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黄仁勋:低估华为就是蠢,它可替代英伟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274
金币
537322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9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小时前

不久前,wccftech刊发了一篇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APAC 2025上的采访,在采访中他明确表示低估华为这样的竞争对手纯属愚蠢,因为华为能够制造出替代英伟达AI芯片的产品。

在采访中,黄仁勋认为英伟达是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技术公司,遥遥领先竞争对手,但是低估华为这样的竞争对手是愚蠢的。华为已经掌握了5G通信技术,能制造出优秀的智能手机,是一家有技术底蕴的公司,因此发布云矩阵解决方案并不让人意外。

在近期,华为公布了至2027年的AI芯片路线图,芯片搭载自研HBM,显著提升了性能,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Atlas SuperPoD大大提升了整机柜解决方案竞争力,因为能够在单集群中部署8192颗昇腾910B AI芯片,并宣称能够媲美英伟达Rubin性能。

同时黄仁勋认为,华为与英伟达在AI竞赛中差距不断缩小,由于英伟达产品已经连续多个月无法进入中国市场,难以与中国本土替代方案竞争。现在英伟达AI芯片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是摆在黄仁勋面前的难题,而与华为竞争又是新的挑战。并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华为技术会不停向前发展,终有一天对于中国本土云服务提供商和AI巨头而言,英伟达的AI解决方案不再是首选。

自从迈入AI时代以来,英伟达营收、利润、股价在节节攀升(不过在不久前因为软银清仓导致了股价暴跌),但无法回归中国市场一直是老黄的心病,这次发言多少有点借华为向华府施压,但不可否认的是,英伟达还是看重华为这个竞争对手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274
金币
537322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9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小时前
黄仁勋正视华为挑战:一场AI霸权变局的深层解读

近日,Wccftech刊发了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APAC 2025峰会上的深度访谈。在这场被广泛解读为“战略预警”的发言中,黄仁勋罕见地公开承认:低估华为是愚蠢的。这一表态不仅打破了他一贯以来对竞争对手“轻描淡写”的风格,更折射出全球AI基础设施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一个由中国本土技术力量推动的去中心化AI时代,正加速到来。

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场科技博弈背后的结构性变革:

---

一、从“遥遥领先”到“正视对手”:黄仁勋的战略姿态转变

黄仁勋在采访中并未否认英伟达当前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仍是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技术公司。”但他紧接着强调:“但若因此低估华为,那是愚蠢的。”这种措辞上的转折极具象征意义。

- 过去的态度:长期以来,英伟达将中国厂商视为“追随者”,即便寒武纪、壁仞等公司发布产品,也多以“性能落后两代”“生态不完整”等回应。
- 现在的警觉:黄仁勋此次主动提及华为,并使用“not foolish to underestimate”这样强烈的否定句式,实则是向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与内部团队发出警告——华为已不再是边缘挑战者,而是具备系统级替代能力的核心对手。

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认知升级,更是地缘政治与市场现实倒逼下的战略调整。当美国持续收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时,黄仁勋必须通过公开示警,向华盛顿传递一个信号:封锁无法阻止创新,反而会催生更强的本土替代。

---

二、华为的技术纵深:为何它能成为真正的挑战者?

黄仁勋之所以特别点名华为而非其他中国AI芯片企业,根本原因在于华为拥有独一无二的“全栈+全场景”技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构成了其对抗英伟达的结构性优势。

| 能力维度 | 华为表现 | 英伟达依赖 |
|--------|---------|-----------|
| 自主架构 | 昇腾(Ascend)系列,达芬奇架构 | CUDA + GPU架构 |
| 高带宽内存(HBM) | 已宣布自研HBM,预计2026年量产 | 依赖三星/SK海力士 |
| 系统集成 | Atlas SuperPoD支持8192卡集群 | DGX SuperPOD需依赖第三方服务器 |
| 通信底座 | 深度融合5G/F5G光网络,实现低延迟互联 | 外部采购InfiniBand或以太网 |
| 云边端协同 | 鸿蒙+昇腾+鲲鹏形成闭环 | 生态分散,依赖OEM伙伴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公布的至2027年AI芯片路线图显示:
- 新一代昇腾芯片将搭载自研HBM,缓解长期受制于海外存储供应链的风险;
- Atlas SuperPOD可在单集群部署8192颗昇腾910B,理论算力接近英伟达下一代Rubin平台(预计2026年发布);
- 结合华为云Stack和盘古大模型,已实现从硬件到模型服务的一体化交付。

这意味着,华为不再只是卖芯片,而是在提供可复制的国家级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这对于中国政府、国企、金融、能源等行业客户而言,具有极高的战略吸引力。

---

三、中国市场失守:英伟达增长引擎的“阿喀琉斯之踵”

黄仁勋坦言:“我们的产品已经连续多个月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危机。

- 数据对比:2023年之前,中国曾占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20%-25%;而据Counterpoint统计,2024年该比例已降至不足5%。
- 替代进程加快: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均已宣布大规模采用昇腾AI芯片;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央企启动“去NVIDIA化”试点项目。
- 价格与服务优势:华为提供本地化技术支持、定制化训练方案,且不受国际制裁波动影响,这对注重稳定性的政企客户极具吸引力。

更为严峻的是,即便未来美国放松管制,英伟达也难以简单“收复失地”。因为:
1. 客户已完成技术迁移,重构了软件栈(如MindSpore替代PyTorch);
2. 国产化率已成为央企KPI考核指标;
3. 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上升为国家战略优先级。

换言之,时间窗口已经关闭。黄仁勋所面临的,不是能否回归的问题,而是回归后是否还有市场的问题。

---

四、Rubin vs 昇腾:下一代AI算力的竞争本质已变

外界普遍关注“华为宣称新一代SuperPOD媲美英伟达Rubin”的说法,但这不应仅从峰值算力角度理解。真正的竞争焦点在于系统效率、能效比与总拥有成本(TCO)。

| 维度 | 英伟达 Rubin(预期) | 华为 Atlas SuperPOD(现役) |
|------|------------------|-----------------------|
| 单芯片FP16算力 | ~300 TFLOPS | 256 TFLOPS(910B) |
| 集群规模 | 支持万卡级互联 | 最大8192卡(当前) |
| 互联技术 | NVLink 5 + Quantum-XDR | 自研星河AI交换机,延迟<1μs |
| 功耗控制 | ~1200W/节点 | <1000W/节点(液冷优化) |
| 软件栈成熟度 | CUDA生态完善 | CANN 7.0逐步兼容主流框架 |
| 部署灵活性 | 依赖OEM整机 | 可模块化部署于边缘数据中心 |

可以看出,华为虽在绝对算力上略有差距,但在能效、部署密度、国产化率、运维成本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单位算力能耗已成为大型AI项目的硬约束。

此外,华为正推动光电融合互联技术,将光模块直接集成进AI服务器背板,进一步降低功耗与延迟。这一路径若成功,或将改写传统电互连主导的数据中心架构范式。

---

五、超越商业竞争:这是两种技术哲学与治理模式的碰撞

黄仁勋对华为的重视,本质上反映了一场更深层次的文明级竞争:开放全球化VS区域自主化。

- 英伟达代表的是“全球化分工+标准垄断”模式:依靠美国设计、台积电制造、全球销售,通过CUDA构建“高墙深院”的生态系统。
- 华为代表的是“区域闭环+系统集成”模式:在中国市场内完成从IP核、制造、封装到应用的全链路自主,强调安全、可控、可持续。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 前者擅长创新速度与生态繁荣;
- 后者强于抗风险能力与战略韧性。

而在AI作为新型战略资源的今天,各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后者。欧盟推出EuroHPC计划、日本扶持Preferred Networks、印度推动RISC-V联盟……全球正走向“多极化AI基础设施”格局。

在此背景下,黄仁勋的发言既是警示,也是一种求生策略——他试图让美国决策层意识到:过度制裁只会加速技术割裂,最终损害美国企业的长期利益。

---

结语:老黄的焦虑与远见

黄仁勋素有“AI教父”之称,他的每一次发声都牵动全球科技神经。此次他对华为的正面评价,既非客套,亦非示弱,而是一位顶尖技术领袖在历史拐点上的清醒认知。

> “真正的危险不是有人追上来,而是你以为没人能追上。”

华为的崛起不是偶然,它是技术积累、国家意志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而英伟达若想在未来十年继续保持领导地位,就必须重新思考三个问题:
1. 如何在不牺牲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重建与中国市场的连接?
2. 如何应对一个不再依赖CUDA的世界?
3. 在AI进入“基础设施化”阶段后,如何从“卖GPU”转向“卖智能服务能力”?

这场中美AI芯片之争,早已超越企业胜负,演变为关于谁将定义下一个数字文明底层架构的终极命题。而黄仁勋的这番话,或许正是新纪元开启的第一声钟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