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手机]苹果遭遇“杀猪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422
金币
524400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文 | 投行圈子

最近财经圈炸了个大瓜,震惊全球:

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在印度遭遇杀猪盘,收到了一张41亿美元的天价罚单!

作为常年关注跨国企业出海动态的财经博主,我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不是“苹果是不是真偷税了”,而是“果然,印度的‘杀猪盘’终于轮到科技圈顶流了”。

这笔罚款有多离谱?

相当于苹果2024财年全球净利润的4.3%,够普通人不吃不喝花200多万年。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罚款理由,印度税务部门居然从60多年前的故纸堆里翻出了法律依据。

熟悉苹果供应链的朋友都知道,苹果在全球的代工厂模式从来没变过:代工厂出人工和场地,苹果自己掏钱买高精尖的专属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只能生产iPhone,合作结束后还能转移到其他工厂继续使用。

这种模式在中国制造了十几年都合规,到了印度却成了“偷税漏税”的罪证。

印度税务部门的操作堪称“法律缝合怪”:先搬出1961年外汇危机时颁布的《所得税法》,说苹果给代工厂“借”设备的行为算“进口”,得缴关税;再叠加2017年F1赛事税务案的司法解释,创造出“功能性控制权”理论,声称苹果通过技术(设备专属定制)、流程(远程监控生产参数)、管理(设备升级需授权)三重控制,实质掌控了印度代工厂;

最后得出结论:苹果要把印度产iPhone的全球销售利润,按印度产能占比25%补缴所得税,一算就是41亿美元。

据传,苹果高层得知这笔罚单后,震怒!

这种“法条叠加”的创造性执法,全球范围内都找不出第二例。

更讽刺的是,苹果在印度已经够小心翼翼了。

据说但凡有一点拿不准的税务问题,都会主动发函给印度税务部门备案,就怕踩坑。可架不住人家执法部门“穷经皓首”找漏洞,硬是把合规操作硬生生解读成了偷税漏税。这哪里是税务稽查,分明就是精准“杀猪”。

其实苹果不是第一个在印度栽跟头的外资企业,这些年被印度“收割”的巨头能排成长队,堪称一部“外资血泪史”。

最惨的当属三星,今年3月刚被印度追征6.01亿美元税款,理由是“逃避关键电信设备进口关税”。三星从2018到2021年进口的“远端射频头”组件,明明提交了4名专家的鉴定报告,证明该组件不具备收发器功能,属于零关税产品,却被印度海关认定为“提交虚假文件”。更狠的是,连三星的7名印度高管都被连带罚款8100万美元。要知道三星去年在印度的净利润才9.55亿美元,这一张罚单就吞掉了它63%的利润,辛苦一年几乎白干。

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更让人揪心。2022年,小米在印度的48亿元资产被突然冻结,理由是“非法转移资金”。小米明明是按印度法律,将合法利润用于支付授权费,却被凭空扣上罪名。虽然后来部分资产解冻,但这笔钱被冻结的两年里,产生的机会成本难以估量。还有富士康,为了追讨2.1亿美元的增值税退税,在印度法院打了7年官司,至今还没拿到钱。

除了消费电子行业,汽车圈的外资企业也没能幸免。德国大众今年收到14亿美元的创纪录税单,被指控“以零部件分批进口的方式规避整车关税”。可大众这套模式2011年就获得了印度政府许可,现在突然被翻旧账,50多批零配件被海关暂扣,供应链直接瘫痪。韩国起亚也没能逃过,因“错误使用自贸协定优惠”被罚款1.7亿美元,而所谓的“错误”,不过是印度对零部件分类标准的单方面解读。

零售业的巨头同样遭了殃。沃尔玛因库存管理纠纷被罚4.2亿美元,亚马逊因为数据本地化问题掏了3.7亿美元罚款。还有英国沃达丰,2007年收购资产后被追缴20亿美元税款,这场官司打了13年才了结;法国保乐力加集团至今还在为2.5亿美元的税务争议头疼,甚至不得不直接给莫迪总理发警告,说持续的纠纷已经阻碍了新增投资。

为什么印度这么热衷于给外资开天价罚单?

说到底就是“缺钱”和“护短”两大原因。从经济层面看,印度财政常年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都需要大量资金,对外企罚款成了最快捷的“创收方式”。数据显示,印度对外企的追溯性征税案件五年间激增430%,每1美元利润就需要预留0.38美元应对潜在罚款,罚款已经成了财政固定收入来源。同时印度长期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不足,通过罚款限制外资利润外流,也成了稳定外汇市场的无奈之举。

更核心的原因是保护主义和政策不稳定。印度一直想扶持本土产业,对外资企业天生带着抵触情绪,觉得外资抢占了本土企业的市场和就业机会。反映在政策上,就是法规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印度每年会推出几百条新法律,且几乎从不撤销,旧法叠新法,模糊的表述让税务部门拥有无限解释权。

世界银行的报告更能说明问题:印度合同执行效率全球排名第163位,平均要1445天,而税务纠纷解决速度却排世界第3,从开票到罚款平均仅需82天。这种司法上的巨大剪刀差,让外资企业深陷“诉讼沼泽”,有理也说不清。

更可怕的是印度的官僚体系和腐败问题。外资企业在印度办业务,要和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繁琐的审批程序能拖垮效率。更有甚者,一些官员利用职权敲诈勒索,不给好处就找各种理由刁难。通用汽车、福特、哈雷・戴维森等国际大企业,就是因为受不了这种营商环境,纷纷撤离印度。

数据显示,2014到2021年,就有2783家外企撤离印度市场,印度“外资坟场”的名声早已在外。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印度营商环境这么差,为什么还有企业愿意去?

答案很简单:看中了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但印度显然把这种“刚需”当成了拿捏外资的底气,觉得“反正你们离不开我,怎么折腾都没关系”。可这种“杀猪盘”式的营商环境,终究是饮鸩止渴。

苹果的41亿美元罚单,可能会成为压垮外资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一家企业连合规经营都无法避免被“收割”,当法律变成随意解读的工具,当政府承诺随时可能被推翻,没有哪家企业敢放心加大投资。印度想要成为“下一个中国”,靠的不该是罚款外资,而是打造稳定、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

作为财经博主,我想给所有计划出海印度的企业提个醒:印度市场虽大,但“坑”更深。在这个地方投资,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风险账。

毕竟,没有哪家企业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印度“杀猪盘”收割的目标。

而对于印度来说,如果继续这样“杀鸡取卵”,最终只会断送自己的崛起之路,毕竟,信任一旦崩塌,再想重建可就难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422
金币
524400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苹果在印度遭遇税务风波

印度对苹果的税务处罚

印度税务部门对苹果公司的税务处罚引起了全球关注。据报道,苹果公司因涉嫌偷税漏税被印度税务部门处以高达41亿美元的罚款。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科技行业,也引发了对印度营商环境的广泛讨论。

印度税务部门的法律依据

印度税务部门此次处罚苹果公司的依据是一条1961年颁布的《所得税法》。根据这条法律,如果外国公司在印度有生产设备,印度就有权对这些设备征收进口关税。税务部门认为,苹果公司通过提供给代工厂的高精尖设备实质上是在进行“进口”,因此需要缴纳相应的关税。

苹果公司的回应与策略

苹果公司对这一处罚表示震惊,并认为这是对现行法律的误解。公司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与印度政府进行沟通,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苹果公司也在考虑调整其在印度的业务模式,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

印度营商环境的问题

苹果公司在印度遭遇的税务风波,只是近年来印度对外资企业进行高额罚款的最新案例。此前,三星、小米、OPPO等多家知名公司都在印度面临过类似的税务挑战。这些事件反映了印度营商环境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法律执行的不确定性、政策的频繁变动以及官僚体系的腐败现象。

对未来投资的影响

印度的这一系列举动可能会对外资进入印度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时,会更加重视目标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印度如果不能改善其营商环境,可能会继续看到外资的撤离。

结论

印度需要重新审视其对待外资的政策和做法。一个稳定、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对于吸引和保留外资至关重要。印度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法律执行的一致性和公正性,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以真正实现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目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