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共同构成地球上最宏伟的陆地隆起带之一,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的产物。这一区域不仅在地质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神话地理体系中也似乎留下了深刻的投影。《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不周山”,作为上古神话中的重要地标,历来被学者探讨其现实原型。将现代地理认知与古代文献互证,帕米尔—青藏高原及其延伸的五大山系(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与“不周山”之间,可能存在着地理原型、文化象征与宇宙观映射三重深层关联。以下从四个维度系统阐述:
---
一、地理空间对应:帕米尔高原或为“不周山”的现实原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其中“不周”意为“不完整、不周全”,暗示此山有断裂、倾斜或崩塌之状。而帕米尔高原正位于中国西部边陲,地处今新疆西南部,是多条巨型山脉的交汇枢纽——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兴都库什山和喜马拉雅山西北端在此汇聚,形成“万山之结”(Pamir Knot),地貌破碎、山势错综,断层广布,地震频繁。
这种地质上的“不连续性”与“结构缺陷”,恰与“山而不合”的描述高度契合。现代地质研究表明,帕米尔地区处于强烈的构造挤压带,地壳厚达70公里以上,常因应力释放而发生断裂与抬升,呈现出“山体破裂”的视觉特征。因此,古人若自中原西望,见群山交汇处云雾缭绕、地形诡谲、道路不通,极易将其神化为“支撑天穹却已破损”的神圣之山——即“不周山”。
此外,《淮南子·天文训》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此传说中“天柱折”导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暗合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的宏观格局。帕米尔—青藏高原正是这一地势的最高起点,堪称“大地脊梁”。由此观之,不周山不仅是具体山峰,更是一种对高原隆起带的象征性命名。
---
二、文化地理建构:昆仑—不周体系的神话整合
在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不周山”常与“昆仑山”并提或互涉。《山海经》中昆仑虚被视为“帝之下都”,是众神居所,而《列子·汤问》则明确指出:“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此事件之后,天地秩序重组,昆仑遂成新的宇宙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以后,“昆仑山”的地理定位逐渐向现实靠拢,张骞通西域后,朝廷将今新疆于阗(和田)一带的高山称为“昆仑”,实则借用了神话名称来命名地理实体。而帕米尔高原正处于传统“西域昆仑”体系的核心辐射区,既是多条圣山的发源地,也是丝绸之路通往中亚的咽喉。
因此,可以推论:“不周山”并非单一山峰,而是上古先民对西部极高极远之地的整体想象投射;随着地理知识拓展,该形象逐步融合进“昆仑体系”,成为中华文明宇宙观中“世界轴心”(Axis Mundi)的组成部分。帕米尔高原作为实际地理枢纽,恰好承载了这一神话转译过程。
---
三、语言与方位考证:“不周”之名的多重解释
“不周”一词除表“不完整”外,亦可作“不周遍”“不通达”解。《吕氏春秋·有始览》称:“中央曰钧天,其星胃昴毕;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西北曰幽天,其星奎娄……”可见古人以“八方”配“九天”,西北属“幽天”,主肃杀、隐秘、不可测度。
帕米尔高原地处西北极边,气候严寒,空气稀薄,交通艰险,古代中原人罕至其境,信息模糊,自然成为“不可抵达之地”。在这种认知局限下,“不周”既是对地形断裂的直观描述,也是对空间阻隔的文化命名——它不是地理坐标的精确指称,而是一种边缘性、神秘性与危险性的符号表达。
类似现象在全球神话中普遍存在:如北欧神话中的“约顿海姆”(巨人之乡)、希腊神话中的“俄刻阿诺斯之岸”,皆为已知世界的边界地带。不周山在中国语境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它是文明与混沌的分界线,是人类活动范围的极限,也是神魔交战的战场。
---
四、地质历史与神话记忆的潜在共鸣
近年有学者提出“神话冰川学”或“地质记忆假说”,认为某些创世神话可能源自远古人类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忆传承。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天地倾覆的情节,或许是对某次特大地震或山体崩塌事件的夸张叙述。
帕米尔高原至今仍是全球地震活跃区之一,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里氏7级以上强震,造成山体开裂、河流改道、湖泊骤现等现象。若此类事件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的部落族群完全可能将之解释为“天柱崩塌”“天地失衡”。
更有意思的是,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快速隆升(尤其是距今800万年以来)改变了亚洲大气环流格局,促成东亚季风系统的形成,并影响黄河流域早期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帕米尔—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间接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意义上,“不周山”的神话叙事,或许是先民对“大地变动如何影响人间命运”的一种原始哲学反思。
---
结语:从地理实体到文明象征的多维映射
综上所述,帕米尔高原虽未在文献中直接被称为“不周山”,但其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文化方位与神话功能均与《山海经》所载高度吻合。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万山之祖”,更是精神层面上的“秩序裂隙”与“宇宙转折点”。
我们可以将“不周山”理解为一个复合型文化地理概念:
- 在地理层面,它是帕米尔—青藏高原隆起带的形象化代表;
- 在神话层面,它是天地秩序崩坏与重建的关键节点;
- 在哲学层面,它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不可控与人类认知的边界;
- 在文明演进层面,它见证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知识流动与神话重构。
因此,与其追问“不周山究竟在哪座经纬度”,不如理解其为中华文明面对西部巨山时所构建的一套空间认知范式——在这个范式中,帕米尔高原以其雄伟、孤绝与动荡,完美承载了“不周”之名的全部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