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医生告诫:希望你的血液检查报告里,永远不要出现这3项异常[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992
金币
5431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9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3小时前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有过去医院做体检、拿到血液检查报告单的经历,虽然有些人并不太懂这些报告单上专业术语的意思,但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些检查的结果关乎着自己的健康。

而血液检查,作为医学检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够提供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线索,如果报告中有异常指标,那就可能预示着身体的某些问题,甚至是潜在的健康隐患。

医生常常告诫我们,血液报告里某些异常的结果,往往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尤其是血红蛋白异常、血小板异常、转氨酶升高这三项指标。

这三项指标是很多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它们的异常往往能反映出身体的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被忽视,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那么,为什么这三项异常指标如此值得关注呢?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异常时,预示着哪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重要成分,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如果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出现异常,往往预示着红细胞的异常或存在某些健康问题。

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偏低时,通常被诊断为贫血,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不足,或者血红蛋白的浓度低,导致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

贫血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头晕、气短、面色苍白等,如果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甚至可能导致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损。

例如,某些慢性病(如慢性肾脏病)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的异常水平,甚至有些癌症、血液病(如白血病)也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正常水平。

因此,在血液检查中,若血红蛋白值出现异常,特别是血红蛋白偏低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不要忽视看似简单的贫血问题,因为它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前兆。

血小板作为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于血液凝固与伤口愈合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旦机体出现损伤,血小板迅速集结于伤口部位,助力血块形成,从而有效阻止血液持续流失。

如果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则被称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包括: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病毒感染(如流感)、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慢性炎症、某些癌症、贫血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血小板增多症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心脏病、中风、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当血液报告中出现血小板异常的情况,无论是血小板过低还是过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转氨酶(ALT和AST)是肝脏细胞中含量丰富的酶,通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转氨酶水平较低,当肝脏细胞受损时,转氨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转氨酶升高通常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一般来说,健康成人的转氨酶(ALT和AST)水平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这些酶的水平异常升高,通常提示肝脏存在病变,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肝脏的长期损伤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的风险。

另外,脂肪肝也是引起转氨酶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脂肪肝常见于长期酗酒、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脂肪饮食等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

脂肪肝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检查时才发现自己有脂肪肝,而这时肝脏的转氨酶水平可能已经出现异常。

除了肝脏疾病,转氨酶升高还可能与一些药物的使用有关,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镇痛药、降脂药等)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转氨酶升高。

因此,如果血液检查中发现转氨酶升高,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排查肝脏病变的可能性,进行相关的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肝脏受到进一步损害。

通过血液检查,医生可以初步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检查报告中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转氨酶水平,它们是反映健康的重要指标。

这三项异常——血红蛋白异常、血小板异常和转氨酶升高,往往可能是潜在健康问题的信号,患者不应忽视它们。

如果检查报告中出现这三项异常,及时就医,找出具体的病因并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管理不仅仅依靠药物治疗,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才能确保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保持警觉,关注自己的身体,尽早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这3项异常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刘建康,蔺婧,徐富升,等.体质指数在老年人脑血管病与心脏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04):246-25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992
金币
5431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9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小时前
血液检查中三项关键异常指标的深度解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与转氨酶

血液检查是健康体检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转氨酶(ALT/AST) 三项指标因其对身体健康的敏感性和预警价值,被医生视为“健康晴雨表”。它们的异常不仅反映即时健康状态,更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早期信号。以下结合最新医学知识,详细解读这三项指标的含义、异常原因及潜在健康风险。

一、血红蛋白(Hb):氧气运输的“核心引擎”

1. 血红蛋白的生理意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负责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输到全身组织,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其正常参考值为: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3])。血红蛋白水平直接反映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和血液质量。

2. 血红蛋白异常的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偏低(贫血)
当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下限,即诊断为贫血。常见原因包括:
- 营养缺乏: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如素食者、慢性腹泻)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6][11])。
- 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病、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疾病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6])。
- 遗传因素: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血液病会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4][6])。
- 失血:急性或慢性失血(如胃溃疡、痔疮、月经过多)会直接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丢失([8][13])。

贫血的典型症状包括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长期贫血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

(2)血红蛋白偏高
血红蛋白高于正常上限也需关注,常见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 生理性升高:高原居住者、新生儿、剧烈运动后、严重脱水(如大量出汗、腹泻)等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暂时升高([7])。
- 病理性升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造血功能亢进)、慢性肺部疾病(长期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先天性心脏病等([7])。持续偏高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血栓风险。

3. 应对策略
- 若血红蛋白偏低,需检查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等,明确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和饮食调整(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改善;遗传性贫血则需专科治疗([6][8])。
- 血红蛋白偏高者应避免脱水,保持充足饮水,若怀疑病理因素,需进一步做骨髓穿刺等检查。

二、血小板(PLT):止血与凝血的“守护神”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伤口修复。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⁹/L([3])。其数量异常直接影响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

1. 血小板减少( thrombocytopenia )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称为减少,常见原因:
- 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骨髓疾病会抑制血小板生成([16][19])。
- 免疫破坏: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机体产生抗体攻击自身血小板([16])。
- 药物与感染:某些抗生素、化疗药、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可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受抑([12][16])。

血小板减少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2. 血小板增多( thrombocytosis )
血小板计数超过300×10⁹/L为增多,可分为反应性和原发性:
-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创伤、手术后、缺铁性贫血等刺激骨髓代偿性增生([12])。
- 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此类疾病显著增加血栓风险([12][20])。

3. 异常的潜在风险
- 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随计数降低而增加,低于20×10⁹/L时可能自发性出血。
- 血小板增多: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动脉或静脉血栓,可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20])。此外,长期增多还可能导致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

4. 应对策略
- 血小板减少需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ITP、输注血小板急救等。
- 血小板增多者需评估血栓风险,原发性增多可能需要抗凝药物或化疗控制,定期监测以防并发症。

三、转氨酶(ALT/AST):肝脏健康的“敏感指示灯”

转氨酶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极低,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入血,导致其水平升高。正常参考值通常低于40U/L([10][14])。

1. 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

(1)肝源性疾病
- 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是转氨酶升高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ALT升高更为显著([10][17])。
- 脂肪肝:长期酗酒、肥胖、高脂饮食导致肝脏脂肪堆积,引发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升高([10][18])。
- 肝硬化与肝癌:慢性肝损伤进展至肝硬化或恶变时,转氨酶持续升高且伴随其他肝功能指标异常。

(2)非肝源性疾病及其他因素
- 药物与毒物:许多药物(如抗生素、降脂药、抗结核药)和化学物质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10][14])。
- 心血管疾病:AST在心肌中含量也较高,心肌梗死时AST会显著升高;此外,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引起转氨酶轻度升高。
- 生理性因素: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熬夜、饮酒等短期行为可导致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休息后可恢复([10][14])。

2. 转氨酶升高的健康警示
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受损的重要信号。若持续升高或伴随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提示肝脏功能受损严重。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例如,慢性乙肝患者若未及时治疗,约25%-40%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3. 应对策略
- 发现转氨酶升高后,首先排除生理性因素,调整生活方式(戒酒、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复查确认是否持续异常。
- 若持续升高,需进一步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肝脏超声等,明确病因。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疗;脂肪肝需控制体重、改善饮食;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可疑药物并保肝治疗。

四、三项指标异常的共同启示:早期筛查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转氨酶虽分属不同系统指标,但其异常均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潜在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 早期预警价值高:许多疾病在症状出现前,血液指标已发生改变。例如脂肪肝早期无症状,但转氨酶已升高;地中海贫血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轻度贫血。
2. 需综合判断:单一指标异常不能确诊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如转氨酶升高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血小板减少需排查免疫因素或骨髓疾病。
3. 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导致贫血、酗酒引发脂肪肝及转氨酶升高、缺乏运动影响血液黏稠度等,均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指标异常的基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