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吕小燕



生活中,不少人总被小毛病困扰:明明没干什么却浑身乏力,吃点东西就腹胀反酸,天气一冷就频繁腹泻,甚至反复长痘、免疫力下降……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在中医眼里可能都指向同一个根源 —— 脾胃失调。

为什么“脾胃不好”会引发百病?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需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转化为能被身体吸收的气血津液,再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就像家里的“营养加工厂”,脾胃一旦停工或效率下降,整个身体的 “能源供应” 就会出问题。
当脾胃功能减弱时,首先会导致“气血不足”:器官得不到充足营养,就会“罢工”—— 心脏没力气泵血,人会心慌气短;大脑缺营养,会头晕健忘;皮肤没滋养,会变得萎黄粗糙。其次,未被消化的食物会在体内堆积,形成“痰湿”“浊气”:痰湿堵在肠道,会导致便秘或腹泻;堵在肺部,会引发咳嗽痰多;停在皮下,会让人虚胖、长湿疹。更重要的是,脾胃虚弱会让身体的“防御屏障”失效,细菌、病毒更容易入侵,感冒、过敏等问题也会反复找上门。

中医4个小妙招,轻松调理脾胃不适
养脾胃不用依赖复杂的药方,中医更推崇“生活化调理”,以下4个简单易行的方法,适合大多数脾胃虚弱的人,坚持做就能看到变化。
-妙招1-
饮食“温软淡”,给脾胃“减负”
脾胃最忌“生冷硬”,养护的核心是“顺应脾胃习性”。日常饮食要遵循“温、软、淡”三大原则:
温:避免吃冰饮、生鱼片、凉拌菜等生冷食物,尤其秋冬季节,哪怕是水果也建议温一下再吃(比如蒸苹果、煮梨),防止寒气损伤脾阳;
软:多吃软烂易消化的食材,比如小米粥(中医称“粟米”,能健脾和胃,适合早餐长期吃)、山药(煮软后直接吃,或和大米一起熬粥,补而不燥,老人小孩都适合)、茯苓(磨成粉加在粥里,能祛湿健脾,改善腹胀);
淡:少吃重油、重盐、过甜的食物,比如炸鸡、火锅、蛋糕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容易引发积食。
另外,要注意“三餐规律”:早餐别省略(7-9 点是胃经当令,此时吃早餐能最大程度吸收营养),晚餐别吃太晚(睡前3小时尽量不进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暴饮暴食。

-妙招2-
按揉2个“养脾穴”,每天5分钟见效
中医有“穴位养生”的智慧,身体上有几个专门调理脾胃的穴位,每天按揉几分钟,就能刺激脾胃功能,缓解不适:
足三里穴:被称为“养胃第一穴”,位置在膝盖下方3寸(约4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侧1横指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5-10分钟,按到有酸胀感最佳,能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坚持按揉还能改善慢性腹泻、食欲不振;
中脘穴:在肚脐正上方4寸(约5指宽度),刚好对应胃的位置。饭后半小时按揉,顺时针轻揉5分钟,能促进胃蠕动,缓解腹胀、反酸、消化不良,吃撑了的时候按一按,很快就能舒服;


-妙招3-
调整生活习惯,别让“细节”伤脾胃
很多人脾胃不好,其实是“坏习惯”日积月累导致的,做好这些细节,比吃药更管用:
注意保暖,别露腰腹:脾胃“喜温恶寒”,尤其是春夏穿露脐装、秋冬露腰,容易让寒气侵入脾胃,引发腹痛、腹泻。建议不管什么季节,都要护好腰腹,晚上睡觉盖好肚子;
饭后别久坐或快跑:饭后马上坐下,食物容易积在胃里不消化;马上跑步、跳绳,会让血液流向四肢,导致脾胃供血不足,影响消化。正确的做法是饭后散步10-15 分钟,速度放慢,帮脾胃“推动”食物运化;
别熬夜,给脾胃“休息时间”:晚上11点后是身体修复的关键期,脾胃也需要“休息”。长期熬夜会让脾胃持续“加班”,运化功能逐渐减弱,建议尽量11点前入睡,让脾胃得到充分恢复。

-妙招4-
少思虑,情绪也能“养脾胃”
中医常说“思虑伤脾”,很多人没胃口、腹胀,其实和情绪有关 —— 长期焦虑、压力大,会让脾胃“气滞”,就像机器被卡住一样,没法正常工作。
想要脾胃好,还要学会“调情绪”:比如每天抽 10 分钟做深呼吸、听轻音乐,或练中医里的 “八段锦”(其中“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能拉伸脾胃经络,缓解情绪压力);遇到烦心事别闷在心里,和家人朋友聊聊,避免“思虑过度” 耗伤脾气。
养脾胃:贵在坚持,急不来
脾胃调理是一个“慢功夫”,不会立竿见影。如果只是偶尔腹胀、食欲不振,坚持用上面的方法1-2 周,就能明显感觉到消化变好了、精力更足了;但如果长期有胃痛、慢性腹泻、体重骤降等问题,建议及时找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别耽误病情。
记住:脾胃是“后天之本”,把脾胃养好了,气血充足了,身体自然少生病,精力也会越来越充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