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娱乐八卦]兵马俑主人并非秦始皇?其材质涉及外星黑科技?兵马俑的四大谜团[6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6908
金币
497251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5) —


秦始皇嬴政幼年流离,13岁登基,22岁亲政,39岁结束了四百年的战乱局面,统一了天下,是中国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他生于乱世,却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去国离乡的质子,成长为千古一帝,坐镇江山十余年便令六王咸服其辜,史无前例。
而相传秦始皇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统一六国是因为手上握有两支举世无双的军团:一支是克定江山、奋勇厮杀的秦军诸将领;另一支是帮秦始皇在阴曹地府开路的阴兵兵马俑。

阴兵之说虽然是捕风捉影的都市传说,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围绕兵马俑的未解之谜实在是太多了,丝毫不逊色于秦陵地宫本身。
为什么所有史料、甚至是野史都对兵马俑只字未提?都说兵马俑是对秦朝士兵的一比一复刻,可为什么大部分兵马俑都没有戴士兵头盔?
相传兵马俑的蓝色涂层有超导特性,难道秦始皇真的借助了外星人的高科技设备?秦始皇神速统一六国的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兵马俑坑,揭开这一切的谜团。

1974年3月下旬,陕西大旱,在距离秦始皇陵1500米的临潼西杨村,几个村民组成了一支打井队,开始抗旱打井。
打到四五米深时,突然发现八个残破的陶俑,还发现了砖铺地面、铜弩机、铜箭头。他们望向这些样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不知所措。
后来,村民们给这些陶俑残片起名为「瓦盆爷」,还有村民对着瓦盆爷磕头烧香,希望它能带来久旱中的甘露。

当时没人把这些瓦片跟国宝联系在一起。直到一个月后,临潼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家赵康民,得知挖出来的瓦人「头比真人头还大」的消息后,又惊又喜,骑着自行车一路飞奔,到达了西杨村。
在现场一番考察后,他初步断定,这不是什么「瓦盆爷」,而是秦始皇陵的一座陪葬坑。
赵康民连夜将这些残俑运回了县城修复。三天后,两个身高1.78米、身穿战袍的武士俑修复完成,他激动地双手颤动,将情况写成内参。

当年7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袁仲一,和赵康民等人组成的秦俑考古队,进入发掘现场,对一号俑坑试掘。
之后,又相继发现了二号坑、三号坑。这三座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2780平方米,位于秦始皇陵封土堆以东约955米处。
其中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个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方阵。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段北侧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三号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面积约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有兵马俑68件。
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未建成的佣坑,疑似因为秦朝末年群雄起兵而被迫停工。考古人员推算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止于公元前209年。
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兵马俑的种种惊奇逐渐浮现在世人眼前。

兵马俑的黑科技
兵马俑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自不用说,最神奇的是,专家发现,每一尊兵马俑从服饰到姿势、发髻、脸型、甚至微表情都各不相同。
光脸型就分为「目、国、用、甲、田、由、申、风」八种风格,可谓「千人千面」。
新西兰人脸辨识专家格兰.卡麦隆将边防哨所、移民局常用的一款人脸识别软件Neoface用在了分析兵马俑面部特征上。

这款软件每秒钟可以比对100万张脸。卡麦隆将兵马俑的面部照片输入Neoface,结果显示他们没有一张脸是一模一样的。
即使把几张看起来极度相似的脸拉在一起对比,也会发现,他们是有细微差别的。比如这两张脸,下巴都很肥厚,轮廓、嘴巴的位置相似,但鼻子稍有不同,眼睛和眉毛的区别就更大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尊人俑,按照常规逻辑推测,应该是用模具快速制造出来的,可要确保「千人千面」,8000尊兵马俑,总不可能开8000个模吧?

经过多年的研究,考古专家们发现,秦人制作兵马俑并非简单地使用了「模具法」,而是模具法与「泥条盘铸法」相结合。
兵马俑的内部是空心的,内部的表面上呈现一圈圈纹理,有的还能看到手掌印。
也就是说兵马俑的躯干是工匠用搓出来的泥条一圈圈盘起来的,盘好后还要垫上麻布拍打,以保证泥条与泥条之间粘合牢固,这就是兵马俑内部掌印的由来。

而兵马俑的头和手则是用模具先铸造出一个大样,然后不断地往这个大样上加泥土,雕刻细节。
比如胡须、头发、五官等等,这种「加法」式的雕塑方法比西方雕塑在石头上做「减法」工艺更为复杂,也是这样的工艺让每个兵俑都独一无二。
考古专家们还发现很多兵俑出土时胳膊都是断的,胳膊与铠甲袖子过渡处有明显的粘接痕迹,说明陶俑的双臂也是用「泥条盘铸法」单独制作的,等陶俑躯干二次覆细泥、包括铠甲在内的细部雕饰完成后,再将双臂粘接上去。

在每一具陶俑最隐蔽的地方还刻有工匠的名字,比如衣服下摆处、靴子边缘等等。将名字刻得如此隐秘,说明工匠并不太想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名字,那既然这样又何必署名呢?
这可能跟秦朝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
《吕氏春秋》中有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就是说在生产的器物上,必须刻上负责人或工匠的名字,专人专责,考察做工质量,质检不达标要受相应责罚,说明秦朝已经有了相当严格的手工业标准。

用「泥条盘铸法」做出来的兵马俑虽然栩栩如生、件件不同,但工期也大大延长了。
空心的兵马俑躯干厚度只有2cm,却要支撑200公斤的重量、1米8的高度,泥条越盘越高后,坍塌的危险也越来越大。
解决之道只能是停工,让泥土风干一些,但又不能太干,再接着往上盘,专家估计用这种工艺制作出一尊兵马俑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而在已出土的2000尊兵马俑身上,专家们找到了87个不同的工匠名。
按照一个月生产87尊兵马俑来算,一年能生产1000多尊,产出一二三号坑中的所有8000多件兵马俑至少需要8年,再加上一些作废的残次品,生产时长可达10年,这与专家推算出的兵马俑坑的修建时长又是相吻合的。
兵马俑自1974年被发现后,三次启动发掘,又三次停工,其中第二次停工历时22年之久,第三次发掘从2009年至今,只发掘了400平方米。

网上一度有传闻,说是专家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什么不能公之于众的东西,所以不敢挖了。但其实兵马俑坑发掘进度慢的主要原因是防腐工作实在是太难做了。
看着如今兵马俑坑中一片灰蒙蒙的陶土色,你可能很难想象秦俑在刚制成时其实是五彩缤纷的,但发掘工作让陶俑接触到空气,它表面漆层的水分迅速蒸发,接着漆层开始收缩、起翘、剥落,这一过程长则一周,短则几分钟。
陶俑完全出土时,彩绘大部分已经不在上面了,残存下来的少量彩绘也很难保持。多年来,中外考古专家一直在联手拯救兵马俑的色彩,但这场仗他们还没有完全打赢。

兵马俑的保色难题源于其特殊的彩绘方法。兵马俑采用的是生漆底层+表层矿物颜料的彩绘结构。
工匠会在烧好的陶俑上先涂一层生漆用以提色,并使陶俑表面变得平滑。
生漆又称「中国大漆」,提取于生长在陕西地区的漆树,割开漆树漆皮,割口会流出一种乳白色的液体,这种液体就是生漆。

生漆接触空气后,颜色会逐渐变深,最终固化成为深褐色、接近黑色的漆膜。
这种漆膜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腐蚀性,还能突出其上彩绘的色泽,又因为一棵漆树能提取到的生漆非常有限,因此生漆在古代是是十分昂贵的涂料,给几千尊兵马俑全部涂上生漆,是秦始皇才能支付得起的奢侈的行为。
但恰恰是秦始皇的有心之选,造成了今日的局面:生漆对温湿度变化非常敏感,生漆底层在失水过程中剧烈变形,导致了兵马俑色彩的脱落。

2014年,中国和德国的文保专家联合研制出了一种防腐剂,只要彩色兵马俑一出土,工作人员就立刻喷涂这种试剂,再包一层塑料膜,保持它的湿度,这样兵马俑就能保持它的最初色彩了。
但留给考古专家操作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没人敢贸然行事,这就是兵马俑发掘速度缓慢的原因。
在修复兵马俑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还意外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颜色---中国紫。

紫色在古代是极难获得的一种色彩,历史上迄今未曾发现过天然的紫色颜料。兵马俑1号坑外大厅里展出着两个带颜色的俑人,其中跪射俑的裙子是紫色的。
在公元元年之前,全世界只有两种纯粹由人工合成的颜色,一种是埃及蓝,另一种便是中国紫。
埃及蓝是已知最早的人造颜料,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由古埃及人以硅石、孔雀石、石灰岩等材料通过高温烧制而成。

起初,有考古学家猜测中国紫的制造工艺是源于埃及蓝。可连通中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秦始皇时期中西方并无交集啊。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埃及蓝的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钙盐,而中国紫的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中国紫中还含有埃及人从未用过的一氧化铅,说明中国紫的提炼技术就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
研究发现,「中国紫」硅酸铜钡的制备条件非常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

专家们推测,秦人可能并不了解中国紫的微观结构,但已掌握了通过硝砾五石合成「中国紫」的技术。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王竹君教授带领的团队还发现中国紫的提炼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他战国至秦汉墓葬中的「中国紫」样本的纯度约为30%,而兵马俑的紫色纯度则高达95%以上。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中国紫」硅酸铜钡后来被证实是一种完全没有电阻的超导材料。

所谓超导材料是指,在特定的低温条件下,该材料会显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两大超导特性。
电流在超导体内部流动时,不会有损耗而能一直流通,成为永久的电流;若外加磁场在超导体上,超导体会排除磁场,使磁力线完全不能通过。
兵马俑居然和现代物理学还有如此神奇的联动,怪不得有人说秦始皇见过外星人呢。
不止是兵马俑本身,俑坑中出土的秦朝兵器也暗含了大量军事黑科技。

秦始皇的战争机器
我们知道,秦人在西北边陲以养马起家,嬴氏的先祖就是就是因为养马养的好,而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识,拿了封地的。
所以秦人一直精于骑射,秦国的骑兵也成了秦始皇横扫六国的关键力量。那么这些骑兵究竟使用了哪些武器呢?
兵马俑坑中共出土了大约4万件青铜兵器,主要包括弩、剑、戈、箭镞等,其中箭镞占到了90%的数量。

而秦人的箭头无论大小都是三棱箭头,即有三个锋利的边。这种造型十分符合空气动力学规律,具有飞行稳定、打击准确、穿透力强的特性,跟今天的子弹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专家研究后发现,三个棱脊的长度误差只在0.02毫米-0.55毫米,现代先进的机械制造的也不过如此,足见秦朝当时的工艺水平。
箭头的刃部,则更让人惊叹。工作人员将刃部放大80倍后,发现很多搓痕,井然有序,错落有致,这种打磨工艺,手工是做不到的,只有依靠机器旋转砂轮才能完成。

还有箭镞的金属配比,其主要材质为青铜,但也含有20%的锡,极大增加了硬度,说明秦人已经掌握了制作合金的技术。
再来说说秦弩。《战国策》中有记载「秦以三军强弩」威震东方,兵马俑坑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弩机。
考古专家们研究后惊讶地发现,它们的各个零部件竟然可以互换通用,这说明秦朝在武器制造上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左右。

不少兵马俑坑中的武器出土时依旧锋利,考古专家在这些武器的表面发现了铬化合物,推测秦人可能已经懂得用含铬氧化层来防止兵器生锈了。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了现代冶金工业常用的铬转化膜防腐蚀技术。
有了这层保护膜,金属就像是穿上了衣服,能避免与氧气、水分以及酸性物质接触,大大减缓腐蚀速度,可铬元素防锈的技术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啊,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比如这把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它历经2000年岁月依然寒光闪烁。

兵马俑坑中共出土了20多把青铜剑,它们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剑很长,最长的达到了91cm。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刺杀事件:荆轲刺秦王。
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才是真。
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追赶秦王,秦王情急之下绕着柱子奔逃,期间企图拔剑还击,但三次拔剑,都没拔出来。

司马迁解释说,这是因为秦始皇的佩戴的青铜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最后侍医夏无且用药箱砸了荆轲一下,周围人又提醒秦始皇把剑推到后背,秦始皇这才把剑拔了出来,劈向了荆轲。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很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也不过55.6厘米。

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是公认的青铜剑长度的极限。但这种长度的佩剑应该随手就可以抽出呀,秦始皇怎么会三拔而不出呢?
对此历史学家们一直很困惑,直到兵马俑中青铜剑的出土,史学家们这才恍然大悟,在刺客紧逼的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专家推测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是为了在短兵器格斗中,更占优势。

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可秦人是用什么方法让青铜剑长而不易折断呢?
关键还是在冶炼技术里。铸剑时一般会往青铜里加入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这个恰到好处的比例应该是秦朝铸剑师不外传的秘密。
再来看看这件出土于一号兵马俑坑的青铜戈。

戈是中国古代战场上出镜率非常高的一种长柄武器,可能由镰刀演变而成,前端有一柄横刃,以勾击为主要攻击方式。
这件青铜戈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上刻有一小段关于兵器出处的铭文。
前面我们提到,兵马俑俑身的隐蔽位置都有工匠署名,这跟秦朝「物勒工名」的制度有关,而兵器的物勒工名就更加严格了。

这件青铜戈上不但刻有工匠名字(丞义、工窎);还有铸造年份:秦王嬴政三年;最高督造人:丞相吕不韦;兵工厂主管官吏名:詟。
可谓是层层追责,一旦兵器制造出了问题,一个都不会放过。
在一号兵马俑坑中共出土了20多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兵器,这些物勒工名的器物,也成为了考古专家判断兵马俑属于秦始皇时期的重要依据。

物勒工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得到推广和实施。这种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为秦军提供了高质量的武器装备,使得秦军在战争中更具优势。
而整个商鞅变法用「法家思想」取代了过去的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促使秦国军事强大、经济发达,秦国的每一位士兵都成了秦始皇战争机器上的一颗标准化的螺丝钉,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商鞅变法中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行了军功爵制。该制度将军功爵位分为20等级,只要在战场上斩下了一定数量敌军的首级,无论出身,均可获得爵禄。

商鞅确立的计首授爵原则,对军官和士兵要求不同,巧妙的设计使军队上下各司其职,有效提高军队战斗力。
比如在士兵中,能得一枚「甲首」,便赏爵一级,获良田一公顷,宅九亩。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是需要斩杀甲首。古代上战场的士兵,分为「甲士」和「徙兵」。
徙兵,就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充当肉盾的角色。「甲士」顾名思义,就是穿盔甲的士兵,需要斩下穿铠甲士兵的首级才作数。
如果是屯长、将领之类不能亲自斩敌的军官,则计算其所率队伍斩敌的总数,33个首级以上的,赐爵一级。

对于没有战功或在战场上逃跑者,军功爵制也规定了严厉的处分。比如在秦军编制中,五人为一伍,设有「屯长」,是最基本的战斗单位,一百人设有一「将」。
如果一伍中有一人逃跑或是战死,就要加刑于另外四人,只有斩获敌军一颗首级才能免除刑罚,逃跑或战死的人更多,就需要斩杀更多敌军才行。
总之,军功爵制让每个上了战场的秦国士兵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抱着「不得,无返」的心态作战,试问谁能是他们的对手呢?

回到兵马俑上来,考古专家们历时多年,研究兵俑排列方式后,似乎破解了秦始皇作战时的军阵之谜。
总体来说,兵马俑一号坑是长方形步兵阵,二号坑是多兵种曲尺形阵,三号坑是结构复杂的指挥部。
具体到最大的一号坑,它呈现地下坑道式结构,坑内有10条土隔墙,将俑坑分为了11个过洞,过洞内几千件兵马俑组成军阵。

整个军阵分为前锋、后卫、侧翼和主体4个部分。
俑坑最前面的3排免盔束发、身穿战袍的兵马俑是前锋小队,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面墙而站的陶俑,他们是整个军阵的侧翼和后卫,以防敌人突然从侧方或者后方袭击。
俑坑中间则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分布在11个过洞里的38路纵队,他们是整个军阵的主体。体现了兵书所记载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排布格局。

70年代和80年代的头两次考古发掘,专家们确定了一号坑军阵是一个以第6过洞为中心的南北对称的排列。
2009年开始的第三次精细考古发掘又有了一些突破性的发现:8号过洞的前驱战士是拿长兵器的,后半部的战士是拿弓 弩的。
9过洞也是这样,10过洞则全部都是拿长兵器的,11过洞的绝大多数俑则都是拿弓 弩的。前锋部队战袍俑的两侧是介帻俑。

介帻是古代的一种头巾,不论尊卑贵贱都可使用。介帻俑又分为圆髻俑和扁髻俑,不同的发式拿的武器不一样,在俑坑中站的位置也不一样,可能在作战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
再结合2号坑和3号坑,整个兵马俑军团的步兵、骑兵、战车以及指挥机关交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场面。
有学者认为,秦军相当强大的作战能力,就与其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军阵排布密切相关。

另外,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秦始皇的兵马俑不光有武将,还有文官。不过文官俑并不是在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中出土的,而是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堆西南角的一个陪葬坑。
这个陪葬坑的面积不大,只有约410平方米,因为是在2000年6月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了K0006号陪葬坑。
坑中出土了12尊彩绘陶俑,其中8尊穿着长袍,表情严肃,恭身袖手而立,腰间还别着削刀和砥石,这是古代文职官员,尤其是刀笔吏经常携带的东西。

因为纸张发明之前,古人都是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的,如果出现书写错误的话,就用削刀进行修改,而砥石是用来磨削刀的。
K0006号陪葬坑中还发现了4件斧钺,这在秦代是权威的象征。
8尊文官俑袖手的位置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方孔,根据尺寸,考古专家们判断斧钺的木柄刚好可以插在方孔里,再结合陪葬坑距离秦始皇陵封土堆很近,推断8尊文官俑应该象征着秦朝位高权重的文官,他们替始皇执掌着生杀大权。

看来秦始皇不仅把秦国军团搬到了地下,连他独创的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也被一比一复刻到了帝陵里。
物勒工名、军功爵制、神秘军阵、中央集权,这些才是秦始皇埋在兵马俑中的统一六国的秘密武器吧。而除了这些已破解的惊奇外,兵马俑也还有很多未破解的谜团,比如这尊绿脸俑。

兵马俑谜团一:绿脸俑的真身
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过一个特殊的人俑,编号为001号,出土时右手断裂,俑头落在其右后方的002号俑身旁,现已修复。
该俑呈蹲跪状,左脚蹲曲,右膝跪地,俑身微微向左侧转,双手一上一下作持弓 弩状。
最奇特的是该佣的脸是绿色的,这也是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唯一一个绿脸俑,可他的脸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呢?

有人说这是兵马俑军团中的特种兵,但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喷爆了,哪有特种兵只有一个,孤军作战的。
接着,又有人提出说,他应该是秦军中的傩人。所谓的傩人就是巫师,负责进行驱疫避邪的仪式。
周朝有个官职叫方相氏,就是傩人,在宫廷中,方相氏驱疫的仪式叫大傩,每年举行三次。

傩人驱疫时要戴面具,但军队中的傩人常用绿脸来代替面具,而且秦汉宫廷中只设置一名傩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绿脸佣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这种说法也有疑点,因为根据传统,方相氏驱疫的形象是身着黑色上衣和红色下裳,披上熊皮,手持戈和盾牌。
可兵马俑中的这尊绿脸佣却穿着铠甲,除了脸发绿之外,跟普通士兵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也有人说,也许他原本就是皮色正常的士兵,因为俑头落在了地上,彩绘中的矿物颜料与土壤和水分产生了化学反应,脸就变绿了。当然了,截止目前为止,一切说法都只是猜测。

兵马俑谜团二:没有头盔
关于兵马俑的另一个未解之谜是,为什么所有士兵都没有戴头盔,以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可能给士兵配不起头盔啊。
有一种说法是,秦人崇尚武力,在战场上厮杀时,不畏生死,毕竟一颗人头就等于一级爵位啊,戴头盔?那么沉,太麻烦了吧,多耽误我加官进爵啊。
而且不仅是头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兵马俑身上的铠甲样式也都很简单,甲片基本上是减到了最少,主力步兵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最前面的弓 弩前锋小队甚至都没有穿铠甲,这可能是为了尽可能地做到「轻装上阵」。

《战国策.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中也有记载,张仪对韩王说,秦军在战场上甚至可以不穿铠甲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抓着俘虏凯旋而归。
不过,也有另一批专家对兵马俑不戴头盔的原因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不是不戴,而是不能戴。
1998年,考古专家在秦始皇陵园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发现了一个总面积高达13000平方米陪葬坑,后来被命名为了K9801陪葬坑,这是迄今为止在秦始皇陵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

坑内有大量密集叠压、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片和石胄,专家由此推断这可能是一座大型「军备库」。
部分石铠甲还遭受过严重火焚,甲片已烧成白灰状,疑似是项羽攻入咸阳后,对秦陵的破坏所致。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石铠甲坑中出土了不少石质头盔,打破了「秦代无盔」的说法。
所以有专家推测,兵马俑不带头盔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秦人尚武,而是从兵马俑坑和秦陵的位置来看,兵马俑正处于秦始皇的阅兵检阅状态之下,「免盔」是一种基本礼仪。

兵马俑谜团三:为何史书无记载?
关于兵马俑的第三个未解之谜是,《史记》对秦始皇陵有绘声绘色的描写,什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什么「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但任何史料却对兵马俑只字未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记载都是针对陵墓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棺椁所在的地宫的描述。
但整个秦始皇陵的范围约为56.25平方公里,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四周还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群,现已探明的就有400多个,而兵马俑坑只是这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而已。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贯穿上下两千多年历史的纪传体通史,不可能分那么多笔墨给一座帝王陵寝。也许在司马迁眼里,描述一下秦陵地宫,就足以说明秦陵的雄伟了。
而且虽然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但说到底兵马俑这种陪葬形式在古代王侯贵胄陵墓中非常常见。

我们在之前的视频中聊过殷商时期的人殉制度,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殉这种残暴的陪葬方式逐渐被废除,陶俑替代了活人,很多秦汉以后的墓葬中都发现了陶俑像。
司马迁可能觉得这样普遍的陪葬形式没有必要大书特书吧。
另一种可能性是,秦始皇陵尚未开始大规模挖掘,很多史料都是缺失的状态,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秦始皇陵真面目被揭开时,许多谜团都会迎刃而解吧。

兵马俑谜团四:主人并非秦始皇?
几年前,网络上曾经流传着一种非常玄乎的说法:兵马俑的真正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其高祖母——秦宣太后,也就是《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
起因是1975年在兵马俑一号坑东南角出土了一个陶俑,其身上隐蔽位置有一个刻字,当时考古工作人员认为这个字是: 脾。
但后来一位建筑学者陈景元,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认为这个字的右半部分应该是「芈」,反过来读就是芈月。

再加上秦始皇陵距离兵马俑有1.5公里,陈景元认为谁会把陪葬坑放在这么远的位置上?还有兵马俑中的很多陶俑都梳着歪发髻,而一些楚墓中也出土了梳着偏髻的泥俑。
秦宣太后芈月又是楚国人,陈景元就推断兵马俑其实是秦宣太后时期修建的。
但这种观点目前已经被考古学界否认了。

首先,我们说过了,整个秦始皇陵56平方公里,1.5公里的距离并不算远。
其次,楚人是喜欢梳偏髻,但并不能说梳偏髻的都是楚人吧,更何况秦楚世代联姻,秦地有楚风也是完全说的通的。
最重要的是,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的物勒工名吗?那件青铜戈上已经明确标注了,其制造时间是秦王嬴政三年,最高督造人是丞相吕不韦。光这一件器物就已经明确了兵马俑的年代了。

俯瞰整个秦始皇陵版图,气势恢宏的兵马俑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秦始皇晚年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在修建陵墓时,他用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在墓室穹顶上镶嵌宝石,象征日月星辰。
他恨不得把整个咸阳城和他的千军万马都搬进地宫,但依旧没能保住秦朝的千秋万世。

刑徒墓与修陵工
70年代末,考古专家们在秦始皇陵西部约1.6公里远的赵背户村,发现了一批墓葬,数量多达100多座。
墓中除了密集排列的骨骸外,还出土了大量铁质工具和瓦片,一些瓦片上的刻字揭示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他们正是秦始皇陵的修陵工。
很多瓦片上信息的格式是一致的,「东武」「博昌」「杨民」都是地名,「公士」「上造」「不更」是秦国各级爵位名,「庆忌」「契必」「牙」等是人名。

通过对地名的考察,考古专家们得知这些修陵人都是从关东原六国地区诏调而来的刑徒,《史记》将他们称为「郦山徒」或「丽山之徒」,这片墓葬群也因此而得名---刑徒墓。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代刑徒按从事的工种不同,可分为司寇、隶lì臣、鬼薪、白粲、城旦等等不同类别。
比如「鬼薪」的意思是被罚入山打柴以供祭祀鬼神;「白粲」是为祭祀而择米的意思,但实际的劳作范围远不止这些于此;「城旦」就是通宵达旦修筑城墙。

这些刑徒不仅需要身着象征身份的「赭衣」、还要佩戴刑具,有时还要受肉刑,最为悲惨的是,他们都要终生服刑,直到累死为止。
除刑徒外,另一类修陵人是「居赀赎债」者。
「赀」是秦国的一种财产刑,秦简中经常可见「赀一甲」「赀一盾」之类的记载,就是支付价值相当于一套铠甲(1344钱)、一面盾牌(384钱)的罚金。

可普通秦国百姓哪儿来的那么多钱,如果家贫无力支付,就需要以服劳役的方式抵债,这就是「居赀」,又名「居赀赎债」。
根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居赀」一日可抵8钱,如果居赀者的饭食由官府供应,则每日抵6钱。
有别于真正的刑徒,居赀者不穿赭衣、不戴刑具,还可以找人顶替自己,一家中有两人以上「居赀」的,可以轮换进行,农忙时节还可以归田务农。

众所周知,秦始皇极其热衷兴建各种大型工程。即位初期,便开始修建秦始皇陵,单单修秦陵就征调了70万人。
公元前212年是秦统一六国后的第九年,也是秦国基建的高峰期,秦始皇一口气又开启了好几个重大工程:秦直道、朝宫、阿房宫等等。
两年后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并被儿子胡亥安葬于丽山,此时丽山秦始皇陵的修建仍然没有彻底完工。

之后就是人们熟悉的故事:胡亥继位后,大肆杀戮重臣、横征暴敛,引发大泽乡起义,随之而来的是天下大乱。
公元前209年,担任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在押送刑徒到骊山服徭役的过程中,许多刑徒不堪忍受虐待而逃亡。
刘邦为了避免被追究责任,索性将剩下的刑徒全部释放,并与其中一些人一同逃亡,最终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随后项羽也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主力,并向关中进发。
项羽率军抵达咸阳后,放火烧了咸阳宫殿,象征着对秦朝统治的彻底摧毁。这之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建立汉朝。
从公元前246年到前207年,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长达38年,甚至超过秦始皇的在位时间,在冥冥之中见证了秦朝从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

统一六国对外征战期间,大秦军费开支激增,百姓负担极重。
战争好不容易结束了,秦始皇又开始大兴土木,百姓丝毫没有得到任何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秦二世而亡,正应了中国兵法之源《司马法》中的那句「国虽大,好战必亡」。
如今只剩下秦始皇陵和陪葬的8000尊兵俑在2000的岁月洗礼后,诉说着那个雄心勃勃的帝国的故事。


1条评分金币+36
huozm32831 金币 +36 - 4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6908
金币
497251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小时前
秦始皇与兵马俑:千古一帝的未解之谜与黑科技

秦始皇的传奇一生:从质子到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的人生轨迹堪称“逆袭”典范:
- 13岁登基: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此时国家大权掌握在吕不韦和太后手中。
- 22岁亲政:前238年,22岁的嬴政通过雷霆手段清除嫪毐集团,随后罢黜吕不韦,正式掌握实权。
- 39岁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历经十年征战,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结束春秋战国四百年分裂局面。
- 首创“皇帝”称号:统一后,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合并“皇”“帝”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他的统治以高效和残酷著称,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和驰道,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但晚年沉迷长生不老,苛政暴虐,也为秦朝速亡埋下伏笔。

兵马俑的发现:偶然中的惊世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距秦始皇陵1500米处意外发现残破陶俑和铜箭头。这些被村民戏称为“瓦盆爷”的残片,最初并未引起重视。直到临潼博物馆馆长赵康民闻讯赶来,才意识到这可能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经过修复,两个1.78米高的武士俑重现光彩。随后考古队展开系统发掘,陆续发现一号、二号、三号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2780平方米。其中:
- 一号坑:最大,长方形,面积14260平方米,内有6000余件陶俑陶马,排列成矩形军阵。
- 二号坑: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包含骑兵、弩兵、战车混合编制,是秦军战术的活化石。
- 三号坑:最小,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推测为军阵指挥中心。

兵马俑的未解之谜:历史沉默下的疑团
1. 史料为何对兵马俑只字未提?
这是兵马俑最大的谜团之一。《史记》等正史及野史均未提及这一宏大的陪葬工程。有学者推测:
- 保密制度:秦始皇陵修建涉及国家机密,参与工匠多被殉葬,导致技艺和记录失传。
- 战乱破坏:秦末战乱中,兵马俑坑遭焚毁(一号坑有明显火烧痕迹),相关档案可能一同损毁。
- 观念差异:古人对陪葬坑的记载可能侧重于金银财宝而非陶俑,或认为其“不足为外人道”。

2. 为何大部分兵马俑无头盔?
传统观点认为秦军士兵普遍佩戴头盔,但兵马俑中仅少数高级军官戴冠帽或胄。可能原因:
- 身份象征:无头盔可能代表低级士兵或轻装部队。
- 实战需求:部分兵种(如弩兵)需灵活操作,头盔可能影响视野和行动。
- 艺术简化:为突出面部表情和发型细节,刻意简化头部装备。

3. “蓝色涂层超导特性”是真的吗?
兵马俑部分陶俑表面残留的蓝色颜料(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钡),曾引发“外星高科技”猜想。科学分析表明:
- 这种蓝色颜料被称为“汉紫”(实际早于汉代),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硅酸铜钡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不存在。
- 其制备需在1000℃高温下将孔雀石、石英、重晶石等混合烧制,工艺复杂,体现了秦代高超的化学水平。
- 关于“超导特性”,现代研究表明硅酸铜钡在极低温下确实具有超导性,但兵马俑时期的使用仅为颜料,并非用于“高科技设备”。这更多是巧合而非有意为之。

兵马俑的“黑科技”:古代工艺的巅峰之作
1. “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塑造
8000余尊兵马俑 facial features 各不相同,脸型分为“目、国、用、甲、田、由、申、风”八种。新西兰专家用Neoface人脸识别软件比对发现,无一重复。这种个性化是如何实现的?
- 模具法与泥条盘筑法结合:躯干用泥条层层盘筑成型,头部和手部用模具预制大样,再手工雕刻细节(如胡须、眼神)。这种“加法”工艺比西方雕塑的“减法”更复杂精细。
- 分工合作:每尊俑需多人协作完成,工匠在隐蔽处刻上名字(如“宫丙”“杨”),体现秦代严格的“物勒工名”责任制——产品质量终身负责。

2. 精湛的烧制与彩绘技术
- 空心结构与强度平衡:陶俑躯干中空,壁厚仅2厘米却能支撑200公斤重量。工匠通过泥条盘筑时垫麻布增强粘合度,并控制干燥速度避免开裂。
- 彩绘工艺:采用“生漆底层+矿物颜料”结构。生漆(中国大漆)作为粘合剂和保护层,矿物颜料包括朱砂(红)、石绿(绿)、铅丹(紫)等。虽因氧化大多脱落,但残留彩绘仍展现高超技艺。

3. 兵器制造的标准化与精密化
兵马俑坑出土4万余件青铜兵器,其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 箭镞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三棱箭头呈流线型,误差仅0.02毫米-0.55毫米,堪比现代机械加工精度。刃部经旋转砂轮打磨,锋利异常。
- 弩机的标准化生产:弩机零件可互换通用,体现秦代已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专家复原的秦弩射程可达300米,有效杀伤距离150米。
- 合金技术:青铜兵器中添加锡提高硬度,并通过热处理改善性能,部分剑身经铬盐氧化处理形成保护膜,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仍锋利如新。

兵马俑发掘的挑战:与时间赛跑的文物保护
自1974年发现以来,兵马俑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和多次停工:
- 第二次停工长达22年(1992-2009),主要因文物保护技术限制。陶俑彩绘在出土后几分钟至一周内会因失水而脱落,“保色”成为世界难题。
- 中德专家联合研发的“聚乙二醇”等试剂可在出土瞬间喷涂于彩绘表面,延缓水分蒸发。但操作窗口极短(有时仅几分钟),且效果仍有局限。
- 目前三号坑发掘仍在进行中,仅完成400平方米。考古人员采取“边发掘边保护”的谨慎策略,力求最大限度保留文物信息。

结语:千古一帝的秘密武器
秦始皇之所以能“神速统一六国”,固然依赖虎狼之师(秦军诸将领),但兵马俑所代表的强大后勤保障能力和先进工艺体系同样是关键因素。兵马俑不仅是陪葬品,更是秦帝国军事实力、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展示。

从“千人千面”的雕塑艺术到标准化生产的青铜兵器,从人工合成的“中国紫”到精密计算的箭镞设计,兵马俑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远超想象的古代文明高度。尽管诸多谜团仍未解开(如地宫结构、徐福东渡真相等),但这座“地下军事博物馆”无疑将继续为我们提供解读秦帝国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正如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言:“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 这支沉睡两千年的“阴兵军团”,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4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0462
金币
421943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2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7小时前
一、子主题1:兵马俑主人归属争议
定义:围绕兵马俑是否为秦始皇陵陪葬品的学术对立,核心观点分为“秦始皇说”(主流)与“秦宣太后说”(少数)。

关键事实
主流观点(秦始皇说):
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属于其陪葬坑,目的是彰显秦始皇统一功绩,死后继续拥有军队。依据包括:

秦陵范围达56.25平方公里,陪葬坑位置符合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传统;
史书记载秦始皇“穿治郦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倾全国之力修建陵墓,有能力打造大规模陶俑。
质疑观点(秦宣太后说,陈景元等):
从制度不符与细节矛盾出发,认为兵马俑更可能属于秦宣太后(芈月,秦始皇高祖母):

距离问题:兵马俑距秦始皇陵1.5公里,不符合陪葬品“近陵”的常规;
兵器材质:俑坑中多为青铜兵器,而秦始皇时期已出现铁兵器(如秦陵出土铁剑),为何不用更先进的铁兵器?;
车轨不符:俑坑车辆车舆宽度不一(1米-1.37米),不符合秦始皇“车同轨”(舆六尺,约1.38米)的规定(;
颜色不符:秦始皇尚黑(水德),但俑坑彩绘以红、紫为主(楚风),而秦宣太后是楚人;
俑的特征:29个俑中26个为年长者,情绪低沉,不符合秦军“朝气蓬勃”的形象,更像侍奉宣太后的随从;
铭文线索:部分俑头部刻有“芈”字(秦宣太后姓氏),暗示与楚人的联系。
重大争论
主流反驳:
秦陵范围大,陪葬坑位置合理;青铜兵器是当时主流(铁兵器未普及);车同轨是全国政策,陪葬品可保留“旧制”;
没有中军(四号坑未完成)是因秦末起义导致工程中断,而非设计问题。
质疑者回应:
若为秦始皇陪葬,上述细节矛盾无法解释;而秦宣太后的背景(楚人、权倾朝野)能匹配颜色、车轨等特征。
二、子主题2:兵马俑材质与“外星黑科技”传闻
定义:关于兵马俑制作材质(如彩绘颜料)是否涉及超自然或外星技术的说法,核心聚焦“中国紫”的特性。

关键事实
“中国紫”的发现:
兵马俑身上的蓝颜料为硅酸铜钡(BaCuSi₂O₆),是秦代工匠人工合成的颜料(命名为“中国紫”),与埃及蓝(硅酸钙铜)、玛雅蓝并称古代三大人造蓝颜料。
超导特性:
2006年,斯坦福大学实验发现,“中国紫”在低温(-270℃左右)下具有超导性(完全无电阻),这一特性超出当时人类对超导的认知。
外星传闻:
有人认为“中国紫”的合成工艺(高温煅烧钡、铜、硅)及超导特性无法用秦代技术解释,猜测有外星文明助力;此外,部分兵马俑瞳孔中的微小图案被传为“时空密码”。
重大争论
科学解释:
“中国紫”是秦代工匠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将钡矿、铜矿、石英等原料混合煅烧)合成,超导特性是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如二维电子气结构),并非外星技术。
传闻反驳:
秦代拥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如青铜铸造、陶瓷烧制),倾全国之力修建陵墓,能创造出先进工艺;外星传闻缺乏实证,属于对历史的浪漫想象。
三、子主题3:兵马俑的核心谜团
定义:兵马俑未被完全解释的关键问题,涉及军阵、彩绘、个体特征等。

关键事实
军阵结构之谜:
已发现的三个俑坑(一号右军、二号左军、三号指挥军)中无中军,主流认为是秦末起义导致工程未完成,但质疑者认为若为秦宣太后陪葬则无需中军。
彩绘保存之谜:
兵马俑原本有鲜艳彩绘(如红、紫、绿等),但出土后因氧化反应(颜料中的有机物与空气接触)迅速脱落,目前仍未完全破解彩绘保护技术。
个体特征之谜:
每尊俑都有独特面容(如不同的眉骨、颧骨、胡须),工匠通过“模制+手工修正”的手法展现士兵的真实面貌,但具体制作流程(如模具数量、工匠分工)仍有细节待解。
材质技术之谜:
“中国紫”的合成工艺(如钡的来源,秦代是否有钡矿)及超导特性(如二维电子气的形成机制),虽被科学解释,但仍是古代材料科学的奇迹。
重大争论
军阵结构:是否因秦末起义未完成,还是设计上本无中军?;
彩绘保护: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如纳米材料、惰性气体)有效保护出土后的彩绘?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4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