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一旦双脚出现5种改变,十有八九是糖尿病足,拖久了后果不堪设想[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992
金币
5431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9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去独立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人对糖尿病足的认知并不深刻,甚至在一些早期症状出现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病情加重,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事实上,一旦双脚出现以下五种明显的变化,十有八九就意味着糖尿病足的风险。这病可不能拖延不治,不然造成的伤害可能不可逆,最后说不定要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觉,及时识别这些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双脚出现感觉异常是糖尿病足的一个重要信号。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病程较长的情况下,会出现脚部的麻木、蚁行感、刺痛或感觉迟钝等症状。

这些感觉异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损伤,尤其是外周神经的损害。长期血糖居高不下,神经纤维会慢慢受损,神经传导功能变差,之后就会出现麻木、刺痛这些不舒服的感觉。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这一阶段并不认为自己有严重问题,常常忽视这种感觉,认为可能是疲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但事实上,这正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

要是没能及时把血糖控制住,神经损伤会越来越严重,感觉方面的问题也会跟着恶化,到最后脚可能就完全没知觉了。

因此,一旦出现麻木、刺痛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糖尿病患者应该立即就医,避免病情继续恶化。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大、血液循环差,这些因素导致了皮肤的干燥、皲裂、颜色异常等问题。皮肤干燥和皲裂是因为血糖长期偏高,导致皮肤的水分丧失,血液循环变差。

皮肤无法得到充分的滋润和营养,容易出现干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脚部皮肤干裂的风险更高,特别是在冬季气候干燥时,裂口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颜色也可能发生异常。血液没法顺畅流通的话,脚的皮肤可能会发白、发紫,这一般就是循环不好的信号。长期忽视这些皮肤变化,可能导致脚部溃烂和感染,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有个重要症状,就是对温度的感觉变了。患者往往会感到脚部发凉,甚至无法分辨冷热感。糖尿病会影响到神经的正常功能,尤其是温度感知的神经。

可能会导致患者对冷热的感觉变得迟钝或丧失。温度感知丧失的后果非常严重,因为患者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脚部受到过热或过冷的损伤,而这些损伤往往得不到及时发现。

例如,长时间穿着不适合的鞋子或暴露在过热的环境中,脚部可能会被烫伤或冻伤,最终导致溃疡和感染。而因为失去了对冷热的感知,患者往往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脚部温度感知异常,或脚部总是感觉特别冰冷,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足趾变形的现象,尤其是“爪形趾”的问题。爪形趾是指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导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脚趾的关节出现弯曲,形成像爪子一样的形状。

这种变形不仅会影响走路的舒适度,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足部的压力,导致更多的皮肤损伤,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如果不及时处理,这种变形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越来越严重。

最终可能导致无法恢复的损伤,甚至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来矫正。更严重的是,脚趾变形会影响脚部的正常血液流动,增加溃疡和感染的风险。

因此,一旦发现足趾变形,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便尽早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糖尿病患者的脚部伤口往往很难愈合,即便是微小的破损、水疱或溃疡,往往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会出现难以愈合的情况。

由于糖尿病引发的血糖波动和血液循环不良,足部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小伤口难以愈合。脚部要是有了伤口,细菌会趁机钻进去,很快就会造成局部感染。

许多糖尿病患者因为伤口愈合慢、感染难以治愈,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的风险。水疱或溃疡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治疗,感染扩散的速度会很快,而且极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任何脚部的伤口都需要格外小心,尽早处理和消毒,避免感染蔓延。

糖尿病足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够及早识别这些信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此外,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检查脚部,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脚部过度摩擦和受压;保持脚部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定期进行专业的足部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让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足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出现脚部的五种变化,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这病可不能拖着不治,不然造成的伤害可能没法挽回,严重到最后说不定得截肢。因此,及时识别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牢记的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足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 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992
金币
5431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9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小时前
糖尿病足的早期预警信号与防治要点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预防截肢、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正如您所述,双脚出现的五大变化往往是糖尿病足的“求救信号”。结合现有医学知识,我们对这些信号及其防治进行详细解读:

一、五大早期预警信号深度解析

1. 足部感觉异常:神经损伤的“无声警报”
   - 表现:足部麻木、蚁走感(似有小虫爬行)、刺痛、烧灼感或感觉迟钝,甚至对温度和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夜间症状常加重,影响睡眠。
   - 机制: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损伤神经纤维,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初期多为感觉神经受损,表现为“袜套样”感觉缺失(足部至小腿下段感觉减退)。
   - 警示:若不及时控制血糖和治疗,神经损伤不可逆,最终可能导致足部完全失去感觉,无法感知外伤或烫伤,为溃疡和感染埋下隐患。

2. 皮肤改变:血液循环与神经功能的“晴雨表”
   - 表现:
     - 颜色异常:足部皮肤发白(缺血)、发紫(淤血)或色素沉着(长期缺血后修复)。严重时可出现黑色坏疽。
     - 温度异常:足部发凉(血管收缩、血供不足),或局部发红发热(炎症或感染早期)。
     - 质地改变: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腺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失去弹性。指甲可能增厚、变形、变脆。
   - 机制:微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皮肤营养供给不足;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和皮脂腺功能,导致皮肤干燥开裂。这些改变不仅影响美观,更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3. 足部温度感知异常:“冷热不分”的危险
   - 表现:足部持续发凉,或无法准确感知水温、外界冷热刺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温度升高(感染征兆)。
   - 机制:血管病变导致末梢血流减少,足部散热增加而感到寒冷;同时神经病变损伤温度感受器,使患者对冷热刺激不敏感。
   - 风险:无法感知高温可能导致烫伤(如洗脚时水温过高),而烫伤在糖尿病患者中极易发展为难以愈合的溃疡。据统计,约30%的糖尿病足溃疡源于烫伤。

4. 足部畸形:“爪形趾”与结构改变
   - 表现:常见爪形趾(脚趾弯曲如爪)、拇外翻、跖骨头突出、Charcot足(神经骨关节病,表现为足弓塌陷、关节畸形)等。
   - 机制:运动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肌肉力量失衡,内在肌萎缩,外在肌牵拉引起趾骨关节畸形;同时血管病变导致骨骼营养不良,易发生骨折和畸形。
   - 危害:畸形改变了足部正常的压力分布,使某些部位(如跖骨头、趾间关节)承受过度压力,形成老茧或鸡眼,进一步磨损皮肤导致溃疡。

5. 伤口愈合缓慢:免疫与循环双重障碍
   - 表现:足部微小伤口(如剪指甲划伤、鞋磨破皮)愈合时间显著延长,超过两周仍未愈合;水疱、擦伤易发展为感染性溃疡。
   - 机制:
     - 高血糖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和胶原蛋白合成,延缓伤口修复。
     - 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血供不足,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到达伤口处。
     - 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吞噬细菌能力减弱,感染风险增加且难以控制。

二、糖尿病足的分级与严重性

国际上常用Wagner分级法对糖尿病足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 0级:有发生溃疡的危险因素(如感觉减退、畸形),但无溃疡。
- 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 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 3级:深部溃疡,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 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 5级:全足坏疽。

早期识别并干预0-1级病变,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

三、预防与应对措施

1. 严格控制血糖
   这是预防糖尿病足的根本。目标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实现稳定血糖。

2. 每日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天检查双脚的习惯,重点观察:
   - 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破损、水疱、鸡眼、老茧。
   - 趾间是否潮湿、有无裂口或真菌感染。
   - 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
   使用镜子检查足底,必要时请家人协助。

3. 正确护理足部
   - 清洁:用温水(37℃左右,用手腕试温)洗脚,避免热水烫洗。使用中性肥皂,轻轻擦干,尤其是趾间。
   - 保湿:涂抹无刺激性的润肤霜(除趾间外),防止皮肤干燥开裂。
   - 修剪指甲:直剪指甲,避免剪得太短或边缘修剪圆滑,防止嵌甲。若有视力不佳或手抖,应请他人帮助。

4. 选择合适的 footwear
   - 穿宽松、柔软、透气的鞋子,鞋头宽大,鞋底厚软有弹性。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拖鞋或赤脚行走。
   - 新鞋先短时间穿着,逐步适应,防止磨脚。每天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如小石子)。

5. 改善血液循环
   - 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下肢(如散步、抬腿),促进血液循环。
   - 戒烟限酒:吸烟会显著加重血管收缩和硬化,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危险因素。

6. 及时就医处理异常
   如发现足部有任何异常(感觉异常、皮肤破损、感染迹象等),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专业医生可通过神经功能检查(如10g尼龙丝检测压力觉)、血管超声检查等评估病情,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四、总结

糖尿病足并非不可预防的“绝症”,其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双脚出现的感觉异常、皮肤改变、温度感知异常、畸形及伤口难愈合这五大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告。糖尿病患者需高度重视自身足部健康,通过严格控糖、日常护理和定期检查,将风险降到最低。

正如您强调的,“这病可不能拖延不治”。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有效措施,不仅能避免截肢等严重后果,更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将足部护理视为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好自己的“行走基石”。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请务必尽快咨询内分泌科或血管外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是战胜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