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后,杭城的风有了凉意,街头巷尾的桂花吐露芬芳。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的门急诊,却丝毫没有这份闲适——仅一周,科室就接连收治了4名突发头痛的患者,年龄跨度从42岁到97岁。初步头颅CT检查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头颅CTA检查后,隐藏在背后的“元凶”浮出水面——脑动脉瘤破裂。这颗藏在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便可能危及生命。
62岁的李阿姨(化名)是其中一位患者。神经外科叶欣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接诊后,安排其做了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是一个脑内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叶欣医师立即和家属沟通,特意强调:破裂的脑动脉瘤非常危险。别看现在只是少量出血和头痛症状,但一旦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破裂,轻则偏瘫,重则昏迷甚至死亡,死亡率非常高。

图源:图虫创意

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些信号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却常被误当作“小毛病”:
剧烈头痛
这是最典型也最容易被察觉的症状,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这辈子最严重的头痛”,像头部被撞击、炸开一样,不同于普通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通常不会慢慢加重,而是瞬间达到高峰,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多为喷射状),这是因为出血刺激脑膜、颅内压升高导致的。
眼睑下垂
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单侧眼睑耷拉,无法正常抬起,看东西模糊或重影,这是因为动脉瘤压迫到了控制眼睑运动的神经(如动眼神经),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没睡好”或“眼疲劳”,从而延误就诊。
意识异常
如果出血量大,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嗜睡,严重时会直接昏迷——这是颅内压急剧升高影响大脑功能的表现,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就医。
其他伴随症状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颈部僵硬(低头时脖子紧绷、疼痛)、肢体麻木无力、抽搐等,这些都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后,血液刺激或压迫脑组织引发的连锁反应。

图源:图虫创意
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脑动脉瘤目前治疗方案主要为两种:开颅夹闭和微创栓塞手术。
“相比传统开颅夹闭手术,微创栓塞手术有三大明显优势。”叶医师进一步解释,“一是创伤极小,术后仅需压迫穿刺点6~8小时,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二是恢复快,多数患者2周左右就能出院,对日常生活影响小;三是适用范围广,大多数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基础弱或动脉瘤位置深的患者,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治疗。”但他也强调,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微创栓塞。若动脉瘤体积过大、瘤颈结构特殊,或存在严重血管狭窄,仍需结合病情选择开颅手术。“术前会通过全脑血管造影详细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李阿姨的家属听完后,果断选择微创栓塞手术。而术前检查显示,李阿姨的动脉瘤直径达7毫米,瘤颈宽且累及3根重要分支动脉,手术难度不小。“就像拆引线复杂的炸弹,既要拆弹,又不能碰坏周围的‘线路’。”叶医师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影像,确定“先放支架保护分支动脉,再填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步骤。手术当天,叶医师穿上30斤重的铅衣,在DSA设备下精准操作:先将支架稳稳释放到瘤颈处,再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逐一填入适配的弹簧圈。1小时40分钟后,显示屏上的动脉瘤彻底“消失”,“炸弹”成功拆除。
术后李阿姨恢复如初,两周后康复出院。

图源:图虫创意
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
杨树旭主任医师提醒
脑动脉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无症状时隐匿,破裂后凶险”。它不是肿瘤,是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别看未破裂时人没有一点不适,但一旦破裂非常凶险,在脑血管病中的死亡率位居前列。一些破裂的动脉瘤也可能仅仅表现为头痛,有些是眼睑下垂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医,千万不要拖延。
来源:邵逸夫医院 神经外科
作者:谢大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