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阅读
  • 2回复

[奇观]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4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353
金币
385871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28) —







© 存在建筑
“在场”的环境与纪念性——震动、层积与新生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剧烈的,只是这种速度和程度超越了人的认知,成为一种超验的常识。亿万年以来形成的山川河流,组成今天我们对环境感知的起点,而一场地震、一场泥石流,倾泻的自然之力便极大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景观,形成新的原点。周而复始,层叠往复。而唯一不变的则是人类纪元中与环境的不断对话,推动文明的前进。

▲“绵茂公路”与展览馆整体自然环境©存在建筑

▲展览馆的周边河道景观©存在建筑
17年前的汶川地震导致基础设施遭受极大破坏,经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后,这一区域也急需重建。2009年在由多方资助下,为打通位于四川盆地边界的德阳绵竹市与阿坝州茂县的“绵茂公路”始建。而当地地势险峻,险情时发,“绵茂公路”是绵竹市乃至四川省最艰巨的交通灾后重建工程之一,历经14年建成,于2023年通车,为展示其建设历程和建设者的英勇事迹,展览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坐落群山之间、大河之畔,毗邻“绵茂公路”清平段。清平镇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之后重建镇区,并且至今仍保留着地震和泥石流等多次地质灾害的痕迹。

▲总平面图©设计团队绘

▲从“绵茂公路”上远眺展览馆©存在建筑
厂房原址占地面积约1400m2,为一座矩形平面钢结构仓库,设计首先因地制宜,保留厂房整体结构,并实现空间秩序的重塑,开放于环境。

▲原仓库厂房外立面及仓库仓房内景©设计团队摄

▲展览馆西侧主视角©存在建筑
设计试图区别于传统图文展陈策略,以环境的再现为线索,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且线性的空间组织结合节点叙事,塑造出呼应公路建设“主体”的感知再现与现场沉浸感。首先,将建筑四周外立面维护结构拆除,向环境开放。

▲展览馆轴测分析图©设计团队绘制

▲展览馆展陈与空间策划分析©设计团队绘制

▲主入口©存在建筑
面向环境的界面
展览馆的四个立面各具特色,呼应不同的环境特征。
西立面——塑造群山掩映下的纪念性入口,呼应厚重历史和坚实奋斗沉积而成的建设“现场”。立面上保留厂房原有的檐板结构,并增加杆件以拓展形成呼应场地连绵的山脉。

▲从清远河望向展览馆东立面©存在建筑
东立面——展现巨石展厅,为东侧旅游主干线呈现展览馆新的特征。凹凸起伏的表面是对巨石的抽象,从外部呼应修建环境之险,并从细部的塑造混凝土质感上突出光影变化。

▲东立面与延展的场地©存在建筑
南立面——将厂房空间特质以及内部结构向外打开。“天堑”分隔左右展区,通过水面更进一步将空间内外进行渗透和延申,远眺“绵茂公路”和重建后的清平镇区。

▲南立面开放界面©存在建筑

▲水面尽端鸟瞰视角©存在建筑
北立面——以实体嵌入,形成服务、布展与后勤通道,增设卫生间、休息室等服务设施,并预留大面积空地用于临时活动与停车。

▲北立面的实体界面©存在建筑
线性叙事与“天堑”
无论群山耸立的地貌,大江大川的湍急,不远处的公路还是南侧重建的镇区,都是最好的“展品”。于是,展览馆的内部空间形态来源于对环境的抽象塑造,环境作为“展品”被纳入其中,并提供具体实物、图文、视频等不同展陈内容与方式。

▲展览馆内部剖透视©设计团队绘制

▲中心轴线北望——高耸石墙与混凝土质感展厅形成穿越感的强化©存在建筑
“绵茂公路”绵延五十六公里,一路途径艰难险阻,沿线险峻的自然环境、巨大的施工难度,犹如“天堑”,公路即是对天堑的跨越。设计将公路的线性特质作为最直接的秩序基础,串联起不同分区。进而,通过感官设计,例如入口的斜向元素置入原本的几何秩序,利用厂房高度,形成入口较大的聚集和讲解空间;当游客身穿行在中心轴线,利用两侧尺度的夸张强化穿越之感,“天堑”分隔左右展区,可触摸的石墙与混凝土粗粝质感再现建设之艰难困苦的环境。底部水面上浮起的金属网格铺地,带来模拟施工现场蜀道之难的“失稳”、“金属碰撞”的沉浸,为非“舒适”、“遥远”的“观看”。


▲中心轴线南望——石墙上的开凿提供施工实物的展陈©存在建筑 & 施工团队
巨石与墙体也形成中心轴线上的对话,以不同高度、位置的开口形成视线和流线的穿越,布置不同实物展品与灯光设计,服务展览的具体组织。


▲中心轴线南望——通过自然光的控制形成轴线上由暗及亮,形成远眺平台©存在建筑
中心展廊尽端,展览路线转折,光线由暗至明,形成对艰苦建设到美好生活重塑的呼应。展廊尽端漂浮于水面之上,在巨石环绕的厚重感中引入一丝轻巧,在此远眺清平镇区与“绵茂公路”,将实景转化为展览对象。


▲线性观战路线尽端的开放空间与外部环境©存在建筑

▲线性观战路线尽端的开放空间与外部环境©存在建筑
在展廊尽端回过头可坐在阶梯休憩,感受阳光洒入,也可进入二层实物互动体验空间,服务多功能使用,例如社区活动、展览研讨、儿童学习等。

▲可驻足休息的观景阶梯©存在建筑

▲展厅夹层活动空间©存在建筑

▲夹层活动空间细部©孙昊德
节点叙事与“巨石”
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布置不同主题的内向展厅,形成平行于中心轴线上的串联节点,通过图文、视频、沉浸影院等具体方式,讲述呼应十四年公路建设历程中的点点滴滴,突出人民至上、大国工程的主题。其中,设计试图通过塑造“巨石”的雕塑感与粗粝,与沉静的水面、环境的光线、钢结构保留杆件等形成质感和形态的对话,强化主题表达以及新体量在厂房空间中的建构逻辑。

▲展廊与巨石展厅缝隙水景在墙面上的反光©孙昊德


▲展廊尽端水景、金属杆件与巨石景观©孙昊德

▲既有结构与杆件与新介入设计的搭配©孙昊德

▲既有结构与杆件与新介入设计的搭配©存在建筑

▲巨石与外立面杆件的光影细部© 孙昊德

▲巨石与外立面杆件的光影细部© 孙昊德
“在场”的环境赋予设计以“天堑”和“巨石”等组织逻辑与形态意象,回应自然的运动,并最终形成空间的叙事——经年累月,超越人类纪元的能量活动,不断地挤压、冲刷、沉积,形成了当下可感知到的自然形态。而人类活动则快速地复写在层积的表面之上,并同自然的作用一起发展、沉寂、消亡,以及再次的新生。对于自然力量的抽象表达,赋予设计层面在人体尺度、光线、材质等直觉的反应,试图给予空间更强的纪念意义与沉浸感,呈现“绵茂公路”的建设历程,回到日常与生活。

▲远眺主题展馆与穿梭山间的“绵茂公路”©存在建筑
最终,“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成为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的一次注脚,是对于自然的一种自我反射和自觉表述。成为对于汶川地震后公路重建成就的纪念与展示,呼应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表现,以及对于自然敬畏的素朴呈现。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屋顶平面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东立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南立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西立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项目名称: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展览馆设计、室内与展陈设计
设计方: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项目设计:2023-2024年
完成年份:2024年
设计团队:孙昊德、李浩宇、侯品伊、王雨彤、Monica Sunkara、谢雨潇
项目地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
建筑面积:1270㎡
摄影版权:存在建筑、孙昊德
材料:钢、钢筋混凝土、砖、石
[ 此帖被jjybzxw在2025-08-28 08:52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08-2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353
金币
385871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8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8
Re: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42P]
“在场”的环境与纪念性——震动、层积与新生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剧烈的,这种变化超越了人类的认知,成为一种超验的常识。亿万年以来形成的山川河流,组成了今天我们对环境感知的起点。然而,一场地震、一场泥石流,倾泻的自然之力便极大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景观,形成新的原点。周而复始,层叠往复。而唯一不变的则是人类纪元中与环境的不断对话,推动文明的前进。

![绵茂公路与展览馆整体自然环境](https://example.com/1.jpg)
-图1: 绵茂公路与展览馆整体自然环境 ©存在建筑*

17年前的汶川地震导致基础设施遭受极大破坏,经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后,这一区域也急需重建。2009年,在多方资助下,为打通位于四川盆地边界的德阳绵竹市与阿坝州茂县的“绵茂公路”始建。而当地地势险峻,险情时发,“绵茂公路”是绵竹市乃至四川省最艰巨的交通灾后重建工程之一,历经14年建成,于2023年通车。为展示其建设历程和建设者的英勇事迹,展览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坐落群山之间、大河之畔,毗邻“绵茂公路”清平段。清平镇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之后重建镇区,并且至今仍保留着地震和泥石流等多次地质灾害的痕迹。

![展览馆的周边河道景观](https://example.com/2.jpg)
-图2: 展览馆的周边河道景观 ©存在建筑*

厂房原址占地面积约1400m²,为一座矩形平面钢结构仓库。设计首先因地制宜,保留厂房整体结构,并实现空间秩序的重塑,开放于环境。

![原仓库厂房外立面及仓库仓房内景](https://example.com/3.jpg)
-图3: 原仓库厂房外立面及仓库仓房内景 ©设计团队摄*

设计试图区别于传统图文展陈策略,以环境的再现为线索,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且线性的空间组织结合节点叙事,塑造出呼应公路建设“主体”的感知再现与现场沉浸感。首先,将建筑四周外立面维护结构拆除,向环境开放。

![展览馆西侧主视角](https://example.com/4.jpg)
-图4: 展览馆西侧主视角 ©存在建筑*

展览馆的四个立面各具特色,呼应不同的环境特征。

- 西立面:塑造群山掩映下的纪念性入口,呼应厚重历史和坚实奋斗沉积而成的建设“现场”。立面上保留厂房原有的檐板结构,并增加杆件以拓展形成呼应场地连绵的山脉。
- 东立面:展现巨石展厅,为东侧旅游主干线呈现展览馆新的特征。凹凸起伏的表面是对巨石的抽象,从外部呼应修建环境之险,并从细部的塑造混凝土质感上突出光影变化。
- 南立面:将厂房空间特质以及内部结构向外打开。“天堑”分隔左右展区,通过水面更进一步将空间内外进行渗透和延申,远眺“绵茂公路”和重建后的清平镇区。
- 北立面:以实体嵌入,形成服务、布展与后勤通道,增设卫生间、休息室等服务设施,并预留大面积空地用于临时活动与停车。

![北立面的实体界面](https://example.com/5.jpg)
-图5: 北立面的实体界面 ©存在建筑*

无论群山耸立的地貌,大江大川的湍急,不远处的公路还是南侧重建的镇区,都是最好的“展品”。于是,展览馆的内部空间形态来源于对环境的抽象塑造,环境作为“展品”被纳入其中,并提供具体实物、图文、视频等不同展陈内容与方式。

![展览馆内部剖透视](https://example.com/6.jpg)
-图6: 展览馆内部剖透视 ©设计团队绘制*

“绵茂公路”绵延五十六公里,一路途径艰难险阻,沿线险峻的自然环境、巨大的施工难度,犹如“天堑”,公路即是对天堑的跨越。设计将公路的线性特质作为最直接的秩序基础,串联起不同分区。进而,通过感官设计,例如入口的斜向元素置入原本的几何秩序,利用厂房高度,形成入口较大的聚集和讲解空间;当游客穿行在中心轴线,利用两侧尺度的夸张强化穿越之感,“天堑”分隔左右展区,可触摸的石墙与混凝土粗粝质感再现建设之艰难困苦的环境。底部水面上浮起的金属网格铺地,带来模拟施工现场蜀道之难的“失稳”、“金属碰撞”的沉浸,为非“舒适”、“遥远”的“观看”。

![中心轴线北望——高耸石墙与混凝土质感展厅形成穿越感的强化](https://example.com/7.jpg)
-图7: 中心轴线北望——高耸石墙与混凝土质感展厅形成穿越感的强化 ©存在建筑*

巨石与墙体也形成中心轴线上的对话,以不同高度、位置的开口形成视线和流线的穿越,布置不同实物展品与灯光设计,服务展览的具体组织。

![中心轴线南望——石墙上的开凿提供施工实物的展陈](https://example.com/8.jpg)
-图8: 中心轴线南望——石墙上的开凿提供施工实物的展陈 ©存在建筑 & 施工团队*

中心展廊尽端,展览路线转折,光线由暗至明,形成对艰苦建设到美好生活重塑的呼应。展廊尽端漂浮于水面之上,在巨石环绕的厚重感中引入一丝轻巧,在此远眺清平镇区与“绵茂公路”,将实景转化为展览对象。

![线性观战路线尽端的开放空间与外部环境](https://example.com/9.jpg)
-图9: 线性观战路线尽端的开放空间与外部环境 ©存在建筑*

在展廊尽端回过头可坐在阶梯休憩,感受阳光洒入,也可进入二层实物互动体验空间,服务多功能使用,例如社区活动、展览研讨、儿童学习等。

![可驻足休息的观景阶梯](https://example.com/10.jpg)
-图10: 可驻足休息的观景阶梯 ©存在建筑*

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布置不同主题的内向展厅,形成平行于中心轴线上的串联节点,通过图文、视频、沉浸影院等具体方式,讲述呼应十四年公路建设历程中的点点滴滴,突出人民至上、大国工程的主题。其中,设计试图通过塑造“巨石”的雕塑感与粗粝,与沉静的水面、环境的光线、钢结构保留杆件等形成质感和形态的对话,强化主题表达以及新体量在厂房空间中的建构逻辑。

![展廊尽端水景、金属杆件与巨石景观](https://example.com/11.jpg)
-图11: 展廊尽端水景、金属杆件与巨石景观 ©孙昊德*

“在场”的环境赋予设计以“天堑”和“巨石”等组织逻辑与形态意象,回应自然的运动,并最终形成空间的叙事——经年累月,超越人类纪元的能量活动,不断地挤压、冲刷、沉积,形成了当下可感知到的自然形态。而人类活动则快速地复写在层积的表面之上,并同自然的作用一起发展、沉寂、消亡以及再次新生。对于自然力量的抽象表达赋予设计层面在人体尺度、光线、材质等直觉反应中更强的纪念意义与沉浸感。

![远眺主题展馆与穿梭山间的“绵茂公路”](https://example.com/12.jpg)
-图12: 远眺主题展馆与穿梭山间的“绵茂公路” ©存在建筑*

最终,“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成为人与自然长期互动中的一次注脚。它是对于汶川地震后公路重建成就的一种纪念与展示;它呼应了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表现;它呈现了对于自然敬畏的一种素朴表达。

项目图纸

- 一层平面图
- 屋顶平面图
- 东立面
- 南立面
- 西立面

项目名称: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展览馆设计、室内与展陈设计

设计方: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项目设计:2023-2024年

完成年份:2024年

设计团队:孙昊德、李浩宇、侯品伊、王雨彤、Monica Sunkara、谢雨潇

项目地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

建筑面积:1270㎡

摄影版权:存在建筑、孙昊德

材料:钢、钢筋混凝土、砖、石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8-2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247
金币
352137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1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28
关于绵茂公路主题展馆的公开信息,结合设计任务要求,对该纪念展览馆的设计逻辑与内容规划分析如下:

一、设计核心主题:“天堑与巨石”的工程史诗
自然天堑的具象化
展馆需突出龙门山地质环境的极端险峻性:

通过地貌沙盘、断层剖面模型展现 4条地震断裂带、77处地灾隐患点 的复杂性;
利用多媒体装置模拟 暴雨、泥石流、堰塞湖 等灾害对施工的阻断(如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冲毁在建工程事件)。
“巨石”象征建设者精神

以开凿隧道的巨型钻头、抗灾钢架等 实物工具 作为空间雕塑,呼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意志;
结合光影艺术,在墙体投射建设者 悬崖作业、隧道掘进 的影像,强化人力与自然的对抗叙事。
二、展陈结构设计:四维时空叙事
展区    核心内容    设计手法
序厅    绵茂公路地理区位与战略意义(联通川西北、九寨沟旅游线、国防通道)    大型LED弧形屏动态展示公路全线地貌,地面镶嵌“56公里”光带
天堑之困    地质风险数据(桥隧比73.96%,清平段高达94%3)、汛期施工窗口期<6个月    互动地质沙盘+灾害模拟声效舱,顶部悬挂险峰峭壁装置
巨石之志    建设者故事(如小木岭大桥百米落差攻坚3)、党员先锋队“以百姓心为心”    隧道场景还原+工装/日记实物展柜,镜面反射创造“万人施工”视觉延伸
通途之梦    2022年通车历史影像、经济民生效益(德阳至茂县车程缩短2小时)    全景式通车仪式环幕影院,末端设置“民族团结大道”互动签名墙
三、空间策略:建筑与精神的共生
结构隐喻
保留原四川路桥指挥部 钢结构框架1,新增倾斜混凝土墙体象征“地震断裂带”,形成空间张力

流线设计
参观路径模拟施工历程:狭窄险峻的“地质灾害通道” → 隧道式低矮展厅 → 豁然开朗的“通途大厅”。
材质对话
粗粝毛石墙面(自然天堑)与精密桥梁模型(人工奇迹)并置,呼应主题矛盾性。
四、特色体验区
数字档案库
触摸屏可查询 13年建设期 的灾害记录、技术攻关档案(如高线方案优化过程)。
沉浸报告厅
播放微党课《锦绣山河献人民》,结合振动座椅模拟隧道爆 破震感。
文创衍生
以“巨石元素”开发镇纸尺(刻公路高程数据)、桥梁拼装模型。
设计需紧扣 “人民至上”精神内核(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授牌基地),将工程奇迹升华为 党群同心跨越天堑 的时代象征。展馆本身即应成为一座“建在断层带上的纪念碑”,通过空间叙事让观众感知:每一块巨石的粉碎,都是通向民族共同体的刻度。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8-2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