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浪大幕: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中的诗意栖居驿站
项目背景与设计理念
下浪大幕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惠州)建筑艺术计划”中“东坡乐事”主题驿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博罗县长宁镇下浪溪畔,最美旅游公路与澜石河之间。该项目以苏东坡《赏心十六乐事》中的“暑至临溪濯足”为核心灵感,旨在打造一处融合自然、艺术与在地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师通过轻盈的天幕结构、亲水台地和汀步设计,将岭南夏日戏水的闲适意趣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成为游客与村民共享的诗意栖居地。
场地特征与设计挑战
场地概况
下浪溪畔驿站选址于澜石河沿岸,河流从罗浮山高处分流而来,穿过竹林、水田与村庄,形成丰富的水系景观。场地原始条件优越,但面临蓝线管控、水利标高要求等挑战。冬季踏勘时虽无盛夏水景,但通过石滩上带铁钩的卵石等线索,设计师预判了夏季“无一平米水面被浪费”的盛景。
设计策略
1. 尊重场地灵性:设计团队认为“场地有灵”,无需过度策划。核心任务简化为“遮阳、嬉水、过河”,即通过天幕遮阳、台阶亲水、汀步过河三大要素,回应场地需求。
2. 灵活的天幕系统:最初计划利用现状公厕结构搭建天幕,后因蓝线管控调整至陂头北侧。天幕采用可开合设计,酷暑时支开供游客纳凉嬉水,台风雨天收拢保障安全,秋冬淡季摘下便于管养,体现了“取之于场地,用之于场地”的灵活逻辑。
3. 亲水台地与汀步:在满足河道蓝线退线及水利标高要求后,将天幕地面投影面设计为放大的下河台地,作为进入汀步的起点,承担人流聚会与亲水活动功能。汀步则解决了过河需求,串联起两岸空间。
空间设计与艺术表达
天幕结构:“风吹水上鳞”的意境营造
天幕作为场地的“第五立面”,由四个片墙归纳8根结构柱形成较高一侧基础,在陂头一侧砌筑矮墩形成另一侧基础,通过拉索完成搭建。惠州本土艺术家老朱以“风吹水上鳞”为主题创作艺术装置,灵感源自其儿时东江边嬉戏的记忆,“清风水上,波光粼粼”的画面通过天幕这一“大地画布”得以呈现,赋予空间浓厚的在地情感与诗意。
功能分区与体验流线
- 咖啡馆区域:原计划在现状公厕投影面积内设置,后调整为新建结构,建筑面积36平方米,提供咖啡、轻食等服务。
- 亲水台地:天幕下方的开放空间,游客可在此脱鞋嬉水,“双脚浸入清凉溪流,手中捧着香气四溢的咖啡”,正如深圳游客翟女士所言“身心都清凉了,这种感觉太治愈了”。
- 汀步过河系统:连接两岸的步行通道,方便游客穿梭于溪流两侧,探索沿岸景观。
建造逻辑与可持续性
1. 轻量化建造:采用钢结构与膜结构结合的天幕系统,减少对场地的干预。建筑材料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如卵石、片岩瓦等,降低运输成本并融入自然环境。
2. 灵活运营:可开合天幕设计不仅适应不同季节需求,还避免了额外建设指标的压力,实现了“以商养站、以站促商”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3. 社区参与:设计方案充分考虑村民需求,建成后将成为村民与游客共享的公共空间,激活乡村活力。例如浮生六季生态园的海狮表演、非遗集市等活动可与驿站形成联动,丰富游客体验。
项目意义与社会影响
下浪大幕驿站不仅是“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的重要节点,更是惠州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典范。它通过以下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1. 文化传承:以苏东坡“暑至临溪濯足”的诗意场景为载体,活化了宋代文人生活美学,使抽象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的空间。
2. 旅游带动:作为最美旅游公路218公里环线上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如来自广深莞惠的八成客人)。国庆假期期间驿站内人流如织,周边农家乐、特色民宿星罗棋布,形成“一路多游、业态互补”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3. 社区激活:驿站成为村民休闲、社交的新场所,推动了乡村产业升级。例如三山来迟民宿推出的东坡家宴、东坡茶饮等服务,让游客深度感受岭南文化;下浪溪畔驿站周边的非遗集市,则通过艾粄、酥糖等非遗美食传播惠州风味。
总结
下浪大幕驿站以其精妙的设计理念、对场地的深刻理解和对在地文化的尊重,成功将苏东坡《赏心十六乐事》的诗意转化为现实空间。它不仅是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随着河道整治工程的完成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暑至临溪濯足”的美好愿景将全面实现,下浪大幕必将成为罗浮山脚下又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持续为游客带来治愈心灵的山水之乐。