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桥驿的设计通过“藏”与“消隐”的哲学,重构了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其核心设计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藏”的庭院:内向的诗意空间
层层递进的隐秘性
借鉴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布局,入口以曲折路径引导视线,结合高墙与植被遮蔽主体空间,营造“寻幽探秘”的渐进式体验。园中水景源头被巧妙隐藏,仅以段落式叠水呈现,暗示水源来自想象中的远山。
微缩自然的庭院内核
庭院以镜面水池为核心,倒映天光云影与周边山峦(如马耳山),形成“小中见大”的宇宙观23。绣线菊等原生植物沿边界点缀,弱化人工痕迹,赋予庭院野趣生机。
二、“无立面”的建筑:消解体量的边界策略
材质与地景的融合
建筑外覆深色材质(如夯土、深灰涂料),在林木背景中形成视觉退隐,仿若“从土地生长而出”。坡屋顶与地形起伏呼应,屋顶覆土植草,使建筑成为地景延伸。
界面渗透的流动性
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与可移动隔断,模糊室内外分界。当门窗开启时,客厅、茶室与庭院连为整体,“消失的立面”转化为空间流动的媒介,呼应威尼斯水岸建筑“因水而生”的开放特质。
三、亭·桥·驿:功能与符号的转译
“亭”的空间锚点
独立亭阁悬挑于水面,顶部采用极薄混凝土板,形态似传统飞檐的当代解构。其既是观景台,亦成为庭院的精神象征。
“桥”的隐喻连接
一座低平折桥横跨水池,桥面贴近水面,行人过桥如踏波而行。桥体木材质与锈钢板结合,隐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驿”的时间叙事
借鉴古驿站的空间序列,通过坡道替代楼梯串联各功能区。坡道侧壁嵌入采光缝,光影随时间游移,标记“驿程”的流动感。
四、隐匿的技术智慧
设备隐藏系统:空调外机、强弱电箱等均藏于墙体夹层或庭院景石内,维护口伪装为景观构件。
生态调节设计:雨水经屋顶草甸过滤后注入水池,再通过潜流湿地净化循环,实现“隐形”的水系统。
亭桥驿的终极意图,是让建筑成为自然的“配角”——庭院是主角,建筑是其低调的容器;立面被消解,是为邀请山川草木成为真正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