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常常感觉恶心,有时候胸口有些不舒服,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 这是许多人在感觉到不适时常提出的疑问,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心肌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许多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是病情的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心肌梗塞的发生往往不是突然的,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症状逐渐显现的,尤其是恶心、胸闷、胸痛和呼吸困难等初期症状,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心肌梗塞通常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部分心肌细胞发生坏死或死亡。
当心脏血液供应受阻,心肌便无法获取充足的氧气与营养物质,进而致使心脏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休克乃至死亡。
因此,心肌梗塞的早期预警信号非常重要,及早识别并及时处理,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

然而,很多人忽视了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状,认为这些不适只是普通的消化不良、疲劳或情绪波动。
实际上,这些症状往往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尤其是以下四种症状,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若出现时应该及时就医检查。

恶心是很多人忽视的一个症状,尤其是当它出现在剧烈运动或紧张的工作后时,往往被误认为是简单的胃肠不适或压力过大,然而,恶心在心肌梗塞的早期也是一个常见的症状。
研究显示,心肌梗塞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在发病前感到恶心,这种恶心通常与胸痛或胸闷没有直接关系,且可能与胃部不适无关。

恶心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体内的代谢紊乱,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的不适。
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出现恶心的症状,特别是伴随其他心脏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检查。

胸闷是心脏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也是心肌梗塞早期的重要信号,常表现为胸部压迫或紧绷感,患者会呼吸困难,胸口似被重物压住。
许多患者将胸闷归因于过度劳累或焦虑,忽视了它可能是心肌缺氧的表现,尤其是在运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胸闷的症状会加重,这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信号。

如果胸闷症状持续数分钟,并且没有其他明显原因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胸闷可能意味着心脏存在潜在问题。
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胸痛都代表心脏问题。
许多人在生活中会因为胃食管反流、肌肉拉伤等原因出现胸痛,但如果胸痛是压迫性、持续性且伴有放射到肩膀、手臂或下颌的疼痛时,这就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状。

与一般的胸痛不同,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往往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并且不会通过休息或调整姿势得到缓解。
许多患者会称胸部有沉重压迫感,乃至有窒息之感,若胸痛时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就医。

呼吸困难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在心肌梗塞的早期阶段,呼吸困难可能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从而使身体感到缺氧,出现气短、喘不过气的感觉。
心肌梗塞发生时,尤其是左心室受到影响时,血液循环会受到阻碍,导致肺部的血液回流不畅,最终引起呼吸困难。
很多人可能认为呼吸困难是由于运动过度或体力不足,但如果这种症状突然出现,且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尤其是在休息时仍然无法缓解,应尽早去医院进行心脏检查。

这些症状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信号,特别是心肌梗塞。
根据临床经验,很多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前的几天到几周内,都有类似的症状,只是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病情加重,才意识到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任何伴有胸痛、胸闷、恶心、呼吸困难的症状都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群体,及早检查和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塞发生的风险。

如何预防心肌梗塞?预防心肌梗塞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管控体重,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增加蔬果摄入,这有助于降低血压与血脂,削减心血管疾病风险。
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减少心脏负担,控制压力、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保持积极的心态,也是预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措施。

此外,定期体检尤其是心脏检查,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尤为重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确保它们在正常范围内,并积极接受治疗。
如果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塞,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对于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说,控制复发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定期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等,能够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增加日常运动,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血糖水平。
与此同时,患者亦需定期接受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确保心脏功能稳定,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再次发生的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肌梗塞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黄赞才.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