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阅读
  • 1回复

[奇观]深圳 匍匐的路径与漂浮的田野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新作[3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801
金币
5200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3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 张超

© 董博儒

© 张超

© 张超

© 张超

© 张超

© 董博儒
在深圳环西丽湖绿道蜿蜒的脉络中,百旺村南侧曾是一片被围栏紧锁的“失落之地”——约4公顷的土地,其下深埋着肩负城市水管理重任的径流调蓄池与初雨调蓄池。基础设施的硬性需求将其定义为纯粹的工程用地,阻隔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也切断了村落与绿道的连接。白芒拓印项目的诞生,正是对这片场地的一次深刻唤醒与诗意再造。我们的设计核心在于:破除藩篱,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巧用立体复合策略,于基础设施之上“拓印”出自然野趣的大地景观;以“白芒”为意象,重新诠释场地记忆,并编织起村落与绿道的崭新纽带。

▲项目概览© 董博儒
破界重生:从封闭的基础设置到开放的公共空间
设计首要解决的,是场地封闭性的根本矛盾。我们大胆突破了传统基础设施用地单一、隔离的固有模式。通过精密的立体分层与空间复合,巧妙地将原本被围栏封闭管理的调蓄池设施“包裹”于新的公共空间系统之下,其中最为复杂的是调蓄池上部的管线处理,我们通过小网格架空夹层的导入巧妙的化解了矛盾,并有效地控制住了荷载增量。

▲鸟瞰© 董博儒


▲项目周边环境©张超
这不仅确保了基础设施功能的正常运行,更一举释放了宝贵的4公顷地表空间,使之从不可进入的工程禁地,转变为市民可自由漫步、休憩、活动的活力公园。这是一次基础设施公共化的成功实践,为高密度都市区类似用地提供了积极的范式。

▲顶视图© 董博儒
立体编织:匍匐大地的路径与漂浮的田野
释放出的地表空间,我们构想为一片低干预、低维护的生态化大地景观。设计的精髓在于一条匍匐于大地之上的立体路径系统。它并非生硬的空中走廊,而是如同从土壤中自然生长出的柔和飘带,轻盈地起伏、转折、抬升。路径系统穿梭于精心恢复的自然生境之间,时而贴近地面,邀请人们触摸草叶;时而微微抬升,提供眺望远山村落的独特视角;时而汇聚成开阔的平台,成为观景、集会的核心节点。路径之下,是尺度适宜的林下活动空间和生态修复区域;路径本身,则成为引导视线、组织流线、串联体验的活力脉络。

▲轴测分析图© 同济原作工作室

▲被释放出的地表空间©董博儒


▲立体路径© 张超

▲立体路径近景©张超
白芒意象:场地记忆的景观转译
场地历史上曾有“白芒”之称,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源泉。设计摒弃了繁复的人工雕琢,着力于场地特征的再呈现。我们选择了以芒草作为核心的景观语言。不同品种、高度、质感的芒草,狼尾草、细叶芒等,大面积丛植于“漂浮田野”及周边缓坡上。它们随风摇曳,四季变幻色彩(春绿、夏盛、秋金、冬褐),形成极具辨识度的、充满野性与诗意的“芒海”景观。“白芒拓印”之名由此而来——这不仅是对地貌特征的呼应,更是对场所精神的重塑与延续。茂盛的芒草不仅营造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和生态效益,其低维护的特性也高度契合场地的可持续需求。

▲白芒生成分析© 同济原作工作室


▲场地绿化© 张超


▲“芒海”景观©董博儒
村落牵引:缝合边界,激活边缘
项目地处村落边缘与绿道交界点,设计肩负着缝合城乡肌理、激活村落边界的使命。立体路径系统有意识地延伸、渗透,面向村落方向开放,设置便捷的入口和视线通廊。路径上的观景平台成为村民与市民共享的“前厅”,眺望村落烟火,也回望绿道风光。设计中融入的休憩设施、小型活动场地,都鼓励着村落居民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绿道不再仅仅是穿行而过的通道,百旺村也不再仅仅是绿道旁观者,两者通过这个核心节点实现了有机互动与价值共享。

▲活动场地© 张超

▲骑行驿站© 张超


▲孩子们在建筑间玩耍© 董博儒


▲楼梯结构© 董博儒(上),张超(下)
“白芒拓印”节点设计,是一次对都市边缘基础设施用地潜力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实践。它成功地将封闭的技术性场地转化为开放共享、充满自然野趣的公共空间。通过精妙的立体复合策略,在尊重并保障基础设施功能的前提下,“拓印”出以芒草为灵魂的大地艺术景观,生动演绎了“白芒”的历史意象。匍匐蜿蜒的立体路径,如同大地的脉络,不仅编织了丰富的空间体验,更紧密缝合了百旺村与环西丽湖绿道,激活了城乡交界地带的公共生活。这个项目,是关于记忆、自然、基础设施与社区活力的一次和谐共鸣,为都市生态修复与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了一个诗意而务实的样本。

▲改造前后对比© 同济原作工作室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同济原作工作室
▲一层平面图© 同济原作工作室

▲一层平面图© 同济原作工作室
▲东立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西立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1-1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2-2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3-3剖面©同济原作工作室
▲4-4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5-5剖面©同济原作工作室
▲6-6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7-7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8-8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9-9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10-10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11-11剖面© 同济原作工作室
项目名称:深圳市南山区环西丽湖绿道白芒拓印空间节点设计
主创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章明、张姿、秦曙
建筑及景观设计团队(方案及初步设计):羊青园、王天晓、李雪峰、王佳艺(实习)、王雨晴(实习)、魏天崎(实习)、刘佳琳(实习)、杨恩鉴(实习)
结构设计顾问:陈泽赳、王瑞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环西丽湖绿道(碧道)与沙河西路交叉口东40米
用地面积:41417㎡
建构筑物总面积:2536㎡
建设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工务署
代建单位: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深化设计单位: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程智鹏,陈岚,欧阳靖源,党超,陈燕芳,高杨,王国栋,刘颂良,张文杰,王霞,王超,陈腾飞)(设计总包、景观施工图设计)
柏涛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刘红星、林超伟、吴昀泽、方飞虎)(结构施工图设计)
深圳市柏涛蓝森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李慧慧、范金健;电气:卢勇;给排水:赵运芬、李春光;暖通:吕权龙、陈培智;室内:黄志军)(建筑、设备和室内施工图)
摄影师:张超董博儒(DONG建筑影像)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801
金币
520071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3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在深圳环西丽湖绿道百旺村南侧,约4公顷被围栏封闭的“失落之地”,其空间活化不仅是对城市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更是一次融合生态修复、社区参与与城市更新理念的深层实践。该地块地处深圳南山科技创新核心区,毗邻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与塘朗山生态廊道,具有极高的区位潜力与生态敏感性。如何通过系统性城市更新策略实现其空间活化,需从生态整合、功能重构、社区赋能、制度创新与文化叙事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设计。

---

一、生态整合:重塑蓝绿网络,构建韧性生态基底

该地块虽长期封闭,但自然演替已形成一定原生植被群落,具备生态恢复基础。应以“最小干预+最大连接”为原则,将其纳入西丽湖绿道系统与区域生态廊道网络:

- 生态评估先行: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识别现存植物群落、鸟类迁徙路径及水文特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可建设缓冲区。
- 打通生态断点:拆除硬质围栏,代之以通透式生态篱笆或景观矮墙,实现视觉与生态连通;增设生态踏板桥或地下动物通道,连接百旺村与绿道北侧山林。
- 海绵城市技术植入:利用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实现雨水就地消纳,缓解周边内涝风险,打造“会呼吸的绿地”。

此举不仅修复自然系统,更将此地转化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中的“绿色节点”。

---

二、功能重构:植入轻介入、可迭代的复合功能

避免大拆大建,采用“针灸式更新”与“渐进式活化”策略,植入契合在地需求的多元功能:

- 自然教育营地:结合西丽湖科研资源,设置户外课堂、昆虫旅馆、土壤观察站等科普装置,面向中小学与公众开放,打造“城市自然学校”。
- 社区共建花园:划分若干微地块,由百旺村居民、高校志愿者、企业CSR团队认养种植,推动“我的土地我做主”的参与机制。
- 低碳艺术介入:邀请本地艺术家使用回收材料创作大地艺术作品,如旧轮胎堆叠成地形雕塑、废弃集装箱改造为小型展览亭,赋予场地文化记忆。
- 智慧慢行驿站:配置电动助力自行车租赁点、智能导览屏与休憩设施,服务绿道骑行者,提升绿道使用体验。

所有建筑与设施均采用模块化、可拆卸结构,确保未来调整灵活性,体现“临时性永久”的设计理念。

---

三、社区赋能:激活在地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机制

空间活化的本质是人与空间关系的重建。百旺村作为原住民聚居区,其居民应成为更新过程的核心主体:

- 建立“绿道议事会”:由村民代表、物业、街道办、设计师组成多方协商平台,全程参与规划决策,保障知情权与话语权。
- 培育社区运营组织:支持成立非营利性的“西丽绿洲社”,负责日常维护、活动策划与小额资金管理,实现从“政府包办”到“社会自持”的转变。
- 创造在地就业机会:培训村民担任导览员、园艺师或手作工坊导师,使更新成果真正惠及本地人群,避免绅士化排斥。

通过赋权社区,使空间不仅“被使用”,更“被拥有”。

---

四、制度创新:探索弹性用地政策与混合产权模式

该地块可能涉及农林地、集体用地或多权属交错问题,常规开发模式难以适用。需借助深圳“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动制度突破:

- 建议申请“城市棕地活化试点”:争取市级专项政策支持,允许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进行低强度公共用途建设。
- 探索“公益代建+长期运营”模式:由政府提供土地,社会资本或NGO投资建设并运营8–10年,期满后移交公共部门,降低财政负担。
- 引入“时间换空间”协议:对暂无法明确归属的土地,签订5年期临时使用协议,鼓励试验性项目落地,积累经验后再定长远方案。

制度创新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钥匙。

---

五、文化叙事:书写“失落之地”的重生史诗

每一块城市边角地都承载着被遗忘的故事。应通过文化策展手法,唤醒集体记忆,建构新的场所精神:

- 挖掘场地历史层积:追溯其曾为果园、鱼塘或农田的过往,制作“时间地层图”展示于入口处,形成历史锚点。
- 发起“一封给未来的信”行动:邀请市民写下对未来绿色城市的寄语,封存于场地中心的时间胶囊中,十年后开启。
- 年度节庆仪式化:设立“西丽绿启节”,每年春季举办播种仪式、夜间萤光徒步等活动,强化情感联结。

当人们开始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它便不再是“失落之地”,而成为城市记忆的新地标。

---

结语:从“被遗忘的缝隙”到“希望的裂口”

这4公顷土地的价值,不在于其面积大小,而在于它象征着现代城市中那些被规则排除、被效率牺牲的“边缘空间”。通过生态优先、轻量介入、社区主导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它有望成为深圳迈向“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典范——一个既服务于自然,也服务于人的城市共生体。

未来的理想图景是:孩童在草丛中寻找甲虫,老人在菜畦间修剪番茄,青年骑车穿行林荫道,无人机掠过树冠拍摄生态影像……这里不再是地图上的空白,而是城市生命力最真实的跳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