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的新作“匍匐的路径与漂浮的田野”,以极具诗意的设计语言探索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共生关系。该项目通过以下核心设计理念实现空间与环境的动态对话:
一、空间策略:嵌入地景的“匍匐路径”
地形融合的漫步系统
设计通过低伏的线性步道,顺应原始地形蜿蜒延伸。路径采用局部下沉或抬升的处理,既避免大规模土方工程,又形成“隐于田野”的视觉连续性。步道材质以透水混凝土与砾石为主,强化生态渗透性。
视角的叙事性转换
路径高度随地势起伏变化,引导行人视角在“仰视田野”与“平眺远山”间切换,营造“行进中的景观剧场”效果。低矮的路径设计也减少对生物迁徙廊道的阻断。
二、悬浮结构:“漂浮的田野”意象
架空观景平台
在关键节点设置轻质钢结构观景台,底部以细柱支撑,顶部覆以穿孔钢板与植被层。远望如“悬浮的碎片化田野”,既提供360°全景视野,又以镂空结构保证下方植被采光。
动态光影交互
平台护栏嵌入参数化设计的镂空模块,阳光投射形成随时间移动的光斑,模拟“田野摇曳”的韵律感。夜间则通过地埋LED灯带,勾勒出漂浮光带的视觉效果。
三、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实验
原生植被的保留与激活
设计保留场地内90%的原生草木,将步道边缘处理为锯齿状界面,使野生植物自然渗透至路径间隙。同时引入耐踩踏的地被植物(如马蹄金、麦冬),软化硬质边界。
乡土材料的当代转译
采用锈蚀钢板作为主要立面材料,其斑驳肌理呼应农耕铁器的历史记忆;休憩座椅由回收陶罐碎片与混凝土复合浇筑,形成可坐可赏的“大地艺术品”。
社区参与式农业模块
在悬浮平台下方嵌合可种植箱体,供周边居民认领培育香草或蔬菜,将生产性景观转化为社区纽带。
四、技术内核:轻干预与可持续性
雨水管理系统:路径两侧设置生态草沟,收集雨水汇入滞留水池,净化后用于灌溉悬浮平台的种植模块。
预制装配结构:所有架空平台采用工厂预制单元现场拼装,减少施工期对场地的扰动,构件可拆卸重组。
低能耗照明策略:太阳能薄膜电池集成于平台顶棚,为LED夜景系统供能,实现全周期零碳运维。
该项目以“俯身大地”的谦逊姿态和“轻触自然”的技术智慧,重新定义了公共景观基础设施的边界。通过路径的匍匐与田野的漂浮,将农耕文明的厚重感转化为轻盈的空间诗意,成为探索“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先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