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阅读
  • 4回复

[攻略]沿宋元?海上之路发源地一路向南——泉州、南靖、潮汕(3-1) [13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0192
金币
80430
道行
36009
原创
2041
奖券
4131
斑龄
128
道券
74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70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2-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7



前言

此次出行主要是去打卡《世界遗产名录》,沿着宋元海上之路发源地一路向南,没有详尽安排行程。

先睹为快。























第一站泉州???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个故事里,是唐代诗人张循之“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感叹,也是马可·波罗记录下的港口壮丽、遍植刺桐、商旅云集,还是鄂多立克看到的供奉不同神祗的寺院,偶像们的脸上都氤氲着供食盘碟的热气。今天循着这样的故事来到泉州,发现泉州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即便不去追随《世界遗产名录》上收录的22处遗迹,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府文庙

府文庙及学宫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公元1137年,这一坐北朝南的建筑群,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而成,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完整保留了“左学右庙”的布局,建筑规模堪居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府文庙有大成殿、泮池、月台、左右廊庑、大成门、明伦堂等建筑组成。

文庙前的牌坊



大成门



大成殿、泮池、月台、左右廊庑。



主建筑大成殿始建于北宋,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801.3㎡。殿内柱网有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副阶周匝。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盘龙金柱两根和浮雕盘龙檐柱六根。殿顶铺黄色琉璃瓦,殿宇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又称“圆作厅”,铺作总高为柱高的34%。内外檐保持真昂行制,出檐深远舒缓,为典型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最尊贵的宫廷建筑形式,基本上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这种形式是古代最高的建筑规格。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仅存的,规格之高为全国孔庙罕见。

主殿内部除了可以看到宋代木结构之外,正厅的上面还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木匾额,同样见证着泉州府文庙的地位。





大成殿梁架



盘龙金柱



崇圣祠,有前后两进各三间。



泉州府文庙泮宫亦称“圣贤门”,建于宋代,但旧建筑已废,现存建筑为1914年南安爱国华侨李功藏改建修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牌楼,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西街、钟楼

西街既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如今的西街,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有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又有着时尚的文创业态,秉承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街其实和东街是一条街,以泉州地标钟楼为界,以西为西街,以东为东街。但西街之名不是因为钟楼,而是因唐朝时期的古城西门正对着西街而得名。



深秋的西街,以为人不会太多,眼前情景却让我惊讶不已。



人声鼎沸中,红砖雕檐的闽南大厝中传出各种吆喝声,琳琅满目的闽美食南,牛肉羹、肉粽、土笋冻、福鼎肉片、姜母鸭、蚵仔煎应有尽有,每一个生意都很火爆,只是对于初次来的我俩,不知道该品尝哪个!



钟楼是西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看到钟楼,就意味着已经到了西街。钟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钟楼高13.8米,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现在钟楼已经成了泉州人心中必不可少的泉州记忆。



泉州夜晚的灯光是炫丽的,自东街一路西行,马路两边的骑楼让我赞叹不已。



霓虹灯闪烁,夜色中的年青人在此狂欢。



泉州基督教泉南堂会位于泉州市中山中路374号,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将福音传入泉州。三年后,泉南堂正式成立,当时正值施琅将军后人转手出让施琅将军后花园“新花山”书房的旧址,教会就把它买了下来,建成泉州第一座教堂。



西街各种古建筑弥漫着泉州千年的烟火气,夜晚的西街人潮涌动,有带着孩子散步的市民,也有打卡拍照的美女,还有匆匆而过的游客……



金鱼巷



安溪馆坐落在鲤城区金鱼巷42、44号。这是一座“两进五开间”带护厝的闽南古民居,系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潘翔墀的住宅,亦是民国时期泉州日报总编辑潘曜人的出生地和居住地。



清源山

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后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

老君岩,原名仙岩,因为有老君造像,遂称为老君岩。



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其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



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是由一块形似人像的巨大天然花岗岩雕琢而成的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坐像。其雕刻年代最迟不晚于宋代。雕像雕刻的非常生动,面部和前额饱满,双目深邃平视前方,胡须呈飘动状,右臂倚琴桌、左手平放膝上,周身衣服的褶皱也被表现出来。整座石像形态逼真、技艺精妙,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且历经四个朝代的风雨战乱而保存完好,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



元元洞又称玄元洞,是清源山三十六洞中最著名的石洞之一。这座石洞有两座大石架空组成,外形像一个倒扣的元宝,因此又叫招财洞。宋代许多信徒、商家逢年过节必到此焚香招财。







无尘台是智慧天阶上道教与佛教的分界线。“无尘”二字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书,寓意为一种无欲无刚,超然度外的境界。当年“无尘台”是道长、和尚休闲、论道、品茗下棋,悟道瞑思的最佳之地。



释弘一俗名李叔同,是出身天津的画家、音乐家、剧作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汉传佛教(南山律宗)僧侣。弘一法师的音乐代表作《送别》,广为传唱,成为经典歌曲。



右侧石碑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巨石



弥陀岩阿弥陀佛立像在擎珠峰下,为依山壁雕成的高浮雕,为宋代雕像,头螺髻,身袈裟,足莲花,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在前胸,掌心向上作拈诀状,其外护的石室为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所建的仿木歇山顶建筑,面宽进深皆为一开间,出口处东侧岩壁有明代题刻。







千手登山道旁的“第一山”碑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的作品。据说当年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后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刻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而后明末战乱时南山石碑被毁,泉州人郭某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



欧阳书院



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中国境内第一座跨海石桥,有“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之誉。该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三年(1058年)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造桥,通过筏型基础和种蛎固基解决了包括铺桥面、建桥墩在内的多个难题。嘉祐四年(1059年),洛阳桥正式建成,蔡襄亲自题写《万安桥记》。南宋时期,洛阳桥的护栏外增设多座佛塔和风水塔。该桥长1200米,共有46个桥墩,桥的中段建在一座名为中洲的江心岛上。在桥的护栏外侧现存7座石塔,其中楼阁式塔3座,宝箧印经式塔1座,五轮塔1座,经幢1座,镇风塔1座,在中洲上还有1处塔的基座。



我们从桥的最北端向南走。

桥的北端有两座隔桥相对的两座形制和雕饰均相同的五层八角实心佛塔石塔,通高6米左右。底座为方形,用条石砌成。塔座为等边八角形,各层塔盖均为六角形,刻出筒瓦勾头。每层塔身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向均有浮雕的盘坐佛像。塔刹为后来补修,呈尖锥状,没有相轮。



桥的南北两侧桥头各有两尊护桥石雕神像,两两相对,通高1.63米,均为北宋时期所作。这些雕像面容均为汉人,头戴头盔,身披铠甲,手托长剑。



在桥的中洲的桥墩上有一座宝箧印经式佛塔,通高3.64米,塔座为边长0.95米的四方形。塔身分为两层,下层四面各有一尊浮雕盘坐佛像,上层较高,面向江面的方向雕刻有一面佛首,佛首左右两边分别刻有“月光菩萨”和“己亥岁造”。该塔是洛阳桥各塔上唯一一个雕刻了建塔时间的,为“己亥岁”(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塔身上方为高1.6米的塔刹,由下至上分别为覆钵、相轮和宝珠。



洛阳桥的中洲上现存两座石亭,其一为“中亭”,位于中洲北侧,是一座四角凉亭,始建年代无法考证,现亭在清末民初的基础上重修所得。另一座亭为“西川甘雨碑亭”,为纪念明代晋江县令方克所建。





中洲中庭前桥上的镇风塔高3米,塔身呈圆锥形,没有雕饰,塔侧立有一块“洛阳桥镇风塔”碑。



等到夕阳西下,我们从桥的最南端向北走。

桥南端东侧有一座窣堵坡式佛塔,通高5米,底部为方形台基,塔身为圆形,正南侧开有一龛,龛门两侧各有一座金刚护卫浮雕。他身上放为六角形塔盖,其上为三层相轮,相轮上方为宝珠。



桥南端西侧为一座三层六角实心佛塔,塔基为方形,由长条石砌成,边长2.6米。塔座为等边六角形,第一层塔身的三面各刻有一尊佛像,相间排列,第二层塔身刻有密宗六字真言;第三层塔身正东刻有一个“佛”字,其余屋面刻有“十、方、三、世、一切”。塔身顶部为塔刹,塔刹由下至上依次为覆钵、相轮和宝珠。



此时已经落潮,桥基露出水面,如今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夕阳下的月光菩萨。



落潮船搁浅在滩涂上,红树林完全露出水面,帅哥在船上引吭高歌。



为了领略夕阳下的洛阳桥,我们等了三个小时。



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开元寺占地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部有镇国塔、檀越祠、准提禅院,西部有仁寿塔、功德堂、尊圣院、桑莲古迹,水陆等。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书。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飞天和基督教天使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





大雄宝殿西侧的古桑树(桑莲古迹)传说为唐代所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栽培桑树之一。



大雄宝殿东侧面



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



寺院内还有唐、宋、元、明等时期的小型经幢、多宝塔、宝箧印经塔共15座。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双塔塔身浮雕精美。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五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南宋淳熙年间改砖塔,并易今名。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弘一法师纪念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西湖公园

博物馆北倚风景区清源山,南接泉州西湖。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其中,二层为综合主题馆,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的闽台关系五缘渊源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展示闽台两地、海峡两岸从古至今的关系。三层为乡土闽台专题馆、临时展厅等,其中乡土闽台专题馆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现海峡两岸共同的民俗风情。



全馆的镇馆之宝是大厅处巨大的爆 破画,这里祖籍泉州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用火药爆 破出的一幅高18米、宽9米的《同立、同种、同根生》的巨型榕树画,视觉冲击极强。



泉州市博物馆以泉州历史文化为主题,融合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的综合性博物馆, 展览内容包括文物和民俗文化,其中有南戏、南音、南建筑、南少林。



西湖公园总占地面积1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7.72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为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全园由四岛三桥、三长堤、三片水域组成。

四岛分别是枫林岛(中心岛)、桃花岛、生态岛、花果岛,三桥分别是21孔桥(仿建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单孔(仿建吴江玉带桥)、五孔桥(仿建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通淮关岳庙

泉州市区有一种小白车,它是市政府为了方便游客而特制的车辆,每次2块钱,可以到达泉州市区范围内任何景点,太棒啦。我们乘这辆小白从西湖公园到关岳庙。



关岳庙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及民国初年重建。主祀关羽,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供张飞)、崇先殿(供关羽)、三义庙(刘备和孙权)三座并列组成,连成一体,均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三开间。庙门外两壁嵌有石刻两方:左刻宋米芾书诗一首,右刻明董其昌书诗一首。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庙内还保存着朱熹题写的“正气”、张瑞图题写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浚书“鼎汉立宋” 等匾额。室内梁架上木雕更有特点,一个个造型特异的脸谱、猛兽、花纹图案别具一格(关岳庙室内不许拍照)。



泉州不大“一转角遇到神”,城中建了超6000座庙宇,供奉有500多种神灵。走在城市中,甚至有种仙气缭绕的错觉,而在众多庙宇中,人气冲天的还是这座关帝庙。





清净寺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元、明多次重修扩建。现存门楼、奉天坛、明善堂等建筑,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门楼南向,高20米,宽6.6米,以辉绿岩和白花岗岩砌筑。楼顶作宣礼台,俗称“望月台”。

东侧为祝圣亭,内有元、明重修清净寺碑记两通。西侧为奉天坛,现仅存石构墙体及石柱。



奉天坛一座座石柱孤独而又倔强的耸立在上面,它们见证了泉州千年的历史。





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新礼拜堂,阿曼苏丹卡布斯出资50万美元于2007年兴建,2009年落成竣工。清真寺和关帝庙做了千年的邻居,也是泉州的一大特色,各种不同宗教和平共处。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1196年,泉州天后宫坐北朝南,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为照壁、山门、正殿、寝殿、梳妆楼等主体建筑,中轴两侧分布着东西阙(钟鼓楼)、东西廊、东西轩、凉亭、斋馆等建筑。其中寝殿、东廊和凉亭为明代建筑,正殿、石刻为清代物件,山门于1990年重修。

三川门



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有天后祖庙之称。



正殿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是供奉天后圣像的地方。面阔五间24.6米,进深五间23米,建筑面积629.76㎡。重檐歇山顶,屋脊装饰华丽。殿内柱网排列规整。惟祭坛前减去两根金柱。又将中柱后移,以形成较宽阔的祭祀空间,殿内后照壁保存一幅清代《勅封天上圣母图》大型壁画。其山石的绘制手法为现在天后庙宇中仅存。





德济门遗址地处天后宫南侧,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时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称德济门。1948年德济门毁于大火。2000年发掘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显露城墙基址,并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及石刻、铁炮等。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击倭寇而建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花岗岩滨海城池。东西南北四面设有城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虚台。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南城门



全城周长“周围七百八十三丈,计四里零六步”,南北长500公尺,东西宽300公尺,基宽5公尺,墙高7公尺,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总面积约 50 万平方公尺,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





“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



崇武城外海滨





东部瓮城



惠女风情园

惠女风情园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是惠安女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惠安女以”勤劳俭朴,贤惠善良,吃苦耐劳“的著称于世。他们经常头戴花色头巾和黄色的斗笠,上身穿着紧身窄短小的衣服,而下身穿着宽松肥大的裤子,服饰新奇。



到民俗风情园没看到惠安女,却被这里的风景惊艳到了,大海和礁石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听到海涛的声音。





民俗风情园很文艺、很清新,让人忘了是来观赏惠女民俗的。







我在最美海岸等你。



地壳变化涌出的岩浆,变成不同颜色的礁石。



沿海岸修建的步道长廊蜿蜒曲折,这里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只有97海里,可以听海观潮。



日落的大海美丽而宁静。







草庵

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其内的摩尼佛造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尊摩尼石雕佛像。草庵始建于南宋,因其结草为庵而得名。元代时改建为石质建筑,并在庵后的崖壁上开凿了摩尼佛像。



整座草庵由花岗岩砌筑,单檐歇山顶,下置单挑华拱,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22.78平方米。



草庵后侧紧邻花岗岩山体,山体上雕刻有一座直径170厘米的圆形佛龛,龛内雕刻有一尊半立体浮雕摩尼佛坐像。该坐像身着宽袖无扣僧衣,内衬无领内衣,胸前有花结带饰,双手在膝上叠置,面庞圆润,下巴有两缕胡须垂至胸前。佛像四周雕刻有18条延伸至佛龛内侧边缘的佛光,体现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义,左侧有摩崖题记,记述了该佛像的雕凿人和雕刻时间。圆龛意在象征日形、月形,与摩尼教崇拜日月的义理吻合。在草庵的右前方70米的岩壁上还有一片18字摩崖石刻,其内容为摩尼教教义。



草庵还有一株千年圆柏,陪同草庵走过了千年时光。



梧林村

想要走进闽南文化的深处,梧林村不可错过。梧林村是经历修复的明清古村,村内遍布的闽南官式大厝,洋楼,番仔楼蔚为壮观,大都是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南洋华侨回乡所建。梧林村民不少是修建洛阳桥的北宋泉州知府蔡襄后人。蔡氏是泉州大族,无论高楼还是草堂,随处可见门楣“济阳衍派”或“丰田衍派”的蔡氏堂号。闽南人在事业成功,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一定要回乡“起大厝”,“起厝建业”是成功的标志。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蓝天、白云、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



单层红砖楼,燕子尾脊,两端高高翘起,却是朝东宅,纯粹的闽南官式大厝,是蔡朝东建造朝东楼之前的宅邸。



朝东楼是旅菲华侨蔡朝东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始建于1930年,由西班牙设计师设计,外部采用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则是沿袭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坐东北面西南,建筑面积928平方米。副楼顶楼有一平顶六角凉亭。门楼面西北,二层上有装饰蔓草纹的拜占庭式穹窿尖顶。该建筑虽未完成装修,但多处用水泥砌的勋章、花卉、蔓草纹等装饰,充满异域风情。





芳蕙宅楼燕子脊高高翘起,单层红砖,大门紧闭。闽南大厝“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正脊做成曲线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燕尾归脊” 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多远总要归来。





修养楼俗称“枪楼”,地标性建筑,建于1934年。坐东北面西南,三层碉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131㎡。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塑花工艺和借助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



建于1938年的侨批馆做西北朝东南。山城红砖洋楼,有主楼和石埕组成。建筑面积516㎡。为方便家乡侨胞、侨眷,蔡顺意投资建设侨批馆,惜逢日寇入侵,蔡顺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国内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捐献给村里做学校。今天的侨批馆,一楼是邮局,二楼是侨批展览厅,陈列了大量侨批文献、老照片和闽南人民生活旧物。





德卫宅建于1910年,内有一棵榕树,盘根错节,榕树了包围屋墙。

这棵榕树已被村民当作神树,树上挂满红绸带。



德鑨楼,是爱国华侨蔡德鑨1932年所建,前带单突科林斯柱外廊的三层钢筋水泥西式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582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4平方米。





五层厝为英国设计师设计,建于1936年。坐西北朝东南,五层洋楼建筑面积735㎡,整体以钢筋水泥制作。二至五楼的围栏上留有多个枪眼,用于防御。主人同是蔡德鑨,却是毛坯房的样子。因为宅子建造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此楼主体结构完工后,蔡德鑨毅然捐出所有装修资金,支持抗战。



德鑨五间张,是蔡德鑨在1932年在家乡梧林建造的第三处宅第,二进五开间,坐北朝南,占地400平,共二层半。





梧林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写满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承载了闽南华侨遗落在这里的乡愁。



万寿塔(姑嫂塔)

万寿塔位于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它是“海洋大通道”来往商船的最主要航标。沿着宝盖山坡道而上,万寿塔鼎立在山的最高点。透过松树看万寿塔已越来越近,仿佛触手可及。



万寿塔又名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八角五级仿木楼阁式空心石塔,高22.86米,底层边长3.8米。第一层西面开一拱形门,二层以上各层皆有两门,转角倚柱楼塑梅花形,顶置盲形护斗。塔身层层上缩,每层叠涩出檐,皆有园栏环护。塔内石阶可以盘登塔顶,第三层门额上刻存“万寿宝塔”四字。最上层外壁置石龛,龛内浮雕二女,世俗指二象系传说中之姑嫂肖像。







洛伽寺

洛伽寺,寺名源自“观音道场洛伽山”之意,跟别的寺庙不同的是,它是建在海边的浮屿之上,因此有闽南的“海天佛国”之称。洛伽寺坐落在石狮黄金海岸东畔的宫屿岛,宫屿岛是一座浮岛,四面环水,为方便善信游客,在寺前建了一座“金桥”,连接海岸屿岛。跨过金桥,就是牌楼式山门,上书三个大字“洛伽寺”。

四周的这片海滩为石狮著名的黄金海岸。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6928
金币
14622
道行
20019
原创
75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128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6:54
西街:泉州的历史与人文交汇点
西街的历史背景
西街不仅是泉州的历史第一街,更是泉州人文第一街。自唐朝“列屋成街”以来,西街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是唐宋时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1。这条古街区见证了泉州的风云变幻,承载了无数历史往事和人文记忆。

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西街开始形成,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西街大放异彩,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文化遗产
开元寺:作为泉州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开元寺不仅是信众们寻求内心宁静的心灵居所,更是泉州城市的文化骄傲。
古建筑群:西街拥有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
西街的人文风情
如今的西街,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展现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和时尚的文创业态。

市井生活
老字号与名小吃:亚佛润饼皮、面线糊、姜母鸭、浮粿等泉州老字号、名小吃在西街陆续营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社区居民的生活:傅国忠一家四代人都生活和工作在西街,润饼菜的制作和销售成为了他们家族的传统事业。

文创业态
文化空间的打造:"美好生活造物社"在西街布局了旧馆驿客栈、美好生活小酒馆等多家不同业态的文化空间,进一步对外宣推泉州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了观光、餐饮、娱乐、演艺、非遗展示等多种业态,正逐步成为"常来常往、常来长想、常来常新"的
世遗不夜街区。
西街的现代发展
近年来,泉州市及鲤城区以千年古寺开元寺为重点,逐步扩大西街的发展空间,植入新业态,让老树开新花。

发展空间的拓展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建筑,西街不仅保留了城市的记忆,也为现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新业态的引入:西街积极引入文创产业,如芥子书屋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文化旅游的提升

旅游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西街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
文化活动的举办: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艺术展览等,进一步丰富了西街的文化内涵。

总之,西街作为泉州的历史与人文交汇点,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漫步在古街小巷中感受市井生活的气息,还是在文化空间里体验本土文化的魅力,西街都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惊喜与感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poli923

UID: 1382715

发帖
460
金币
142
道行
172
原创
16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8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9-14
最后登录: 2025-02-1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7:41
泉州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7111
金币
1314692
道行
1966
原创
2271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02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2-1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8:25
  泉州旅行回忆录:探寻宋元海洋商贸中心的魅力

  在此次沿着宋元海上之路发源地的旅行中,泉州作为我的第一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城市不仅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因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让人流连忘返。

  府文庙:穿越四代的建筑瑰宝

  走进泉州府文庙,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宋元时期。这座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建筑群,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让人叹为观止。大成殿作为主建筑,不仅保留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还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木匾额,见证了泉州府文庙的崇高地位。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和泉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西街与钟楼:市井生活与时尚文化的交融

  西街,这条泉州历史第一街,以其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和时尚的文创业态,展现出了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走在西街上,琳琅满目的闽南美食让我目不暇接,而钟楼作为西街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成为了泉州人心中的记忆符号。夜晚的西街更是热闹非凡,霓虹灯闪烁,年轻人在此狂欢,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清源山:宗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清源山作为泉州的一处文化名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更以其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而著称。老君岩的造像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而元元洞、无尘台等景点,则让人感受到了道教与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清源山上,我深刻体会到了宗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洛阳桥: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

  洛阳桥,这座中国境内第一座跨海石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泉州不可错过的景点。走在桥上,我仿佛听到了千年前的海浪声和工匠们的锤凿声。桥上的佛塔和石雕神像,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夕阳西下时,洛阳桥更是美得令人陶醉,夕阳的余晖洒在桥面上,仿佛给这座古桥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开元寺:佛教文化的圣地

  开元寺作为泉州的一处佛教圣地,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佛教艺术而著称。大雄宝殿内的斗拱上雕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鸟、飞天和基督教天使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绝伦。而寺内的甘露戒坛和东西两侧的石塔,更是展现了开元寺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也领略到了泉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与西湖公园:文化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博物馆,让我对闽台两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西湖公园作为泉州市区内的一处人工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休闲设施,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休闲好去处。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化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也体会到了泉州人民的幸福与惬意。

  此次泉州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无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还是城市风貌的多样性,都让我对泉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无论你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热爱自然风光,都能在泉州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泉州,是一座值得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清水河畔

UID: 1454392

发帖
12324
金币
1822
道行
500
原创
0
奖券
330
斑龄
0
道券
7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一般相机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93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4
最后登录: 2025-02-1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昨天 19:58
值得打卡的地方。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