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 5455篇文章
提到肛门不适、便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哦,痔疮犯了”。确实,“十人九痔”并非虚言,痔疮极为普遍。但我们必须警惕:有时候,看似寻常的“痔疮”症状,可能隐藏着肠癌这位“沉默杀手”的信号。
一、先来认识一下“老熟人”——痔疮
简单来说,痔疮就是肛门或直肠末端部位的静脉丛发生曲张、淤血、扩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发生在肛门部位的“静脉曲张”。

它是怎么来的?
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排便用力过猛、饮食辛辣刺激、怀孕分娩、肥胖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痔疮。
它有什么表现?
便血
这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点通常是鲜红色的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喷射状出血,血与粪便一般不混合。
疼痛
血栓性外痔或痔疮嵌顿、发炎时会引起剧烈疼痛。
脱出
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排便时痔核会脱出肛门外,严重时需用手推回。
瘙痒
肛周皮肤受分泌物刺激,可能引起湿疹和瘙痒。
二、再来了解一下“危险邻居”——肠癌
肠癌,也叫结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黏膜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哪些因素会增加风险?
年龄增长(50岁以上风险增高)、有肠癌家族史、有肠道息肉病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病、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
它有什么信号?
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信号包括:
便血
这是肠癌和痔疮最容易混淆的症状。但肠癌的便血,颜色可能偏暗红或果酱色,常常是血液与粘液、脓液混合,或者血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当然,低位直肠癌也可能出现鲜血。
排便习惯改变
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不规律,如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或者里急后重(总想大便但又排不干净)、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等。
腹痛腹胀
部位不明确的持续性隐痛、胀痛,或者腹部出现包块。
贫血、消瘦、乏力
肿瘤慢性失血或消耗身体营养导致。
三、为什么会混淆?如何区分和警惕?
最大的“陷阱”就在于便血这个共同症状。很多人一看到便血,就想当然地认为是痔疮,自行买药涂抹或口服,结果可能掩盖了病情,错失了肠癌早期诊断的最佳时机。

如何初步辨别?
(注意: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生诊断!)

注意
痔疮不会直接癌变,但可能与肠癌并存!不要自我诊断:仅凭症状很难完全区分。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况,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就医:
①首次出现便血或肛门不适症状。
②便血颜色发暗,或混有粘液、脓液。
③排便习惯明显改变,持续数周以上。
④伴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乏力。
⑤腹部隐痛或摸到包块。
⑥经过痔疮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⑦有肠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
四、科学检查,让真相水落石出
怀疑肠癌时,医生会建议进行相关检查:
肛门指检(直肠指检)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经济的检查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指检被初步发现。
大便潜血试验
检查粪便中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是肠癌筛查的常用手段。
结肠镜检查
这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医生可以通过带有摄像头的软管,直接观察整个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并能取活检来明确诊断。同时,肠镜下还可以切除息肉,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五、积极预防,远离“肠”忧
无论是预防痔疮还是肠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久坐久站,促进肠道蠕动。
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
定期筛查:对于50岁以上人群,或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如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
面对便血或肛肠不适,切莫自我诊断!痔疮虽常见,肠癌却凶险。及时就医、科学检查,才能避免“小病拖大,大病误诊”。健康无小事,警惕早行动!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普外科、临床营养科
黄东平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