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第一高楼”选址义乌的核心背景:飞地经济模式创新
丽水“第一高楼”莲都大厦选址义乌,本质上是浙江省“山海协作”战略下的飞地经济实践。作为丽水市莲都区与义乌合作的重点项目,该大厦虽位于义乌市金融商务区,但其产权归属、运营管理及税收收益均隶属于丽水莲都,因此被定义为“丽水第一高楼”。这种“异地建设、本地管辖”的模式,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成为欠发达地区借力发达地区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莲都大厦的基本概况与定位
项目核心参数
指标 具体内容
高度 167米,超越丽水青田县150米的华侨总部经济大楼,成为新的“丽水第一高楼”
投资与规模 总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为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的飞地项目
功能定位 集数字金融、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等产业于一体的异地企业办公平台
设计理念 融合“两山”理论与丽水山居图元素,采用双子楼造型象征两地“山海牵手”
战略定位
该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高楼建筑,更是丽水**“借力发展”**的关键载体。通过在义乌设立科创飞地,丽水企业可直接对接义乌的国际贸易枢纽、产业集群及人才资源,同时为义乌导入丽水的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形成互补共赢。
选址义乌的核心动因:资源互补与发展需求
1. 义乌的区位与产业优势
义乌作为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和浙江省四大都市区(金华-义乌都市区)核心城市,拥有成熟的商贸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和人才吸引力。丽水企业入驻莲都大厦后,可快速融入义乌的产业链与市场资源,降低异地拓展成本。例如,大厦计划引进100家以上企业,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直接承接义乌的科创溢出效应。
2. 丽水的发展瓶颈与战略选择
丽水作为浙江省山区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千米以上山峰超3000座),其“浙江绿谷”的生态定位限制了大规模工业扩张。通过飞地经济,丽水可在不破坏本地生态的前提下,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模块外迁至义乌,实现“山区资源+都市平台”的高效整合。此外,莲都大厦还能为丽水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支持,吸引优质企业回流或扩大投资。
3. 浙江省“山海协作”政策推动
该项目是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的深化实践。通过政府引导,推动发达地区(如义乌)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共建产业飞地,旨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18。莲都大厦作为全省标杆项目,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复制模板。
项目意义与预期效益
对丽水的直接价值
突破地理限制:167米的高楼将成为丽水在义乌的“城市名片”,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产业升级加速:聚焦数字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推动丽水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轻工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型。
对义乌的协同效益
强化都市区功能:承接丽水优质企业入驻,丰富义乌金融商务区的产业业态,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深化山海协作:通过飞地共建,义乌可导入丽水的生态农产品、文旅资源,形成“商贸+生态”的特色合作模式。
区域发展示范效应
莲都大厦的实践验证了飞地经济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有效性。未来,类似模式或在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破解“山区发展难”与“都市空间紧”矛盾的重要路径。
总结:飞地经济的创新价值
丽水在义乌建设“第一高楼”的案例,本质上是行政边界与经济空间的创造性融合。通过13亿元投资,丽水以“小成本”换取了义乌的“大平台”,既坚守了生态保护底线,又实现了产业能级跃升;而义乌则通过飞地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区域中心地位。这种“双赢”模式,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兼具实践价值与理论创新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