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国家流感中心周报显示,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中甲型H3N2占比92.3%,北方省份亦达88.7%,病毒检出率较2024年同期激增4.6倍。这是自2017-2018冬季之后该亚型再次绝对主导流行,提示其8-10年的抗原漂移大周期或已重启。
甲型H3N2流感作为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致病毒株,其流行轨迹可追溯至1968年的"香港流感"全球大流行。彼时该毒株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亚型重组变异而来,通过替换血凝素(H)抗原为H3型实现跨物种传播,首次侵袭人类即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感染。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化,甲型H3N2流感病毒不仅未消失,反而通过持续的抗原漂移维持着传播活力,成为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常驻主角"。
近期流感的流行特点

1.传播效能突出
甲型H3N2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气溶胶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易感人群吸入后即可完成感染。同时,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间接传播,如门把手、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2.发病季节性显著
甲型H3N2流感的流行高峰集在10月至次年3月,这一季节性特征与低温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延长、人群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冬季人体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也为病毒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冬季成为流感高发的季节。
3.高危人群易感且重症风险高
老年人(≥65岁)、儿童(≤5岁)、妊娠期女性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基础脏器功能受损,病毒感染后易引发并发症,是流感防控的重点关注对象。
4.症状典型且病情进展快
与普通感冒相比,甲型H3N2流感的症状更为剧烈且全身症状突出,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短(通常1-4天),发病后48小时内即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进展为重症,体现出"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的临床特点。
临床症状与分型表现
(一)典型症状
1.甲型H3N2流感的核心症状以全身中毒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往往先于呼吸道症状出现。发热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同时伴有怕冷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或无热表现,但重症患者发热多持续超过3天且退热效果不佳。
2.全身酸痛症状尤为显著,患者常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甚至"骨缝疼痛"的剧烈不适感,这与病毒侵袭骨骼肌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相关。同时伴随持续性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眶疼痛、畏光等表现。
3.呼吸道症状在发病1-2天后逐渐明显,包括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其中咽痛症状较为剧烈,部分患者描述为"刀片割喉"样疼痛,严重影响吞咽功能;干咳多为刺激性干咳,后期可出现少量黏液痰,若合并细菌感染则痰量增多且呈脓性。
4.此外,该病毒还会侵袭神经系统,诱发神经性面瘫,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就可能引发病毒性面瘫,出现喝水时漏水、眼睛无法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对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二)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儿童感染后除上述典型症状外,更易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低龄儿童可出现热性惊厥,需特别警惕。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而呼吸道症状较轻,病情进展更为隐匿。
(三)重症与危重症表现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内出现病情加重,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胸闷,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伴随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并发心肌炎、心包炎,出现心悸、胸痛、心律失常等表现;少数患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极高。
中医将流感归为“外感病”“瘟疫”范畴,核心病机是“正气虚弱、外邪侵袭”,治疗关键在“早期干预、扶正祛邪”。根据2025年版国家诊疗方案,分型治疗方案如下:
中医病机与辨证论治
(一)核心病机
中医将其归为“瘟疫”“时行感冒”,核心是 “正气不足,病毒侵袭”。病毒传染性强、发病快,身体抵抗力强就能及时清除病毒,病情较轻;体质弱则病毒容易深入体内,累及脏腑引发重症。
(二)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
根据2025年版国家流感诊疗方案及临床实践,甲型H3N2流感的中医辨证主要分为轻症、重症及恢复期三类,其中轻症以肺卫证为主,重症以热毒壅肺、气营两燔为主,恢复期以气阴两虚为主。

中医预防有对策

1.轻症分型(发病初期,以肺卫证为主)
轻症多为疫毒侵袭肺卫,病情较轻,48 小时内干预效果最佳,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1)风热犯卫证
症状:突发高热(39-40℃)、微恶风寒、咽痛剧烈、流浊涕、干咳少痰、口干欲饮、头痛身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疫毒侵袭肺卫,卫气郁滞,肺失宣发。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 g、连翘12 g、薄荷6 g后下、牛蒡子10 g、芦根30 g、淡豆豉10 g、荆芥穗8 g、桔梗10 g、生甘草6 g)。头痛加菊花10 g;声嘶加蝉蜕6 g;便干加瓜蒌仁15 g。
(2)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或无热)、无汗、头痛身痛明显、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薄、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疫毒束表,卫阳被遏,肺气失宣,多见于体质虚寒者或受凉后发病。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9g、桂枝 10g、杏仁 10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生甘草 6g)。头痛身痛明显加羌活 10g、独活 10g;咳嗽痰多加陈皮 10g、半夏 10g;恶寒重加附子 6g(先煎)、细辛 3g。
(3)湿遏卫气证
症状:发热伴头身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鼻塞流涕、咳嗽、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热疫毒侵袭,湿遏卫气,气机不畅,脾失健运,儿童及脾胃虚弱者多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2g、紫苏叶 10g、白芷 10g、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5g、白术 12g、厚朴 10g、桔梗 10g、生甘草 6g)。发热明显加青蒿 15g、荷叶 10g;呕吐腹泻重加薏苡仁 30g、炒扁豆 15g;头身困重加苍术 10g、薏苡仁 30g。
2.重症分型(病情进展期,邪毒入里,累及脏腑)
重症多因正气亏虚,邪毒迅速传变,病情凶险,需紧急干预。
(1)热毒壅肺证
症状:高热不退、咳嗽剧烈、喘息气促、痰黄黏稠(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关键病机:邪毒入里化热,壅塞肺气,热盛痰阻。
治法:清热泻火,宣肺解毒。
方药:宣白承气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9g、苦杏仁 12g、生石膏 30g先煎、知母 15g、大黄 10g后下、瓜蒌 30g、黄芩 15g、鱼腥草 30g、连翘 15g、生甘草 6g)。痰中带血加仙鹤草 15g、白茅根 30g;胸闷气促加葶苈子 15g、桑白皮 15g;烦躁不安加栀子 10g、淡豆豉 10g。
(2)气营两燔证
症状:高热持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斑疹、咽喉肿痛剧烈、咳嗽气促、口干咽燥、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关键病机:邪毒深入气营,气分热盛,营血耗伤。
治法:清气凉营,化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40g先煎、知母 15g、黄连 10g、黄芩 15g、连翘 15g、玄参 15g、生地 20g、丹皮 12g、赤芍 15g、竹叶 10g、生甘草 6g)。神昏谵妄加安宫牛黄丸;皮肤斑疹加紫草 15g、茜草 12g;高热不退加羚羊角粉 1g(冲服)。
(3)内闭外脱证(危重症)
症状:高热骤降、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意识模糊(或昏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舌淡紫(或紫暗)、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正气耗竭,阴阳离绝。
治法:益气固脱、解毒开窍。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饮加减。(人参15g另煎、附子 10g先煎、麦冬 15g、五味子 10g、山茱萸 15g、丹参 15g、生甘草 6g)。大汗淋漓加黄芪 30g、煅龙骨 30g(先煎);呼吸困难加蛤蚧 1 对(研末冲服)、葶苈子 15g;同时配合安宫牛黄丸鼻饲或冲服,开窍醒神。
3.恢复期分型(病后调理期,正气亏虚)
恢复期以邪退正虚为特点,需侧重扶正,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1)气阴两虚证
症状:低热缠绵(或无热)、乏力自汗、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病机:病后邪热耗伤气阴,肺脾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肺。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竹叶6 g 生石膏 15 g 太子参 15 g 麦冬 12 g 沙参 15 g 玉竹 10 g 天花粉 12 g 桑叶 10 g甘草 6 g 粳米 15 g包煎)。兼气虚明显加西洋参10 g另炖;盗汗加浮小麦30 g、糯稻根30 g。
预防措施看这里!

1.控制传染源:对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当进行呼吸道隔离,在家观察期间可让患者和疑似患者住单人间;患者和疑似患者避免去人员聚集或不通风的地方,减少外出活动频率。
2.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洗,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飞沫传播;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3.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H3N2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发生率;建议每年秋季(9-11月)接种流感疫苗,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妊娠期女性及医务人员等;疫苗需根据当年流行毒株进行更新,确保免疫效果。

4.环境防护: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餐具等,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佩戴含薄荷、苍术、辛夷等成分的中药香囊,可起到芳香避秽、净化空气的作用,减少病毒传播。
5.预防保健:中医讲求"秋冬养肺"的理念,多食白色食材,如百合、银耳、杏仁、白萝卜等,可润肺生津,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此外,日常按揉合谷穴、迎香穴各1分钟,每日2次,可激活经络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可灸足三里穴,每次5-7壮,每周2次,提升正气。适度体育锻炼也必不可少,如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每日15-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稳定。
甲型H3N2以其高度漂移能力和持续适应性,提醒我们流感不是季节性的“老故事”,而是不断更新的“新考题”。西医的精准抗病毒与免疫调节、中医的辨证-辨病-辨体三结合,共同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防控体系,是应对该疾病的关键。
END

关炜
山西省中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及特长]
擅长双肺间质纤维化和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总结了4步治疗法,肺癌患者治疗方面主要采取内外和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目前正在总结。门诊治疗方面,门诊病人数以每年20%的增长率增长。创新性的以猪尾巴管治疗气胸,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在支气管镜方面,在太原首先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治疗,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痛苦,并提高了肺癌的诊治效果。还擅长穴位注射、耳穴磁珠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
[出诊时间]
总院:周1、3全天,周4下午
图片: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