的一组,由三根等长拱骨组成,称为第二系统。如此交替排列,全桥共由11组第一系统和10组第二系统的拱骨组成,当这两个系统各自独立时,都是不稳定结构,唯在这两个系统交会处,以巨木横贯,使拱骨彼此衔接,这才成为一个稳定结构,并将桥面载荷横向分布于各拱骨

  1. 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唯一一件以动物塑性的器皿,可见其造型的创新性与特殊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更多的是和“青铜器”联系在一起,更多的呈现出厚重与大气。而陶鹰鼎则是以鹰为型,三足矗立,庄重中带有一丝“萌”感。

陶鹰鼎虽以鹰为型,却并未影响器皿本身的实用性。纵观鹰鼎,其鹰身肥而有力,肌肉健硕,敦实有力的两腿微微分开,鹰尾下撘,和另外两只脚构成鼎的三足,支撑整个鼎身,其重心面垂直地落在以三足点做圆的圆心附近,此种三足器皿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物体重心的认知和应用:重心即物体的重量中心,通过物体中心的垂线或垂面与物体的支撑面垂直,则物体实现平衡

  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纹船形壶为几千年前先民使用的水器,其造型奇特,纹饰精美有巧思,可谓是当时水器界的时尚精品。而对于这一水器的形状和用处,研究认为网纹船形壶是由当时流行的一种尖底陶罐演变而来的。

这种尖底陶罐一般腹大,口小,有研究认为这种尖底器皿是利用了重心原理制造的汲水罐。双耳位于腹部偏下位置,当两边系绳后,因为双耳低于重心导致空罐呈倾斜状态,而当罐身入水装半罐水时,瓶身则直立,而装半罐水以上时即倾覆。而船型壶则是将这一器型倾斜90度,变成了平底两侧有尖角的船形,不仅重量分布均匀,而且也更实用美观。

  1.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以锤揲、錾刻、鎏金等工艺加工制作而成,显示出了唐代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水平。捶揲即是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能,用锤子将金银打造成圆形薄叶,然后置于器物或模具上再从中央开始挤压捶打,就会形成有凹凸纹饰的器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西亚地区就掌握了捶揲技术。随着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捶揲技术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代工匠熟练掌握了这种工艺,从而使金银器制造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战国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的主要装饰工艺包括錾刻镂雕、鎏金、镶嵌等。工匠按设计图用薄纸拷贝出纹样,贴在材料上,用小錾錾出虚线,也就是点组成的线条,取下纸样,靠木锤、铁锤按印锤打出大型轮廓。在打起外形过程中一般要多次过火烧,以保持它的柔软度。通过镂空工艺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称镂空或透雕。

錾刻是在金属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工艺,用小锤熟练地击打各种大小和不同纹理的錾子,使其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流畅生动的花纹图案,达到装饰的目的。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

此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属于錾花工艺的镂空浮雕,通过錾花中的镂空工艺刻划出带钩一端的兽首、钩身两侧盘绕的夔龙以及两只对称的凤鸟纹饰。錾花制作工艺既要依靠工匠自身的雕刻技艺与经验,又要凭借錾花制作工具。这些工具都是工匠根据所錾刻花纹的需要自制的。自制錾花胶也是錾花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錾花中需要它起一个固定、粘接和衬垫的作用,以便錾花刀在材料上面良好地工作。

02

【光学】

  1. 长信宫灯




汉代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馆藏

长信宫灯的造型精巧,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以灵活拆卸,方便清除灯内的积灰。宫女高举持灯的右臂是一条烟道,烟灰通过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灯罩可以通过调节开合角度控制灯火的明暗,灯盘中央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

长信宫灯的燃烧原理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汉代,灯具一般使用动物油脂作为燃料,但燃烧时产生的油烟会污染室内空气。而长信宫灯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烟熏油灯的排烟问题解决得很好。灯燃烧时产生的油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沿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与金属壁接触后逐渐冷却,凝结在内壁。由于灯体下端没有底盖,这件灯具还可以放置在水盘上,烟遇水也会凝结,避免了室内的空气污染。

长信宫灯更是古代“环保”理念的杰出代表。当点燃灯盘中心的蜡烛时,烟雾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灯体内部,有效避免了烟雾对环境的污染,确保了室内空气的清新。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便于拆卸和清洗,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1.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西汉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釭是指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又可简称为釭,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灯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釭灯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构思设计巧妙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彩绘铜雁鱼灯是釭灯中的杰作。它以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呈现,整体形象是一只鸿雁回首衔鱼伫立。这只雁的颈部修长,回首衔着一条鱼,体态肥硕,羽翼丰满,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之上,而灯罩则是由两片弧形板组成。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开合灯盘和灯罩来调整光线和风向,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更为独特的是,这只雁和鱼的身体都是中空相通的。在大雁的颈部和背部,以及鱼的腹内,都有子母口设计,使得这些部分可以相互连接。当油脂被点燃时,产生的烟雾会通过鱼腹收集,然后经过雁颈导入,最终吸附在雁腹内的水面上。这种设计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室内的油烟污染,还赋予了灯具更多的艺术美感。

  1. 银首人俑铜灯


战国 银首人俑铜灯 河北博物院藏

男俑头部用白银精心制作,双眼用黑宝石镶嵌,高颧骨,浓眉短须,胡须微翘,发髻、胡须、眉毛、头发,根根可见,笑容可掬。男俑身穿长袍,广袖低垂,长裙曳地,不仅显得潇洒自然,而且有利于器物平衡。右手执蛇,连接一柱,顶上为灯盘,柱上有一攀援的猿;左手执蛇尾,蛇口衔一灯盘。左边平地放置的灯盘中,一条蟒蛇盘踞其间,吻部高挺顶住耍蛇人左手所握之蛇,保证了全灯重心稳定。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并不是虚构,而有生活原型,考证发现这是河北杂技史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证据。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这盏灯可以自由调节灯光,高、中、低不同处的灯烛,三支、六支、九支灯烛,分别对应不同的亮度需求,当同时点满九支灯烛时,火光高低错落,有如火树银花般耀眼明亮。

  1. 青铜缸灯


西汉 青铜缸灯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青铜缸灯,结构繁复,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器座为球形腹鼎,兽蹄足,肩部两侧有弧形向上的出烟管。座上有一圆形托盘,盘底有一圆筒,可与底座相套。托盘内有一圆形灯盘,两者之间有两个可分离的弧形灯罩,移动灯罩,可挡风和调整光照方向。此灯利用虹吸原理,灯腹装水,烟通过烟管到达腹中溶于水,防止了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更利于照明之用

03

【声学】

  1. 曾侯乙编钟


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恰当地运用了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铅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和炉火纯青的热处理技术,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从而对其所在的振动区起到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

合瓦形钟体,两侧有棱。而棱是两片瓦状的连接部,是钟体刚性最大的部分,钟体振动时要使棱部进入振动状态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编钟发声时,棱能对钟声起阻尼作用(减振消能),加速钟声的衰减。而且敲击同一编钟的不同部位时,因为棱的阻尼作用不同,其振动模式有很大变化。敲击正鼓部,编钟进入振动状态后,棱起着明显的阻尼作用,相反敲击侧鼓部,棱所起的阻尼作用甚微,这样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奇迹。

通过对曾侯乙编钟全部几何尺寸的测试和整理分析发现,各钟的几何尺寸严格遵循着某种数学逻辑关系。就某一钟而言,只要确定其中一个主要尺寸,即可计算出其余的尺寸,而且钟体的尺寸与编钟的声学性质密切相关。例如,将编钟第一基频与其铣长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到,基频随铣长的变化,明显地分成低频、中频和高频三个区。钟体厚度与铣长也存在内在联系,某两钟铣长相同时,可通过对钟体厚度的调整,改变钟的振动频率;在固定的频率下,限定钟的厚度,也可变化铣长。

  1. 兽面纹镈


春秋 兽面纹镈 山西博物院藏

兽面纹镈,又称兽首衔凤纹镈钟,一组四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镈钟顶部是镂空双龙形钮,龙首相对,口中衔蛇,威风凛凛。镈钟上方平平的地方叫做“舞”部,装饰有兽首衔凤纹。镈钟的正中间叫做“钲”部,装饰有兽首双身纹;下面一圈叫做“鼓”部,也装饰了华丽繁复的兽首衔凤纹,是演奏的时候敲击的部位。镈钟上的一个个圆形的突起,叫做“枚”,起到了加快声音衰减的作用,它们被塑造成盘绕状螭纹的形象。“枚”与“枚”之间的条状部位被称为“篆”部,装饰的是另一种以神兽为主体的纹饰——蟠螭纹。兽面纹镈是众多追缴回来的珍贵国宝之一。

04

【热学】

  1.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故宫博物院藏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是宋代汝窑烧制的工艺品,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釉面的细碎开片,造成开片的原因是烧造冷却时,瓷坯和釉料的热胀冷缩的比率不同,所以在出窑时会造成釉开裂。虽然这是一种瑕疵,但古往今来,人们已经认同了这种开片美,而工匠们也了解并掌握了开片的原理和规律,反而主动追求瓷器的这一种特殊装饰了。

这件瓷器的开片完美诠释蟹爪纹与鱼鳞状开片,这是汝窑的两个典型特征。蟹爪纹:纹理杂乱,很像螃蟹的爪。鱼鳞状开片则意即开片的形状、裂纹的角度都是倾斜的,没有笔直的裂纹,非常类似于鱼鳞,因此叫鱼鳞状开片。

  1.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一件葬具,出土于1978年的河南省临汝县阎村,临汝县即今天的汝州市。汝州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的发源地,从原始社会的鹳鱼石斧图汝陶缸,到五大名窑之首,汝州的熊熊炉火燃烧了几千年,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陶器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具有耐火、不溶于水等特性,是最早的人工材料制品。陶器的产生离不开火的使用。相传,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木燧”,即“钻木取火”的取火工具,由此人们掌握了“摩擦生热”的热学原理。当人们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后,还需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实现烧陶时化学组分的变化,产生低共熔玻璃相,粘合黏土中颗粒,降低吸水率,从而增强陶器硬度。若温度不够则就成了生烧,化学反应不充分,吸水率高,硬度差,陶器质量便差。因此,古代人也创造了一种依靠经验进行的温度目测技术,这也是陶器烧制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

  1.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面鱼纹彩陶盆发掘于半坡遗址当中,此时制陶工艺已经发展到了具备设计科学合理的陶窑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类,是由平地露天堆烧发展到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而后发展而成的。平地堆烧陶器时,升温较快,最高温度可达900°,但保温不好,因此热效率低,也经常出现生烧现象;一次性泥质薄壳封烧改进了平地堆烧的保温问题,而且降低了烧制所消耗的燃料量,提高了热效率烧成温度一般在800-900°之间;而窑炉烧陶的方法,利用窑室又进一步的提高了保温性能和热效率,烧成温度提高到950-1050°之间,同时也解决了泥质薄壳封烧使用的一次性问题。

横穴窑后部的排气孔会对前部火膛的热气产生吸力,从而提高窑室的温度;而竖穴窑则是实现了下方的热力上升到窑室,从而快速升温并持久保温。此类陶窑的出现是烧窑技术的巨大进步。

  1. 封口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 封口白陶鬶 莒州博物馆藏

此陶鬶(guī)为夹砂白陶,属大汶口文化器物,陶鬶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水器和礼器,一般多为敞口,此封口陶鬶为其中的特殊器型。此器型为长流喇叭口,喇叭封口处上有多个筛眼。筛眼有多重用处,不仅能在煮水时防止灰尘杂物落入内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陶鬶有三只袋足,颈腹间安有一桥形柄,其上饰两道弦纹,腹部饰一周长条状附加堆纹。

大汶口文化后期,先民用“坩子土”经1000℃的高温烧制陶器,烧成的器物质地坚硬,胎壁薄匀,器物呈现色泽明丽的白色,还有一些黄色和粉红色细砂陶器,一般统称为白陶。与其他器物相比,白陶器色泽纯正,质地醇厚,整体素面,尽显洁净与素雅之美。

  1. 黑陶罍


新石器时代 黑陶罍 日照市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酒器,细泥黑陶。外表打磨光滑,形为直颈球腹,肩腹部饰有对称纵向分布的两对贯耳,器表饰以多道凹弦纹,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中的精品。黑陶罍与黑陶蛋壳陶杯和白陶鬶一同出现,三种类型的器物正好组成一套完整的酒器,能够实现盛、斟、饮三种功能。

黑陶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许多规格较高的墓葬之中都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黑陶容器。黑陶的烧制方法则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阶段往热窑中徐徐加水,由此产生的大量浓烟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窑温冷却后,碳元素被密封在器壁中,从而烧成黑陶。所烧成的黑陶器更显沉稳、大气,有着纯黑如漆的美誉,俗称“黑又亮”。

  1. 牺尊


春秋 牺尊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青铜器以水牛为形,构思巧妙。牛腹内中空,其颈部和背脊上巧妙地开了三个孔,中央的孔内嵌套了一个可拆卸的锅形器,实用便捷。根据其结构,我们可以推断这是一件用于温酒的器具。锅形器用来盛放酒水,而空穴则用来注水,水注入尊腹,从而起到温酒的效果。

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动物形态融入酒器设计中,这件作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它的四足短小,但整个形态却显得稳重而有力。牛首上的双角张力十足,双目圆瞪,这些细节都保持了极高的真实感,使得造型与实用性得以和谐统一。值得一提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这一细节揭示了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法来驯服牛。因此,这件青铜器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4-05-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0834
金币
1258110
道行
1965
原创
2249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90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1-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4-05-18
是的,古代文明在声光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尽管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持,但古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发明了许多精巧的装置和方法,利用物理原理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下面是一些例子:

声学文物:
1. **曾侯乙编钟**:战国时期,中国制作的编钟已经能够演奏完整的五音阶音乐,甚至能表达复杂的和声。编钟的敲击声悠扬悦耳,得益于其复杂的共鸣腔体和对金属合金成分的精确控制。编钟的制作涉及到了声学、金属冶炼学以及音乐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2. **云锣**:云锣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由多件大小不一的金属片组成,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阶。通过敲打云锣的不同部位,可以得到高低不同的音调,这表明古人对声音的频率与长度、宽度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

光学文物:
1. **透光镜**:古代透光镜的制作技术非常先进,通过精心打磨和抛光,使镜面达到几乎完美的平滑度,从而能在特定角度下清晰地映照出物体。虽然当时并没有关于光的波动理论的认识,但这种技术的实现显然依赖于对光反射规律的深刻理解。

2. **水晶球**:古代工匠还能够雕刻透明的水晶球,用于观赏或作为占卜工具。水晶球需要极高的透明度和纯度,制作过程需长时间的打磨和抛光。此外,水晶球对光线的折射效果也展示了古人对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声光技术,古代文明在其他领域也同样有着惊人的成就。例如,在力学方面,各种桥梁、建筑和机械的建造;在热学方面,烹饪器具和取暖设备的设计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缩影。

让我们更详细地探索部分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

1. 力学:
   - 铜奔马:在古代,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青铜陶范铸造法,通过分段铸造和焊接技术来制造复杂的青铜器。为了增强铜奔马的稳定性和支撑力,工匠在马的腿部内夹铸了卯榫状铁芯骨,这种做法增强了马腿的强度,类似于现代工程中的加固技术。此外,腿部的榫卯状特殊处理也有助于分散压力,使得铜奔马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不倒。
   -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这种壶的设计利用了连通器原理,使得液体可以在同一水平面内自由流动,但不会溢出。提梁的设计巧妙地结合了实用性和美观性,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力学知识和审美观念。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虹桥的建造基于拱形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向下的力量,从而支撑起桥的重量。虹桥的设计和建造展现了古代木工对于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工艺。

2. 光学:
   - 透光镜:古代工匠通过精细的打磨技术,制造出了能够有效反射光线的铜镜。虽然他们并未掌握现代光学的理论,但通过实践得知,将镜面抛光至极薄可以提高反射率,从而使得透光镜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物体的影像。
   - 唐代仕女俑:铜镜作为日常用品,在古代已经广泛使用。这件仕女俑手中的铜镜,其镜背设计既可以作为支架,又可以增加反射面积,提供更多的光线,显示出了古人对光学原理的初步认识和应用。

3. 声学:
   - 曾侯乙编钟:编钟的制作涉及到声学原理,每个钟体的大小、形状、厚度及敲击点的差异都会影响其发出的声音。古人通过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制作出了能够产生不同音调的编钟,这表明了他们对声音振动频率和音高之间关系的理解。

4. 热学:
   -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枕:古人发现瓷器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因此用它来制作枕头,以便在炎热的夏季提供清凉的感觉。这种瓷枕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对热传递原理的应用,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改善睡眠环境。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无现代科技辅助下所展现的科学智慧。他们通过观察自然、实践操作和经验积累,掌握了诸多物理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艺品的制作中。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和历史的研究对象,更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2024-05-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c1505

UID: 1865379

发帖
106
金币
39
道行
53
原创
6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1-19
最后登录: 2025-01-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4-05-18
可惜近现代发展落后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