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被揉搓的本地中心,藏着江南小城的独特韵味
在南京旁边,有这样一座安徽小城——宣城,它有着“文质彬彬”的气质,并非故作斯文,而是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文房四宝之乡,谢朓在此筑楼赋诗,李白七访敬亭山留下“相看两不厌”的绝唱,梅尧臣的笔锋在此炼就宋诗筋骨。宣城的地理优势更是得天独厚,东衔杭州烟雨,北接南京王气,还拥有上海飞地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监狱,然而其经济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24年GDP仅2000亿冒头,在安徽16市中排第11,宣城人常被调侃为“天生江浙沪打工圣体”。宣城市下辖1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各地之间认同感稀薄,宁国、广德、绩溪、泾县等各有特色,而宣州区作为市区,像一个被历史和地理揉搓过、有点迷茫的本地中心。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宣州区,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一、文化瑰宝:博物馆里的历史印记
宣城博物馆紧挨着宛陵湖,与城市规划馆相连,左边展示历史,右边呈现规划。这座国家二级馆虽规模不算宏大,却藏着不少镇场子的物件。
(一)特色文物
西晋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兽面云纹铜铙和“丹阳”铭鸟兽纹镜、东晋越窑青瓷羊等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细细品味。而商代石祖这一网红展品,外形如同榔头,人脸嘟嘴呆萌,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远古先民直白的生殖崇拜,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与宛陵湖的关联
逛完博物馆从侧门出去便是宛陵湖,初秋时节,芦苇白花花一片,风一吹,全都往西斜的日头里倒,湖面碎金晃眼。宣城早先叫宛陵,如今只剩这湖还留存着古名,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传承。
二、珍稀动物:扬子鳄景区的独特体验
宣城市区景点不多,夏渡的中国鳄鱼湖绝对算一个。这里养着上万条扬子鳄,是全球唯一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一)扬子鳄的介绍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作为恐龙时代的幸存者,已扛过了2亿年时光。古人称其为“鼍”,当地人叫“土龙”,不少人推测它可能是中国龙形象的起源。别看它名字里带个鳄字,战斗力却可能不如村里的大鹅,平常喜欢缩在洞里晒太阳,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跑路,十分可爱。
(二)扬子鳄的历史分布与现状
历史上,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淮河、长江沿岸的广大地区。上世纪50年代,其范围缩小至长江以南,到70年代活动范围就缩到了安徽南部,现在野生种群基本集中在宣城周边五个县区,保护扬子鳄刻不容缓。
(三)景区游玩攻略
园区面积很大,绿化很好。门口保安会提醒游客先参观鳄鱼博物馆,再去“龙吟湖”“潜龙湖”看鳄鱼。此外,园区里还有只有一只猴的猴山,十分孤独。对于想透口气的人来说,这里植被茂密,适合暂时逃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三、名山情怀:敬亭山的诗意与故事
安徽向来不缺名山,宣城的敬亭山虽名字温吞,山势也谈不上险峻,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李白的偏爱
敬亭山把李白勾得来回七次,还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名句。我们不禁好奇,到底是看不厌这山,还是山里藏着放不下的人。李白的多次到访,为敬亭山增添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二)谢朓的开山之作
其实早在他之前,南朝的谢朓早给这山开了光。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宣城当太守,仕途不顺就整天在山里转悠,用一句“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划开了一道山水诗的豁口,开启了敬亭山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石涛纪念馆
敬亭山上还有着座石涛纪念馆,这位朱家王朝的末代子孙,躲过战乱躲进佛门。当年在山下广教寺一待就是十来年,目前市场上价值30亿人民币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就是那时候画成的。石涛的艺术成就为敬亭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历史遗迹:广教寺双塔的沧桑变迁
石涛待的广教寺原先就在敬亭山脚下,历史上曾是江南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
(一)广教寺的历史
唐代大中三年(849年),由宣州刺史裴休请黄檗禅师来建广教寺,当年和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玡开化寺齐名,号称“四大名寺”。宋元时候最风光,庙多得有上千间,和尚好几百号人。宋朝皇帝送过书,苏轼给寺里抄过经,元朝皇帝给住持赏过金袈裟,画家石涛也在这儿住了十几年。可惜在清代乾隆年间遭严重损毁,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来,一把火彻底烧光,现在山下就剩这对双塔了。
(二)双塔的特色
双塔是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建的,东西对着,残高十七米,东塔比西塔宽出去一尺多。塔外面贴了宝相花纹砖,塔里头原来有木楼梯能爬上去,现在楼板早没了,就剩中间一根柱子。每层都有菩萨浮雕,陶土莲花碗镶在飞檐上,腰檐层叠的砌法还带着唐代的影子。在中国现存宋塔实物上,沿用唐式四方形平面的仅此一例,所以1988年就成了第三批国保单位。
五、文化名楼:谢朓楼的兴衰与重修
府山广场上有座谢朓楼,在某个版本的江南四大名楼里,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齐名。
(一)谢朓楼的起源与出名
谢朓楼藏得深,知道的人少,但要说底蕴,千年前南朝太守谢朓筑起“高斋”时,滕王阁还没影子呢。真正让它出圈的还是大唐顶流李白。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年愈五十的李白受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来到偶像谢眺的主政过的宣城。这年秋天,李白在谢朓楼设宴为族叔李云饯行,借登楼之机抒发郁结心绪,写下了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让谢朓楼声名远扬。
(二)谢朓楼的劫难与重修
叠嶂楼、高斋楼、北望楼、谢朓楼……光看改过的名号就知它多劫难。明嘉靖年间的知府补过梁柱,清康熙年的官员修过飞檐,最后全在1937年被鬼子炸弹轰成了渣。如今1997年重修的谢朓楼依旧雄踞原址,青砖台基上还留着光绪年间的石条。新楼四檐高飞,曲径回廊,盖着琉璃瓦,往那一杵就镇住了闹市中央。
六、古塔风貌:景德寺塔与龙首塔的故事
(一)景德寺塔
从谢朓楼后面的小道溜达到景德寺塔,不过十分钟。这塔位于在开元小区法治公园里,九层六面,砖木混搭,模样敦实,白白胖胖的一股憨厚气质。最早是西晋永宁年间(302年)由东晋郭璞踩点建造,后面这塔随着旁边的寺庙轮番改名,永安寺、大元寺、开元寺……到北宋景德年间改成景德寺,所以就成了景德寺塔。当年的庙宇占据半条街,杜牧在这儿当幕僚时,没少喝酒写诗。《题宣州开元寺》里那句“楼飞九十尺”的排场,现在再看看周围的小区楼房,真是恍如隔世。
(二)龙首塔
市区除了景德寺塔、广教寺双塔,六中旁边的鳌峰公园里还有龙首塔,一座明代隆庆年间修建的七层六角砖塔。鳌峰自古就是宣城的文脉之地,自打唐代在此设州学,到光绪年间的宁国府中学堂,再到后来的省立四中、老宣城中学,这里的读书声就没有断过。所以这塔本质就是座文峰塔,为的是“修补山水格局,提振文教运势”,鳌是传说海里的大龟,独占鳌头意味着科举高中。现在这公园属于附近遛弯的老头老太,绕完水塘绕土坡,累了坐在就坐在凉亭里歇会脚,拧开保温杯喝口水,文脉不文脉不好说,现在也没几个人记得了。
七、美食诱惑:宣城的特色风味
(一)炒面
宣城的炒面一般在炒之前先用旺火蒸一下,待晾透了,混着海带丝、洋葱片、肉丝,铁锅泼油猛火快炒,出了宣城很难吃到这口味道,独特的烹饪方式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口感。
(二)麻辣粉丝
麻辣粉丝更是宣城特色,红泥小砂锅里咕嘟着,豆芽脆、青菜鲜,粉条滑。它们在秘制汤底里各自舒展身段,会吃的还会加块兰花干子或者小米锅巴以及标配的赤豆酒酿,多种食材的搭配,让味蕾沉浸在丰富的层次中。
(三)205大肉面与小菜面
205大肉面开的满大街都是,虽说起源地在马鞍山当涂县,但是附近的芜湖、宣城也都开遍了。“205”的含义是90年代兴起于205国道当涂段,最早客人都是过路的大车司机,后来一来二去的就火了。比起205面条,宣城本地特色面其实是小菜面,10块钱一碗,几十种小菜随便加,或腌或炒,浸得透透的,宣城以外很难见到这阵仗,性价比无敌。
(四)宁国粑粑
法制路菜场附近还有家宁国粑粑,宁国是宣城下面的一县级市。白面团里裹着鲜肉、腌菜、豇豆、咸蛋黄,擀开炸得两面金黄,头一口酥脆香浓,二一口辣气便窜上来,味道好量也大,10块钱来个单面肉加菜的就能吃饱饱的了。
(五)水阳三宝
至于宣城的本地菜,那就得提一道水阳三宝了,即水阳干子、鸭脚包、鸭翅攒成“三宝”锅仔,鸭脚包就是鸭肠缠裹鸭掌鸭心的腊货,烧饭时简单蒸一下味道都好,独特的食材组合和烹饪方式,展现了宣城本地菜的特色。
八、宣城的真实气息
府山广场上打太极的老人,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友谊巷上放学涌出的高中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还有试图在宛陵湖畔搞点“文创”却总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的招牌,透露出小城在发展中的焦虑与探索。在这里,我们能闻到最真实的宣城气息,一种混合了书卷的陈旧、发展的焦虑以及江南小城特有的、慢半拍的安逸。宣城,这座被历史和地理揉搓过的城市,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